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專題文史】永曆朝的安龍歲月

【專題文史】永曆朝的安龍歲月

原標題:【專題文史】永曆朝的安龍歲月


1649年11月,清軍尚可喜、耿繼茂部攻佔廣州;次日,清軍孔有德部佔領桂林。永曆朝統轄下兩廣的兩省會一夜之間淪陷,讓稱帝四年的永曆帝朱由榔不得不離開梧州,逃亡南寧。


至此,根基已失的南明永曆朝無所倚傍,在幾番交涉之後,佔據滇、黔兩省的原大西軍,決定奉南明永曆為正朔。1651年2月,原大西軍統帥孫可望派兵五千人「入衛」南寧,並提議,以其大營所在地雲南府(昆明)為皇帝的行在。在當時,昆明和貴陽是西南的兩大政治中心,前者是原大西軍四將軍共有之地,而貴陽則是孫可望個人的權力中心。

同年11月,清軍逼近南寧,永曆帝無路可走,只好入黔依附孫可望。《殘明紀事》中說:「王自入黔,無尺土一民」。1652年3月,孫可望幾經盤算之後,決定把永曆帝迎往貴州安隆千戶所城居住。他在奏疏中這樣表示:「臣再思維,惟安隆所乃滇黔粵三省會區,城廓完堅,行宮修葺,鞏固無虞……今若竟抵安隆,暫勞永逸,一切御用糧儲朝發夕至。」



永曆皇帝畫像


孫可望為何改變主意把皇帝的行在處由昆明改在安隆千戶所?南明史大家顧誠先生認為,這是因為他惟恐把永曆帝迎至昆明後,可能受李定國和劉文秀等人影響,自己不便操縱;如果迎來貴陽,不僅自己得定期朝見稱臣,而且重大軍國要務在形式上還要取得皇帝的認可。所以把永曆帝放在滇黔之間由自己嫡系部隊控制的一個千戶所城,對孫可望本人最為稱心如意。

為了讓名字好聽些,安隆改名為安龍府。安隆原先只是明代的一個千戶所城,地方僻小(城圍一里二百七十步),居民不過百家。永曆皇帝居住的千戶所公署雖稱行宮,其簡陋程度可想而知。民國《貴州通志》云:「由榔在安隆塗葺薄以自敝,日食脫粟,窮困備至。」孫可望任命親信范應旭為安龍府知府,張應科為總理提塘官。每年給銀八千兩、米六百石供永曆君臣、隨從支用,當時扈隨的大臣兵丁家眷等有兩千餘人,永曆帝提出資費不足,孫可望卻不以理睬。范、張二人對永曆朝廷的動靜嚴密監視,隨時飛報孫可望。連原大西軍將領李定國、劉文秀未經孫可望許可都不得直接同永曆帝往來。


駐蹕安龍的永曆皇帝,實際上處於孫可望的軟禁之中。


隨後的兩年中,孫可望更是密謀讓永曆帝「禪讓」於他,甚至擬改國號為後明。隨時都有被廢黜的永曆帝,把希望寄託於另一個大西軍統帥李定國,希望他能救駕。李定國,陝西綏德人,崇禎年間投身農民起義,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是大西軍主要將領之一。大西軍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復明事業忠貞不二,戰功卓越。


據江之春《安龍紀事》載,永曆帝在私下對內監張福祿、全為國說:「可望待朕無復有人臣禮。奸臣馬吉翔、龐天壽為之耳目,朕寢食不安。近聞西藩李定國親統大師,直搗楚、粵,俘叛逆陳邦傅父子,報國精忠,久播中外,軍聲丕振。將來出朕於險,必此人也。且定國與可望久有隙,朕欲密撰一敕,差官齎馳行營,召定國來護衛,汝等能為朕密圖此事否?」由此可知,密旨招李定國護駕的主導者,正是永曆帝本人。


張福祿、全為國本是司禮監的太監,向來深得永曆帝信任,他們認為,工部營繕司員外郎蔡縯、吏科給事徐極、職方司主事張鐫、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林青陽、主事胡士瑞這五人,曾經彈劾過投靠孫可望的馬吉翔和龐天壽,是可靠的人選。當時在安龍永曆朝廷中,馬吉翔以文安侯掌錦衣衛事,太監龐天壽提督勇衛營,原本都是永曆帝極其信任之人,但卻與孫可望暗通款曲,沆瀣一氣,故遭上述五人的彈劾。

這七位股肱之臣密會之後一拍即合,即往首席大學士吳貞毓處秘密討論。吳貞毓問:諸公中誰能充此使者?林青陽自告奮勇願行。吳貞毓即命禮部祠祭司員外郎蔣乾昌擬敕稿,兵部職方司主事朱東旦繕寫,由張福祿等持入宮內蓋皇帝之寶。林青陽遂以請假葬親為名,身藏密敕於1652年11月啟程前往李定國軍中。但半年過後音信全無,吳貞毓又推薦翰林院孔目周官再去打探消息。這時,武安伯鄭允元建議應遣開孫可望親信馬吉翔,以免走漏消息。永曆帝即以收復南寧後需派重臣留守為名,讓馬吉翔前往。馬吉翔一離開安龍,周官即秘密上路。


周官這次終於在軍營中見到了李定國。定國讀了敕旨,深受感動,叩頭出血,曰:「臣定國一日未死,寧令陛下久蒙幽辱,幸稍忍待之。」並回信吳貞毓,請首輔大人秘密謀劃。


但極富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在南寧的馬吉翔遇到了在李定國處公幹的主事劉議新。劉以為馬吉翔長期受永曆帝寵信,貴為侯爵,必然參與密召李定國之事,竟毫無顧忌地把朝廷兩次敕諭李定國領兵迎駕之機密和盤托出,並說:「定國得敕,感激流涕,不日且至安龍迎駕。」馬吉翔聽聞大驚,立即派人飛報孫可望。密詔李定國救駕之事敗露。



安龍招堤風光

孫可望派親信鄭國、王愛秀於1654年正月初六日逼宮安龍,威逼永曆帝說清事件原委。永曆帝推諉說,近年來外面假傳的密敕之事甚多,朝中臣子必不敢做。但鄭國、王愛秀還是抓捕了吳貞毓等與密敕有關的官員約二十人。為避免牽涉到永曆帝本人,蔡等人編造是部分官員勾結內監張福祿、全為國瞞著永曆帝私自矯詔密敕李定國。鄭國逼問:「皇上知否?」蔡等一口咬定:「未經奏明。」同年3月,遂只能以「盜寶矯詔,欺君誤國」的罪名落案。張鐫、張福祿、全為國為首犯,處以凌遲剮刑;蔣乾昌、徐極、楊鍾、趙賡禹、蔡、鄭允元、周允吉、李頎、胡士瑞、朱議泵、李元開、朱東旦、任斗墟、易士佳為從犯,斬首棄市。首席大學士吳貞毓為主謀之人,念為大臣,勒令自盡。臨刑前,大臣們大義凜然,向北跪拜永曆帝行宮完畢後從容就義,孫可望派人將遺骸叢葬於北關馬場。這就是南明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案」。


一年以後,李定國從廣西回師,準備親赴安龍解救永曆帝。


孫可望急忙派大將白文選於1655年10月前往安龍,準備把永曆君臣帶到貴陽,置於自己直接控制之下。白文選雖然是孫可望的舊部,但他內心裡以永曆朝廷為正統,不願做孫可望犯上作亂的打手。白文選即以安龍地方僻小,招募民伕不易為理由,拖延時日,等待李定國到來。


1656年正月,李定國軍距安龍已不遠,先派參將楊祥身藏密疏前往安龍。楊祥被白文選的部將抓住後,謊稱自己是「國主」孫可望的使者,白文選假裝糊塗,命以酒食款待後即任其自由行動。楊祥於是入城謁見永曆帝,呈李定國的密疏,永曆帝知道了定國大軍即將到達。

正月十六日,孫可望親信葉應禎聽說李定國大軍將至安龍,急帶領士卒入宮,逼迫永曆帝、後立即騎馬前赴貴陽。一時「宮中哭聲徹內外」,白文選趕來,對葉應禎說:「事須緩寬,若迫促至此,朝廷玉葉金枝,不同爾我性命。萬一變生意外,若能任其責乎?」而且又勸阻葉應禎,萬一李定國回師之後,與孫可望又成一家人,我們今日又何必做這樣的惡人?在白文選的干預下,葉應禎被迫退讓。


五日之後的凌晨,安龍城大霧瀰漫,忽然有幾十名騎兵直抵城下,繞城喊道:「西府大兵至矣!」城中歡聲雷動,葉應禎倉皇逃回貴陽。接著炮聲由遠及近,李定國親統大軍到達安龍。入城朝見時,永曆帝說:「久知卿忠義,恨相見之晚。」李定國激動得淚流滿面,說:「臣蒙陛下知遇之恩……至萬死無能自贖。」


朝見之後回營,李定國與白文選商議,決定移駕雲南昆明。正月二十六日, 永曆君臣離開安龍,離開了深困四年之久的「安隆」城。


【作者系歷史學者,自由撰稿人】


責任編輯/王曉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史林漫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的「竊電」難題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