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溫馨提示:本文約5100字,配圖14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坦克、飛機、潛艇、毒氣等新式武器,然而僅僅二十年後,當新的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時,重建的德國國防軍不僅裝備了昔日和約所禁止的所有武器,而且在新式武器的裝備編製和作戰運用上頗有創舉,尤其在裝甲部隊的創建上領世界之先。在兩次大戰之間,德國陸軍率先組建了諸兵種合成的裝甲師,並創造性地提出了以裝甲突擊為核心、多兵種配合、空地協同的作戰理論,也就是後人熟知的「閃電戰」。這一戰術在1939年9月波蘭戰役中首次運用就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戰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裝備精良、編製合理、訓練有素的裝甲師是德軍在二戰初期節節獲勝的關鍵因素。本文就為各位介紹一下二戰爆發時德軍裝甲師的編製和裝備情況。

德軍裝甲兵的創建

坦克是一戰時期最重要的武器發明之一,但是在戰後西方軍界,儘管富勒、利德爾-哈特等機械化戰爭的先驅者們著書立說,但主流觀點依然將坦克當作一種支援武器。不過,在德國,以海因茨·古德里安為代表的職業軍官們敏銳地意識到坦克的真正價值和它對舊有作戰方式的顛覆性改變,并力主以坦克為中心建立新型戰鬥兵種——裝甲兵。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3年德軍摩托化部隊監察部的部分軍官和職員的合影,前排左二為監察長魯茨少將,左三為參謀長古德里安上校,他們二人是創建德軍裝甲兵的核心人物。

早在魏瑪時代,德國國防軍就籌劃建立裝甲部隊,但在條約限制下相關探索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20世紀20年代,德軍成立了摩托化部隊監察部,以管理軍中的汽車部隊。1931年4月,奧斯瓦爾德·魯茨上校出任摩托化部隊監察長,並在同年10月任命古德里安為參謀長,這次人事變動在德軍裝甲兵的創建歷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魯茨是古德里安的良師益友和伯樂,兩人對機械化部隊持有相同的觀點,在他們的領導下摩托化部隊監察部成為德軍裝甲兵的胚胎,他們建立裝甲部隊的主張也在軍中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在隨後兩三年內,德軍在秘密狀態下組建了連營級裝甲部隊,利用汽車和坦克模型進行戰術演練。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在和約限制下,德國不得生產坦克,因此在德軍裝甲兵的草創時期,只能利用汽車改造的假坦克進行訓練。

1933年1月,納粹黨上台後,古德里安在某次武器展示活動中用半個小時向希特勒講解了裝甲部隊的編製和戰術,後者興奮地喊道:「我有了我要的東西!這就是我要的東西!」在獲得政府高層的支持後,德軍裝甲部隊的擴充得到加速,1934年10月組建了第一個裝甲團,1935年2月又成立了第一個裝甲旅。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廢棄《凡爾賽和約》,重新武裝德國。同年10月15日,古德里安多年的願望得到實現,德軍組建了首批三個裝甲師:第1裝甲師駐魏瑪,師長為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騎兵上將;第2裝甲師駐維爾茨堡,師長為海因茨·古德里安上校;第3裝甲師駐柏林,師長為恩斯特·費斯曼中將。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5年在柏林的閱兵活動中接受希特勒檢閱的德軍I號坦克編隊,同年德國宣布廢棄《凡爾賽和約》,並組建了首批三個裝甲師。

在此後數年間,德軍裝甲師通過大量演訓以及參與德奧合併、吞併蘇台德等不流血征服,獲取經驗,改進編製和戰術,提高作戰能力。同時,更多的裝甲團、裝甲營得以組建,在此基礎上德軍於1938年11月新建了第4、5裝甲師,同時也組建了其他新型摩托化部隊,包括輕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到1939年8月波蘭戰役前夕,在德國陸軍建制內已經有5個裝甲師、4個輕型師(第1~4輕型師)和4個摩托化步兵師(第2、13、19、29師),同時還組建了4個軍級指揮部統轄上述摩托化部隊,包括第14、15、16、19軍。在波蘭戰役開始時,當時正在組建的第10裝甲師也以一部兵力參戰,主要是第8裝甲團和第86摩托化步兵團。此外,德軍還以第7裝甲團和黨衛軍「德意志」團為基幹臨時組建了「肯普夫」裝甲師。

上述摩托化部隊全部投入到波蘭戰役中,儘管它們在德軍總兵力中所佔的比例很有限,但正如利德爾-哈特後來的評論,這些摩托化部隊要比其他所有德軍師都更有價值,因為德軍將大部分坦克都集中配屬給裝甲師和輕型師,使之成為戰場上具有決定意義的突擊力量。

裝甲師

古德里安關於裝甲作戰的基本主張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要在適宜的地形上以突襲的方式大量密集使用坦克;其次,坦克必須在其他兵種的支援配合下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而且各兵種都要具備與坦克相當的機動性,而他的後一種觀點在裝甲師的編製中得到了貫徹。德軍裝甲師從最初設計時就是一個以坦克為核心的諸兵種合成的戰役兵團,囊括了裝甲兵、步兵、炮兵、工兵、偵察、通信、後勤等諸多單位,具備很強的獨立作戰能力,這是德軍裝甲師有別於其他國家裝甲部隊的重要特徵。

德軍在二戰前夕編成的裝甲師在編製結構上仍帶有舊式陸軍師的痕迹,採用「師-旅-團-營」結構,指揮層級較多,其基本構成可以概括為「一師兩旅四團十三營」,即一個裝甲師下轄2個旅級指揮部,直接或間接指揮4個團級單位和13個營級單位。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9型裝甲師的編製結構圖,自左向右分別是裝甲旅、摩步旅、偵察營、反坦克營、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後勤運輸部門、後勤供給部門、醫療營和憲兵排。

1939型裝甲師的基本編製單位包括師部,下轄1個裝甲旅和1個摩托化步兵旅;裝甲旅下轄2個裝甲團,每團下轄2個裝甲營,共計4個裝甲營;摩托化步兵旅下轄1個摩托車營和1個摩托化步兵團(轄2個營),共計3個步兵營;除裝甲旅和摩步旅外,師部還直轄1個摩托化炮兵團(轄2個營)、1個偵察營、1個反坦克營、1個工兵營、1個通信營以及後勤分隊。

從上述編製結構可見,1939型裝甲師中裝甲兵和步兵佔據了13個營級單位的一半以上,裝甲兵在各兵種營中所佔比例最高,除了這兩大兵種外,炮兵、反坦克炮兵、工兵、通信兵等其他兵種單位也相當齊全,可以應對複雜的戰場形勢和多變的作戰任務。唯一欠缺的是防空單位,畢竟在戰爭初期空中掩護是德國空軍的任務,在戰時會將空軍或陸軍的營連級防空單位臨時配屬給各裝甲師,提供防空火力。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6年,新組建的德軍裝甲師首次參與陸軍野戰演習,當時使用的坦克還是輕巧單薄的I號坦克。

與戰爭中期德軍裝甲師的標準編製相比,1939型裝甲師的主要區別有三點:首先,師建制內的裝甲兵和步兵設有專門的旅級指揮部,而後來的裝甲師都取消了旅級單位;其次,師建制內下轄2個裝甲團,而後來每師只有1個裝甲團;再次,師建制內僅有1個摩步團,而後來每師編有2個摩步團。

值得注意的是,在1939年9月德軍完成組建的5個裝甲師中,第1~3裝甲師完全執行了上述編製,而組建稍晚的第4、5裝甲師則有所不同,尚未組建步兵旅指揮部,由師直轄摩步團,第4裝甲師下轄1個二營制摩步團,第5裝甲師下轄2個二營制摩步團。此外這兩個師都沒有編設摩托車營,而且其工兵單位和反坦克單位也未達到滿編。換而言之,在波蘭戰役打響時,5個裝甲師卻執行了三種編製,而各師之間也存在細節差異。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7年在森林中進行訓練的德軍II號坦克。

有資料記錄,在1939年9月時,德軍裝甲師的總兵力約11600人,裝備3600餘台各式車輛,包括405台裝甲車輛,其中裝備火炮的坦克為182輛。第1裝甲師在戰爭前夕按照新的裝甲團編製表進行了改編,因此兵力更為充實,擁有421台裝甲車輛,裝備火炮的坦克數量為246輛。第4裝甲師因為缺編兵力僅有10680人,第5裝甲師因為編有2個步兵團,兵力多達12974人。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9年9月開進波蘭領土的德軍裝甲縱隊,近處是一輛II號坦克,其後方可見數輛I號坦克和I號指揮坦克。

除了裝甲師,德軍在1939年還有另外兩種類型的摩托化師。輕型師實際上是裝甲兵與騎兵妥協的結果,通過一定程度的摩托化改編提升舊式騎兵部隊的機動性。戰前共組建了4個輕型師,每師轄2個摩托化步兵團、1個偵察團、1個炮兵團、1個裝甲營及其他支援單位,這種編製更接近於後來的裝甲步兵師/裝甲擲彈兵師。在波蘭戰役後,第1~4輕型師全部被改編為裝甲師,即第6~9裝甲師。戰爭初期的摩托化步兵師實質上就是初步實現摩托化機動的步兵師,其編製與普通步兵師差別不大,未編有裝甲單位,下轄3個摩托化步兵團、1個摩托化炮兵團以及其他支援單位,主要任務就是跟隨裝甲師行動並提供支援。

裝甲旅/團

裝甲旅是裝甲師的核心戰鬥單位,全師所有的坦克均配屬在旅部下轄的2個裝甲團內,每個裝甲團下轄2個裝甲營,每個營下轄3個坦克連。實際上,裝甲營還編有第四個連,但其裝備留在後方駐地,從事訓練任務,不計入戰鬥力量。

按照1939年3月的編製表,裝甲團下轄團部和2個裝甲營。團部轄1個通信排(1輛II號、2輛III號指揮坦克)、1個輕型坦克排(1輛I號指揮坦克、2輛I號、2輛II號)及1個坦克維修連;裝甲營下轄營部和3個坦克連:營部轄1個通信排(1輛III號、1輛I號指揮坦克、1輛III號指揮坦克)和1個輕型坦克排(1輛I號指揮坦克、2輛I號、2輛II號);裝甲營下轄2個輕型坦克連和1個輕型坦克連(a),其編製有所區別:輕型坦克連轄連部(1輛I號指揮坦克、1輛I號、2輛II號)和4個坦克排(每排5輛坦克),其中第1~3排每排混編2輛I號和3輛II號,第4排全部為II號;輕型坦克連(a)轄連部(1輛I號指揮坦克、7輛II號)和2個坦克排,第1排轄3輛III號,第2排轄6輛IV號。此外,裝甲營還下轄1個後備坦克分隊,編有3輛I號、2輛II號、1輛III號和1輛IV號。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在野外列隊等待進攻命令的德軍裝甲部隊,右側的兩列縱隊為II號坦克,左側遠處的縱隊可以辨認出數輛IV號坦克。在1939年時,德軍裝甲部隊僅有少量III號/IV號坦克。

根據上述編製表計算,一個裝甲營共編有80輛坦克(含後備坦克,下同),包括6輛指揮坦克(1輛III號、5輛I號)、19輛I號坦克、43輛II號坦克、4輛III號坦克和7輛IV號坦克;一個裝甲團編有168輛坦克,包括15輛指揮坦克(4輛III號、11輛I號)、40輛I號坦克、89輛II號坦克、10輛III號坦克和14輛IV號坦克;一個裝甲旅共編有336輛坦克,包括30輛指揮坦克(8輛III號、22輛I號)、80輛I號坦克、178輛II號坦克、20輛III號坦克和28輛IV號坦克。由編製數量可見,1939型裝甲師編有超過300輛坦克,數量相當可觀,但其中258輛為輕型坦克,佔到全師坦克數量的76.8%,而中型坦克數量僅為48輛,僅佔14.3%,這與戰爭爆發時III號/IV號坦克數量不足有直接關係。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9年9月波蘭戰役中,一輛經過偽裝的I號坦克在前線警戒。

1939年8月,德軍發布了新的裝甲團編製表,其結構與1939年3月的舊編製表基本相同,但各型坦克的編製數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部淘汰了I號坦克,III號坦克數量大幅增加,並取代II號坦克成為主力戰車,具體編製如下:裝甲團團部轄1個通信排(1輛III號、2輛III號指揮坦克)、1個輕型坦克排(5輛II號)和1個坦克維修連;裝甲營營部新設營部連(轄偵察排、工兵排和輕型防空排),仍轄1個通信排(1輛III號、2輛III號指揮坦克)和1個輕型坦克排(5輛II號);裝甲營仍下轄3個坦克連,包括2個輕型坦克連和1個中型坦克連,輕型坦克連轄連部(2輛III號、1輛II號)、1個輕型坦克排(5輛II號)和3個坦克排(每排5輛III號),中型坦克連轄連部(2輛IV號)、1個輕型坦克排(5輛II號)和3個坦克排(每排5輛IV號);後備坦克分隊編有2輛II號、3輛III號和1輛IV號。此外,輕型坦克連連部的II號坦克可以替換為III號坦克。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III號B型坦克的彩繪。在戰爭前夕德軍計劃以III號坦克取代II號坦克充當裝甲部隊的主力戰車,但由於戰爭爆發,未及實施。

根據新編製表,一個裝甲營編有82輛坦克,包括2輛III號指揮坦克、24(22)輛II號坦克、38(40輛)III號坦克和18輛IV號坦克;一個裝甲團編有172輛坦克,包括6輛III號指揮坦克、53(49)輛II號坦克、77(81)輛III號坦克和36輛IV號坦克;一個裝甲旅編有344輛坦克,包括12輛III號指揮坦克、106(98)輛II號坦克、154(162)輛III號坦克和72輛IV號坦克。相比舊編製,全師的輕型坦克數量下降到98~106輛左右,而中型坦克數量增加到226~234輛,實力大幅提升。不過,由於戰爭臨近,僅有第1裝甲師的第1、2裝甲團根據新編製進行了改編。由於III號坦克數量不足,該師在開赴波蘭戰場時仍有大量I號、II號坦克在編。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1939年9月波蘭戰役中沿公路開進的德軍坦克縱隊,其中大部分是II號坦克,注意路邊的一列摩托車縱隊。

除了各型坦克外,1939型裝甲師的裝甲旅還配備了246輛摩托車、88輛乘用車、328輛中型/重型卡車和26輛拖車。在人員編製上,裝甲旅共有120名軍官、22名文職人員、682名士官、2112名士兵,共計2936人;在輕武器裝備上,全旅裝備1801支手槍、1111支步槍、336支衝鋒槍和508挺輕機槍(含坦克機槍)。

摩托化步兵旅/團

1939型裝甲師的一個明顯缺陷是編製內擔任配合角色的摩托化步兵的數量嚴重不足,每師轄有1個摩托化步兵旅,但其隸屬單位僅有1個摩托化步兵團和1個摩托車營,全旅官兵編製數量為3183人,其中摩步團兵力為2203人。

第1~3裝甲師下轄的第1~3摩托化步兵團的編製如下:團部轄1個通信排和2個摩步營,每營轄營部和5個連,包括2個步兵連、1個摩托車連、1個機槍連和1個重武器連。每個摩步團裝備的主要火器包括62挺輕機槍、28挺重機槍、6門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18門50毫米輕型迫擊炮、12門81毫米重型迫擊炮和4門75毫米輕步兵炮。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波蘭戰役中行進在鄉間的德軍摩托化縱隊。裝甲師編成內的摩托化步兵均乘坐機動車輛機動,速度遠快於徒步的普通步兵。

第4、5裝甲師下轄的第12~14摩托化步兵團的編製與第1~3摩步團有所不同。第4裝甲師下轄的第12摩步團編有2個摩步營,每營轄營部、工兵排(由重武器連抽調)、3個步兵連和1個重武器連。第5裝甲師下轄的第13、14摩步團編有2個摩步營,每營轄營部、工兵排、1個摩托車連、2個步兵連和1個重武器連。上述三個團的編製人數為2260人,主要火器包括108挺輕機槍、24挺重機槍、6門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18門50毫米輕型迫擊炮、12門81毫米重型迫擊炮和8門75毫米輕步兵炮。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在野外訓練的德軍摩托車兵。在德軍裝甲師內,摩托車兵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尖兵和傳令兵活躍於前線和後方。

第1~3裝甲師所轄摩步旅內編有1個摩托車營,利用其敏捷快速的機動性充當全旅的尖兵,承擔戰場偵察任務。根據1939年9月的編製,第1~3摩托車營的編製人數為959人,每營轄營部、3個摩托車連、1個摩托車機槍連和1個重武器連,裝備的主要火器包括31挺輕機槍、14挺重機槍、3門37毫米Pak 35/36型反坦克炮、9門50毫米輕型迫擊炮、6門81毫米重型迫擊炮和2門75毫米輕步兵炮。

值得注意的是,第4、5裝甲師在1939年9月時未編有摩步旅旅部及摩托車營,由師部直轄各摩步團。(未完待續)

了解更多戰爭史上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戰艦》旋風夜襲:1942年1月巴厘巴板海戰始末記

《閃電戰》天火漸難防:淺談二戰德軍的野戰防空作戰

《軍人志》鐵翼渡洋降驚雷:衛國戰爭中蘇聯租借的英美轟炸機

《軍人志》鷹蛇乘風催烈火:衛國戰爭中蘇聯租借的英美戰鬥機

《戰艦》檣桅如林振軍威:世界海軍閱兵式歷史漫談(下)

《戰艦》檣桅如林振軍威:世界海軍閱兵式歷史漫談(上)

《閃電戰》隆美爾之盾:德國非洲軍反坦克/防空部隊的裝備與編製

《閃電戰》隆美爾之劍:德國非洲軍步兵/裝甲部隊的裝備與編製

《軍人志》櫻與劍:日本海軍軍官婚事雜談(下)

《軍人志》櫻與劍:日本海軍軍官婚事雜談(上)

《閃電戰》鐵騎初成: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裝甲師編製詳解

■ 微信公眾號「崎峻戰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戰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洋戰爭首次夜間突襲戰 美軍小驅完勝日軍水雷戰隊
鐵棺:水下沉浮生死劫

TAG:崎峻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