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環保,需要你我行動

環保,需要你我行動

家在陝北的張昕,大學畢業了,鄰居問他的父親:「你兒子去哪兒工作了?」父親回答:「搞環保去了。」鄰居說:「去打掃衛生了呀。」

「我是2012年畢業的,6年前,很多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還是很簡單、單一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環保意識滲透到衣食住行中。比如,用什麼保鮮膜是環保的,穿哪種衣服是無毒環保的,綠色發展越來越深入人心,這是很棒的事情。」張昕說。

畢業時放棄不錯的工作機會,專職從事環保公益事業,因環保事業的成就被評為西安市「首屆十大傑出好青年」,張昕走的是一條不同於大多數同齡人的路。

環保需要有無限熱情的青年人

大二的時候,「地球一小時」還是很新潮的活動,張昕為了參加這個活動在陝西的推廣,就接觸到了陝西青年與環境互助網路,這是由陝西各大高校大學生組成的跨學校社團組織,主要工作就是號召大學生投入到環保行動中。

社團組織有做暑期調研的慣例。2010年暑假,張昕在網上發了一個帖子,徵集一起做暑期調研的小夥伴,主題是滻灞生態區環境改造居民滿意度調查。2011年西安要舉辦世博會,政府對此地做了大量環境改造工作。

很快,16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組隊成功:重慶大學文學社社長、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工作者專業「學霸」、西北農林大學園林設計專業「小霸王」等等,個個「身懷絕技」。

炎炎夏日,16個人冒著35攝氏度的高溫來到滻灞。因為資金有限,他們租了兩間將要拆遷的民房,大家擠在兩個房間的大通鋪上。根據計劃,他們在西安世博園周邊考察10天,最後需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一個小型紀錄片,一張綠地圖,以及一張植物普查圖。

「太陽暴晒,我胳膊脫了三層皮。晚上12點以前大家沒有睡過,晚上9點才從外面趕回來,吃完飯就趕緊整理白天的調查數據。」張昕說,「辛苦是真辛苦,但也真正鍛煉了自己,收穫很多。」

張昕從辦公桌上找出來當年繪製的綠地圖。整張地圖手繪完成,灞河橫穿其間,石榴、棣棠、合歡等不同植物都有形象的圖標,鑲嵌在河流兩邊。「10天的時間裡,我們也凝聚了很多感情,大家成了要好的朋友。」張昕說。

但這次調研讓張昕感受最深的還是青年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的熱情。「我們是無償的,但是我們願意付出比有償更多的熱情、精力和智慧。」張昕說,「我們這批人現在還是忠實的環保志願者,我們相信青年人的力量是推動生態環境變好的一大動力。」

觀念轉變為行動,改變才真正開始

2012年畢業的時候,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張昕面臨選擇,一邊是待遇不錯的工作機會,一邊是自己投入了感情的環保事業。他最終聽從了內心,到了陝西青年與環境互助網路環保組織,繼續從事環保工作,成了這個社團聯盟的第一個全職工作者。

剛剛走上新崗位的張昕對工作充滿了期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組織更多青年人加入到環保的隊伍中。大學生節能宣傳、節水宣傳、低碳生活方式普及……活動組織了一場又一場,可是他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青年人依然頻繁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不考慮低碳方式,缺乏綠色消費選擇。甚至相比老一輩,年輕一代由於物質生活的豐裕更缺乏節約資源的意識。

剛做志願者的時候,張昕會跟同伴一起在校園剷除小廣告,去秦嶺山裡撿旅遊垃圾。可是幾年下來,張昕困惑了:秦嶺這麼大,垃圾能撿完嗎?自己所做的真的有意義嗎?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這樣的挫敗感也深深困擾著團隊的其他志願者。他們看到,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支持大多停留在表態階段,他們願意在環保橫幅上簽字,卻不願意少用一個塑料袋。這些現狀讓張昕漸漸明白從觀念到行動的轉變中間還橫亘著一個鴻溝。「我們希望搭建更多的橋樑,提供更多的創新模式,讓青年人感受到環境與自身的利害關係,可以把環境保護這件事融入生活中。」張昕說。

張昕和志願者團隊帶領青年大學生來到陝西的山河第一現場,與他們一起認識本土環境,目睹日益惡化的生態。他們還與西安當地電視台合作,製作「西安山河調查」節目。通過電視台的攝錄培訓,將大學生分散到西安各個角落,拍環境紀錄片,然後在電視台播放。節目播出後,社會反響強烈,有人專門打電話到電視台表示關切:護城河在南邊進進出出還都是清水,原來它在東北段有那麼髒的一段。

「這兩年,經過環保部門的努力,這段水質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學生們拍的一系列的視頻,一方面可以推動環境改善,另一方面也給古城留下了一份環境影像檔案,讓大家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這些活動讓青年人看到了真實的環境面貌,他們才有動力採取行動。」張昕說。

用正能量吸引更多人承擔社會責任

從2009年接觸環保,到現在已經近10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張昕看到「環境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戰,人是社會行為的主體,只有當我們的行為發生改變才能影響環境的改變,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張昕回想起了自己剛上大學時候的情景。「我當時是偶然間接觸到陝西青年與環境互助網路的『環保衛士』的。我身邊的大多數同學,除了上課,就是打遊戲、逛街、睡覺。可他們不同,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精力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一點,這種積極的能量對我吸引力很大。」於是,他才成了這個社團的長期志願者。

張昕體會過「正能量」的引力,他也看到更多優秀的人被他們吸引,加入到志願者的隊伍中。他希望他和他的小夥伴可以把力量傳遞,讓更多人成為優秀的社會責任承擔者。在一次圖書館舉辦的活動中,張昕作為嘉賓之一被邀請分享個人經歷和對環保的思考。一位互聯網傳播領域的青年專家聽了他的演講,在活動結束之後,找到了張昕。

「他當時對我講,沒想到有一批這麼有魅力的青年人在保衛著自己的家鄉,他也願意貢獻一份力量。後來,他還給我們提了很多好的建議。」張昕說。近兩年西安每到冬天霧霾都很嚴重,網路上有不少責備的聲音,其實這些責備的人正是有環境意識和環境訴求的人,社會機構的責任就是引導他們成為環境的守護者和環保行動者。

那麼怎麼引導呢?團隊經過商議,在「陝西青年與環境互助網路」微博賬號上發起了一個「我能為環境做什麼」的有獎活動。微博互動很活躍,有的人連續幾天定點拍攝終南山的情況檢測空氣可視度,有的人每天拍城牆看是否有垃圾。還有一個同學留言「今天我在食堂吃的飯,沒有帶回宿舍,省了一個塑料袋」。「看到這些留言,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如果行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就會尋到很多有共同想法的人跟你匯流,然後共同開拓道路,延伸道路。」張昕說。

行動的人越多,力量就會越大。處在環保一線,張昕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改變。政府部門裡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省環保廳,在張昕看來,環保廳最初組織的宣傳活動就是發宣傳單、喊口號,收效甚微;現在,環保廳開始支持志願者盯防污染源,曝光違法行為,還製作了許多環保科普的動漫、書籍等,宣傳更具針對性。「期望更多的人將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動。」張昕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4日 19 版)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最受人喜愛的大猩猩可可離世:能用手語與人交流
傳承優良文化還可以更走心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