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關軍:認真追究一下生娃不積極的思想問題

關軍:認真追究一下生娃不積極的思想問題





近來一談到人口,專家們總會搬出幾套說辭,比如

人口紅利消失

,比如

養老黑洞

,似乎社會上的一切都得靠巨量人口來維繫。





這麼嚇唬人合適嗎,弄得簡直生娃不積極、思想有問題似的。



同時,我也很納悶,人口真的曾經或仍須是中國的優勢嗎?以及,中國還停滯在小農社會嗎?




我並不具備人口學方面的知識,但對這個話題而言,貼近現實和遵循常識這兩點,比學養更緊要。只要真的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還是可以發現那些說辭的可疑。







巨人症值得迷戀嗎




人類的演進,某種程度就是人口與資源相生相剋的歷史,中國尤其如此。在漫長的土裡刨食的歲月,人丁(尤其男性勞力)對小農家庭極其重要,更何況出生率還要和可怕的死亡率賽跑,這就有了中國特有的生育文化。




農耕時代的巨人長起來了,不過並不健康,旺盛的造人的生產力面臨一個大麻煩,就是土地的供養水平,它們每每水火難容,於是,饑荒與戰亂形成了一定的周期律。其間有幾次機遇,帶來人口的跨越式增長,比如宋明時期的積極墾荒和明末清初薯類、玉米的引進,還有始於上世紀的西方農業科技的滲入。



利好總會過去,這個國家依舊應付不了人口的持續膨脹,及至近百年來幾次社會失序,也都看得到人口-資源衝突的影子。




生育狂熱,重男輕女,女性工具化,這都是傳統生育文化的後果,千百年間,它帶來太多的悲劇、死亡和禍患,大國之大,喘息聲也格外沉重。到歷史中看個遍,我也沒發現巨量的人口帶有更多的積極意義。當現代文明有效地控制了戰爭、疾病,當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身,繼續維持人口的高位運行不僅沒有必要,而且非常危險。



一定有人會覺得,現在我們養活13億人也不費什麼勁嘛,簡直是產能過剩,物質極大豐富的樣子。問題是,支撐起農貿市場之喧鬧的是什麼?是過量的農藥、化肥和激素啊,是對生態環境的涸澤而漁式的攫取。吃著三個月出欄的白豬肉,挖出比地雷還大的土豆,心裡托底嗎?這能算真實的富足嗎?

饑饉之憂,不過是被隱形的健康之患替代了。




更何況,即便化學元素催起來的農業,也不能保證糧食自給,每五個中國胃,至少一個需要由進口糧食來補缺。13除以5,得出的還是天文數字。




說起糧食,不該忘記另一個事兒——青壯年還有幾個會幹農活?隨著「末代農民」老去,耕地的荒廢將越來越嚴重,而中國可供大型機械作業的平整耕地,也很難榨取更大的產出。一句話,

我們並不是真的喂得好自己。







再不濟,好歹農業還算可循環的,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幾乎不可逆的污染,在《人口困局》一書中,對此有非常詳盡的論述。




中國早就不是那個看天吃飯的中國了。在物慾旺盛的工業社會,人口基數有多巨大,生態威脅就有多可怕,這個應該不是危言聳聽吧,你確定這片土地還消受得起10幾億消費動物?




有科學測算顯示,以中國的資源,友好的人口規模應該是4億左右,而極限數值也不該超過8億。要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國這裡,先把人口與資源的衝突解決了,再說別的吧。





不要錯誤理解「人口紅利」




如果拋開歷史,只盯著現世,世界第一的人口,對於經濟發展來說,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判定為發展優勢?




易富賢在《大國空巢》中提出,人口爆炸帶來科技爆炸,人口發展推動經濟發展,

前一判斷,顯然把因果倒置了,至於人口推動經濟的邏輯,同樣有違常識。



在上幾個世紀,經濟發展仰仗的是勞動生產效率,在本世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換成了科技,人口之眾不成為負擔就燒高香了,哪有可能助推經濟,其與生產效率更是毫無關係。




當然,極高的人口密度造成的資源匱乏,倒是可以製造生存焦慮,經濟的持續發展,肯定要感謝焦慮的人民。憂國而不憂民,往往是人們攻擊某些專家的由來。




比如,被專家們作為「紅利」談論的,不是廣義的中國人,而是特定的人群,又叫做勞動力。能成為「紅利」,數量大很重要,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廉價。




上一代勞動力畫像很容易辨識——主體來自貧困農村,也包含了放下了鐵飯碗的產業工人,他們大多經歷過極端貧窮甚至飢餓,生存成為第一需求,不僅肯吃苦,還特別能忍耐,是「世界工廠」的基石。








80年代在城市等活兒的農民工




他們攤上這樣的命運,是城鄉二元結構、社會轉型造成的,並不是自己不聰明或是不努力,按羅爾斯《正義論》的觀點,他們需要社會更公正的對待。




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勞動力市場,各種底層打工者加在一起,大約有3億人,近些年讓我略感欣慰的趨勢是,藍領勞動者至少在薪資上不那麼低廉了,也就是某些專家所說的,「人口紅利」的優勢在遞減。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體力勞動者將獲得更高的收入,別的國家也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為底層勞動者就永遠廉價。




前面畫像的時候,特意強調了「上一代」,因為我知道,打工群體的迭代已經真切地發生了,新一代勞動者的基本需求不再是溫飽。

所以,就算是中國仍然維持龐大的底層勞動人口,他們也不可能再是一群任人擺布的「機器人」。




四年前,我曾去西部一個偏遠的山區村鎮生活數月,接觸了打量回鄉過年的打工者。其中一個20多歲青年,常穿黑色衣褲,和中年男人們混在一起,下下中國象棋,發發社會牢騷,他說自己是年輕人中絕對的異類,不愛消費,不貪圖安逸,尤其是,肯在工地里賣力氣。




的確,年輕一代不僅不務農活,連礦工、建築工這些高風險、高強度的工作也不願意做了,我不認為這是勞動者退化了,畢竟吃苦耐勞從來就不是天經地義的,更不是人的本性,再卑微的生命也該體會到尊嚴和自由。




據我所知,富士康在中國遠非條件惡劣的那類工廠,幾年前發生的「連環跳」,恰恰表明新生代勞動者的價值觀變了,他們也在體認「自我」。按心理學的分析,枯燥而無休止的重複勞動,會貶低生存的意義,甚至帶有死亡隱喻,這才是「連環跳」的癥結。




中國的勞動力在增加還是減少,其實是個次要問題,最大的變數是本質上的改變——

上一代「受歡迎」的苦力不可能再有了。









人口成為負擔的另一種可能




高考季過後,關於報考專業,一些學生朋友和家長朋友會和我聊聊。我總是告訴他們,選那些不易被智能機器人取代的工作,要麼,就選能讓自己快樂的無用之事。




我又不是赫拉利,並不覺得自己能預測未來,我只是想和他們強調:要有前瞻性。真的是未來已來,很大程度上,人類歷史在我們有生之年會完全顛覆掉。




《未來簡史》有沒有杞人憂天,人類會不會被消滅,暫時還有爭論的意義,但智能機器人代替人類的絕大多數勞動,卻無須懷疑,它是不斷切近的現實。人工智慧不僅可以貢獻流水線工人、外賣小哥、機動車駕駛員,也在貢獻「外科醫生」、圍棋教練、家庭保姆。




人類對「勞動力」的定義,已經到了改寫的時候,誰還需要學者死抱著什麼模型吃力地推演?

念念有詞卻不抬頭,正是「人口紅利」論的荒唐之處。




隨著人力成本上升,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事實上,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而且走得比許多工業國更快。

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 11.1萬台,比上年增長27.59%,增速連續三年擴大。中國自身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動力也很強勁,2017年的產量增長了81%,爆炸式的量級。







智能機器人的替代作用下,人工勞力少了,並不意味著財富創造也少了,老有所養,至少在社會生產能力上不值得擔心。不是在說新世界嗎,再也不要回到以人養人的小農思維上,再也不要讓一代人成為上一代的金融產品。




我並不是說,人口結構的老化完全沒問題,只不過,天塌不下來。而其中的某些陣痛,也是中國人口回歸正常、緩解資源危機所必須承受的。




正如前面陳述過的,中國人口的理想狀態,就是在現有基礎上打折,打折,折上再折,直至降到8億,甚至更少,到那時,這片古老和辛勞的土地,或許會回報以某種「資源紅利」。




計劃思維下的人口政策,有過想當然的放縱,有過一刀切的冷酷,現在,市場經濟在生育觀上賦予了人們更多理性,

這理性是應該用來珍視的,不是用來恐懼的。




如果說,決策者真有什麼迫切要做的,那就是更宏觀層面的改革,在稅收、物價、福利、保障等各個方面,給民眾普惠性的利益讓渡,減緩生存焦慮,使得生與不生,生多生少,都來自更自主的生活選擇。




本文原標題:

不斷打折才是人口該有的新常態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西閃 | 貞潔女神阿爾忒彌斯之惑
90後那麼失敗,還不是60後害的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