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秋季養生防秋燥 中醫教你五個妙招

秋季養生防秋燥 中醫教你五個妙招

入秋以後,氣候逐漸轉涼,同時秋高氣爽,空氣乾燥;傳統中醫學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為「秋燥」。秋燥可導致皮膚乾燥皸裂、毛髮脫落、唇乾舌燥等。對於秋燥,中醫養生有哪些應對措施呢?

1.皮膚乾燥要保濕:秋天氣候乾燥,皮膚在乾燥的環境下特別容易乾燥、瘙癢甚至皸裂。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的事情就是補水,每天多喝水,也可以多喝一一些緩解秋燥的湯水;然後手提包裡帶上一瓶保濕的噴霧,時常噴一噴皮膚,保持濕潤。沐浴後,應及時塗抹身體保濕乳液,減少皮膚的水分丟失。

2.調暢情志精神好:進入秋天,人們目睹凄風冷雨、花草枯萎、秋葉飄零、萬物蕭條的景象,心中常會湧起悲秋、凄涼之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易產生抑鬱情緒。可謂是「多事之秋」,悲秋可損傷肺氣,對機體的免疫功能造成損害,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注重調攝精神為秋季養生之要務。對中老年人來說,應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開朗,寬容豁達,淡泊寧靜的性格。要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情志平和,避免或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其次要盡量多曬太陽,入秋後,日照時間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緒處於低沉狀態。所以要增加陽光的照射,晴天時多到戶外散步,每天保證半小時以上。

3.滋陰潤肺調飲食:秋天氣候乾燥,除了可導致外部的皮膚乾燥皸裂、毛髮脫落、口乾舌燥,還容易發生燥咳。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裡,秋季還可出現大便燥結。為防止秋燥,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蔔、百合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像鴨肉、海參等食品為此時潤燥佳品,雞肉、豬肉、牛肉、鴿肉等較為平性之品也可適當食用。但對於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除非陽虛體質者,應盡量少吃。

同時秋天天氣轉涼,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量,熱量攝入大大增加,人體內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來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食品,如燕麥、扁豆、胡蘿蔔、番茄、黃瓜等。其次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西蘭花、藕、銀耳、梨、芝麻等。

4.勞逸適度解秋乏: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民間還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這句話在老人身上尤其明顯。中醫認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後,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了不影響當時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其次,儘可能保持夜間充足的睡眠,並且要堅持午睡。做到勞逸結合,有助於預防和緩解秋乏。

5.秋凍也要避風寒:「秋凍」是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但一定要做到「秋凍」有節。立秋後,氣溫日趨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北方冷空氣會不斷南侵,出現「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現象。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禦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有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但如果到了深秋時節,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仍是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引發感冒等病,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患者,要適時地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我們以黃帝內經來作為我們的養生宗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昨日開幕
清熱解毒祛痘消瘡 推薦綠豆銀英飲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