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中國與南洋地區有沒有聯繫?有哪些具體表現?

明代中國與南洋地區有沒有聯繫?有哪些具體表現?

我國在明清時期將東南亞一帶稱為「南洋」,其地理範圍大致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有些具體時候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這一帶與我國有著密切悠久的歷史關係,接下來我們就對明代時期中國和南洋地區的交往做一個綜述。

明代南洋移民路線

唐宋以後,隨著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羅盤針的發明、造船技法的提高、氣象的偵測、地圖的繪製、航路的勘探以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的日益繁榮,這些進步與演變均為海外貿易事業的深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明代浙閩廣地區的土地兼并十分激烈,尤其福建地區可謂是「三山六海,田居其一」,浙南廣大地區也是「山多田少」,可供開墾的荒地不多山,失掉土地的農民經常流離失所,外出經商或務工是一條較好的謀生道路。而在這些外出謀生者中,又有不少具備資本的人積极參与到了海外生活和海洋貿易。福建、廣東成為前往南洋移民的主要輸出省份。

明代南洋地圖

中國歷代不斷有移民走向海外,出海謀生的人到南洋去的最多。尤其有明一代,大量漢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歷史上稱之為 「下南洋」。明朝初年,在舊港地居留的中國人約有數千人,在爪哇的杜板、蘇魯馬益和新村等地也有中國人教千家。除去舊港、爪哇等地外,在美洛居、勃泥、呂宋等地,都有大批的中國人定居。到了明朝中葉,在南洋的中國人更為增多其中呂宋已多至數萬人。其中有不少娶妻生子繁衍後代,世代在南洋地區居住生活。遠道而來的中國人,把來自中國大陸的耕作技術、史書典籍、禮儀倫理帶到南洋,極大地促進了南洋地區的發展與文化物質交流。漢族還曾在南洋地區建立過一系列的政權。

南洋進口硬木所制明式傢具

明朝的商人把瓷器、絲綢、鐵器和金屬貨幣帶到了南洋同時收買當地的胡椒、穀米和棉花,發展了中國和南洋的商業關係。留居南洋的中國人,從中國帶去了鐵鋤、鐵犁、製糖和採礦的工具,帶去了茶種和培植胡椒的方法,還和南洋的居民共同開發了大量的農田和礦場。縱觀明清時期,雖然朝廷屢有海禁政策,但中國百姓前往南洋定居謀生的浪潮始終未曾斷絕,直至清代末期,仍有大量移民前往東南亞各國。遷移到南洋的中國人對南洋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同胞中也有不少心繫祖國,後來以華僑的身份支持國內革命與反侵略戰爭,毀家紓難在所不惜,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筆。

參考資料:

關漢華:《明代南洋華僑初探》

林力:《明代的南洋華僑》

林金枝:《明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的貿易及其作用》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郁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日本教習偉中國近代教育事業作出了哪些貢獻?
康狄讀書會 | 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