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代戰場上怎麼解決吃飯問題,吃速食麵你信嗎?

在古代戰場上怎麼解決吃飯問題,吃速食麵你信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當有人問,古代軍隊一般都吃什麼?如果有人回答吃速食麵,不知道會不會挨打?

但不開玩笑的說,雖然現代速食麵是日本人發明的。可

歷史上最早的廣義速食麵——速食麵很可能是韓信發明的。

陝西合陽有種小吃叫踅(學音)面。當地故老相傳,當年韓信征討魏王豹經過此處,屯重兵於黃河岸邊。為了解決戰況緊急,來不及做飯的問題,韓信命人將軍中麵粉都烙成薄餅,然後再切成長條,需要食用時在開水鍋里滾下即可。後來這種食品一直流傳下來。雖然這個傳說未必靠譜,頗有幾分民間野史的氣質,不過這種食品來自軍糧應該不會有錯。





陝西等地的踅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種速食麵如此給力,後來在軍中有沒有流傳下來呢?古代軍中軍糧都是怎麼做出來的?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逆天發明?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恐怕要先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飲食結構的變化。簡單的說,秦漢之前北方以耐旱的小米(粟)為主食;到了漢代小麥(含大麥)的種植才漸漸擴大,但普通人家只能吃麥粒直接煮成的麥飯,麵粉做成的各種麵食如餅(類似現在的饅頭)、饅頭(類似現在的包子)等,只有上層社會才能享用;這時的水稻只在南方種植,而且產量也遠不如現在的高;至於玉米、紅薯、花生等高產作物,那都是明朝中後期的事了(從南美洲引進)





古代常見作物




而戰爭是個極其消耗資源的活動,軍隊自然是什麼多,什麼便宜吃什麼,而且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從秦漢到隋唐,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關中及洛陽一帶,軍中主食也以小米為主,畢竟粟米是賦稅主體,稻麥只能算作「雜糧」。但

正史中也經常有將小麥充作軍糧的記載:「(諸葛)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三國志注·諸葛亮傳》)「(桓)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晉書·桓溫傳》)





▲諸葛亮隴上搶麥




以上說的是吃什麼的問題, 緊接著要解決的是怎麼吃的問題,畢竟糧食不能生著吃(硬吃也可以,但不好消化)。此外,還要考慮到軍隊的特殊性,像在家裡那樣從容的研究廚藝估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還要追求方便快捷和耐儲存。最好帶在身上,拿出來就能吃,打仗間隙隨時可以補充能量。在此基礎上,軍糧也要適當考慮口味。畢竟士兵也是人,天天吃粗糧也受不了,而且歷史上,南北朝時期也確實發生過改善伙食後打勝仗的例子。





荷葉包飯




「是時食盡,調市人饋軍,皆是麥屑為飯,以荷葉裹而分給,間以麥絆(半),兵士皆困。會(陳)文帝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帝(陳霸先)即炊米煮鴨,誓申一戰。士及防身,計糧數臠(肉塊),人人裹飯,婫(蓋)以鴨肉。帝命眾軍蓐食(早上吃),攻之,(北)齊軍大潰。」(《<南史> 卷九·陳本紀上·第九》)





陳霸先畫像



如果說踅面類似於現在的速食麵,那麼鴨肉包飯和現在的盒飯十分接近。

不過這些都是臨時加餐,大多數情況下軍中還是將大米或粟米煮成飯或粥來吃。而早期麥子也不做深加工,和米一樣直接煮成麥飯。這種麥飯口感很差,常常被視為粗食。從當時的記載可以看出,粟飯流行於北方,米飯流行於南方。不過,在南人眼中,粟飯是難以下咽的粗食,而在北人眼中米飯卻是上品,只有麥飯口感最差。至於後世軍糧的改進,大部分則是圍繞著麵食進行的。





▲小麥煮的飯



歷史上,與麵食有關的著名軍糧有諸葛亮的饅頭(帶餡)、鍋盔,以及戚繼光的「光餅」。

饅頭這種國民級食品及其來歷基本上婦孺皆知,在這裡就不必贅述了。鍋盔的做法是:「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合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以灼將士」。此物在川陝等地十分常見,筆者曾有幸嘗過一次,口味自然也談不上了,但確實方便攜帶且耐儲存,也算得上很實用的發明了。





陝西等地的鍋盔



戚繼光發明的光餅就更便攜了:將麵粉和好,擀成許多小圓塊,然後在炭爐里烤熟,最後中間穿孔,直接掛在小兵身上,餓了就扯兩塊下來。

其根據不同口味還可以加入不同作料,總之是十分靠譜的野戰口糧。除此之外,明軍還有一種利器,那就是把煮熟的米飯晒乾,然後作為軍糧運輸保存,需要的時候用熱水沖一衝就是能吃。總之,古代軍隊的努力方向是將生火做飯這個環節,盡最大可能從戰場上擠出去。





福建等地的光餅




以上說的都是糧食穀物的食用方法,下面說說肉類和蔬菜的加工。在此之前,有個概念一定要弄清。那就是:除了在軍中臨時獲得肉食,比如野外打頭鹿、村裡搶頭羊等,可以嘗口鮮的外,其他軍中大規模攜帶的肉食,不得不進行適當加工,以便更長期保存。







在這個問題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流派,一是農耕派,一是游牧派。先來說說農耕派。一般情況下,農耕民族經濟發達,鹽可以敞開了吃,所以腌製成了必然的選擇。古籍上有很多相關的詞,比如「鯗」、「鮓」、「腌」、「羓」等,至於做法,可以參考《齊民要術》里的記載:「凡做鮓,春秋為時,冬夏不佳。取新鯉魚,去鱗迄,則臠(切塊)。臠形長二寸,廣一寸,厚五分……炊粳米飯為糝,並茱萸、橘皮、好酒,於盆中合和之。布魚於瓮子中,一行魚,一行糝,以滿為限……白漿出,味酸,便熟。食時手擘,刀切則腥。」





齊民要術




關於腌肉,和軍隊有關而且名氣最大的自然就是金華火腿了。和韓信的踅面一樣,金華人民堅持認為火腿的發明者是金華籍抗金名將宗澤。

雖然這在正史上找不到記載,不過這個傳說在民間流傳極廣,也沒法太較真了。金華火腿分為很多個品種:隆冬腌制的冬腿、月牙型的月腿、燒竹葉熏出來的熏腿、白糖腌制的糖腿、與狗腿合腌的戌腿等……假如這個傳說是真的,和靠麵包為生的羅馬軍團士兵、靠飯糰為生的日本武士、以及將椰棗作為主食的古阿拉伯軍人比起來,南宋軍人無疑是很有口福的。





▲金華火腿




除了腌制,肉食還可以做成各種醬(後來出現豆醬),並且在士兵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

敦煌出土的一片漢代竹簡就記載了河西邊塞軍人的日常食品清單:「酒三斛,黍米二斛,醬二斗。」這很可能說明在大部分情況下,新鮮蔬菜和肉類是遙不可及的,在漫長又無聊的戍邊歲月里,以鹽入味的各種醬類是唯一的下飯菜和調味品。





漢代烽燧遺址




上面說的是農耕民族的軍糧的概況,下面再說說游牧民族的軍糧。

眾所周知,游牧民族主食是奶以及奶製品(普通牧民也吃不上肉)。蒙古大軍在出征的時候經常攜帶大量牛羊作為移動糧草庫。不過在快速奔襲時,這些顯然還是不方便。蒙古軍便攜軍糧一般是兩樣東西。一是馬可波羅記載的脫水的粉末狀奶製品,另外一個就是風乾牛肉條。這種肉條系專門選出來的紅肉(脂肪少),切條後在室內自然風乾,再用鎚子敲打,最後只剩下纖維,體積比原來大大縮小,稱得上真正的軍用壓縮食品。







總之,關於古代軍隊吃什麼的問題,是個特別因地制宜的事情。所以在極端情況下,軍隊幾乎什麼都吃(包括人肉)。

古代軍隊那些為了節省烹飪時而發明出來的速食軍糧,雖然動了很多心思,但由於口味的原因,這些軍糧往往是戰備存儲,幾乎不大可能是士兵的首選。畢竟時至今日,現代軍隊也是對各種方便食品充滿了怨念,對野戰廚房充滿了愛。




戳圖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







? end ? 




《楚辭選:黃永玉插圖珍藏版》上市!


88幅黃老真跡復刻版,精裝收藏版楚辭


附專業配音導演配樂朗誦的音頻


(猛掃下圖,即可入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皇帝專用語「萬歲」竟是從民間搶來的?
李白躺著把錢賺了,廣告居然還能這樣做?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