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西周到西漢,為什麼關中總是成為帝王霸業的起點?

從西周到西漢,為什麼關中總是成為帝王霸業的起點?

原標題:從西周到西漢,為什麼關中總是成為帝王霸業的起點?


上期回顧:剛剛落草為寇的劉邦巧妙地借鑒了楚地流傳已久的反秦傳說來包裝自己,通過一系列的宣傳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批信徒。


結合上期文章,點擊可查看


創業前史:揭秘皇帝劉邦的那些貧賤往事


蹉跎半生:高齡創業者劉邦是靠什麼才鹹魚翻身的?

從劉季到沛公:被神話包裝的劉邦究竟經歷了怎樣真實的磨難?


本期話題


爭奪關中是劉邦與項羽決裂的起點,為什麼在這場爭奪戰中失利的劉邦卻最終成為了人生的贏家呢?

入關

在沛縣起義之後,擺在劉邦面前的難題主要有兩個:



首先,沛縣地方太小,組織不起一支有規模的起義軍。


哪怕蕭何、曹參、樊噲都全力以赴地協助劉邦組織起義隊伍,全縣滿打滿算也就湊了兩三千人。


相比之下,那個身處沛縣東南方向,跟劉邦一樣被民眾推上縣令之位的東陽人陳嬰,剛剛起事的時候,僅在東陽一縣就招募了兩萬人。


不但起義軍的規模小,實力弱,而且招募來的這兩三千人也並不全都心甘情願地聽劉邦使喚。


在劉邦率領起義軍向北攻擊方與的時候,他留下沛縣世族雍齒鎮守家鄉豐邑。

結果一向對劉邦的領導不大服氣的雍齒在魏國的引誘下反水,這給了劉邦沉重的打擊。



多年之後,已經君臨天下的劉邦榮歸故里,宣布從此免除沛縣百姓的徭役以示優遇。


父老們在感激的同時提醒高皇帝,豐邑是否也可以照此辦理?


劉邦說起往事,仍然耿耿於懷:「豐邑是我生長的地方,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它。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跟著雍齒一起來反對我。」


家鄉人帶給了劉邦背叛的傷痛,至於那個帶頭造反的雍齒,劉邦告訴張良:「我這輩子最恨的人就是他!」


不是劉邦小氣,而是事業草創之際,他手裡就只有這點兒本錢,經不起折騰。


在劉邦舉義的時候,山東六國的貴族後裔們已經紛紛起來複國,天下迅速進入了混戰割據的局面。


以劉邦手裡這點兒實力要想自立山頭實在太困難了,於是他選擇了投靠項梁。


慷慨的項梁給劉邦補充了五千軍隊,十員將領,並安排他與侄子項羽並肩作戰。

對劉邦來說,項梁應該是他遇到的第一個貴人。


但他真正迎來命運的轉折卻是在項梁陣亡以後。



本來與項羽搭檔,劉邦接連多次擊敗了秦軍,但定陶一戰,項梁戰死,楚軍大敗,這次慘痛的失利最終促成了楚國軍事戰略的重大調整。


調整的結果是,宋義、項羽和范增率領楚軍主力北上救趙,而劉邦則領了一支偏師西入秦關。


從後來的形勢發展看,楚懷王的這個安排是讓劉邦得了便宜,避實擊虛,佔據了入關滅秦的首功。


但在做出這個安排的當時,我推測楚懷王並沒有刻意優待劉邦的意思,非但不是優待,甚至這是個其他人都不願接手的燙山芋。


劉邦為什麼會成為西征的優先人選?這裡面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在項梁戰死之後,楚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還剩項羽、呂臣與劉邦統領的三支軍隊。

項羽是故楚的舊貴族,而呂臣則是陳勝的親信。前者有淵源,後者有資歷,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他們是「浙江籍黃埔系」。


所以項梁戰死之後,楚國全面戰略收縮,呂臣與項羽分別駐軍彭城兩側,東西拱衛楚懷王。


後來楚懷王甚至直接將這兩支軍隊的指揮權收歸自有,將他們變成名副其實的「中央軍」。


相比於這兩支嫡系部隊,被派駐到碭縣的劉邦軍更像是楚懷王眼裡的地方雜牌武裝。


所以命劉邦遠征西秦,而安排項羽就近支持趙國,這裡面應該有楚懷王保存實力,擁兵自重的考慮。



其次,在經歷了陳勝與項梁兩位軍事統帥的陣亡之後,楚國內部對於秦朝的軍事實力產生了嚴重的畏懼心理。


「靠拳頭打進函谷關去」的想法在懷王身邊的老將們看起來是不太現實的。


相對於純粹依靠軍事手段,他們認為楚國更應該加強政治宣傳,利用關中百姓對秦朝嚴刑峻法的不滿情緒,鼓動他們起來配合楚國的西征軍行動。


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老將們認為最合適的西徵人選就是劉邦

同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堅不摧比起來,劉邦善於做群眾工作的特點容易被人忽略。


但這恰恰是他最重要的長項。


日後入關,約法三章,迅速贏得秦地百姓的支持就是最好的證明。



最後,劉邦從前曾經因為服徭役到過咸陽,還見到了秦始皇。對於西行入關的線路,沿途的關卡防禦、民俗民情應該有所了解。


對劉邦來說,入關雖然是個艱巨的挑戰,但也同時意味著難得的機遇,一個能夠讓他自立門戶的機遇。


因為楚懷王與眾將領做了約定:誰先攻破函谷關佔領秦地,誰就做關中王。


這本來是一張類似周平王賜予秦襄公岐、豐之地的空頭支票。


周平王說:「戎狄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


而楚懷王明知道諸將都畏懼秦軍,不利先行入關,於是畫了大餅「先入關者王之。」

但秦國當初既然能領著這張空頭支票打出一片江山來,他劉邦又何嘗不可?


何況劉邦投靠項梁並非出於對楚國的忠心,就像劉備投靠曹操一樣,他始終是要走的。


入關為王,這便是自立門戶的絕好機會。



我相信,當劉邦決心西征的時候,他對關中王這個位置是志在必得的。


這從後來的幾樁事情上可以看得出來:


首先,劉邦最初計劃的西征路線是從碭縣沿睢水北上,先攻克洛陽,然後經函谷關入秦。


這條線路應該是劉邦從前去咸陽走過的。


雖然這條路線比較近,但是沿途秦軍的防禦能力卻非常強大。


因為洛陽是中原的核心城市,而函谷關則是關中的東大門。以劉邦薄弱的軍力基本啃不動這些重鎮。


事實也證明,劉邦在洛陽以東與秦軍交戰,攻堅不利。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允許別人染指關中。就在劉邦略取洛陽的時候,經營河內的趙將司馬卬有意渡過黃河,南下入關。


劉邦得知這個消息,搶先攻佔了陰平,毀掉黃河渡口,截斷了司馬卬的道路。


這同後來劉邦封閉函谷關,將項羽等山東諸侯擋在關外的行動如出一轍。


按照楚懷王與眾將領當初的約定:「先入關者王之。」


既然有個「先」字,就意味著其他人也有競爭的機會,包括項羽。


但劉邦卻把西征當做是他的專屬。


後來的楚漢之爭,劉邦在廣武數落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說到「項羽解了巨鹿之圍以後應該返回彭城向楚懷王還報,可是卻擅劫諸侯兵入關。」


這是擺明了吃獨食,不准他人分一杯羹。


其次,劉邦在洛陽受挫之後,繞道南陽,從武關入秦。


剛剛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劉邦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宣布:「吾當王關中。」


而這個關中王在項羽分封的時候劉邦沒有拿到,這便成了他數落項羽十大罪狀的第一條:「負約,王我於蜀漢」。項羽的這條罪過之大,甚至排在了賊殺義帝之前。


可見對關中王這個位置,劉邦有多麼的垂涎。



之所以這麼想當關中王,除了自立門戶的迫切願望之外,跟劉邦對關中的記憶可能有關係。


劉邦早年去咸陽服徭役的時候,司馬遷說他「縱觀」——盡情地欣賞咸陽的風光。


帝都的雄偉壯麗,始皇帝的三千威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秦始皇的忠實崇拜者,他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慨。

如今有機會在秦朝的龍興之地踐祚稱王,劉邦又怎能放過這個機會?



在劉邦競逐關中王的道路上,對他威脅最大的人是項羽。


因為當劉邦還在謀劃如何突破武關的時候,項羽已經招降章邯,掃清了河北的秦軍。章邯投降之後,項羽封他為「雍王」,這明顯是為今後的「秦人治秦」預做布局。


我們不能說封章邯為雍王這招棋是項羽刻意針對劉邦放出來的。


因為從歷史上看,劉、項二人在之前的並肩作戰中應該建立起了相當融洽的戰友關係。


當劉邦受命西征的時候,其他將領對此避之唯恐不及,唯一一個主動請纓,要求與劉邦共同西進的就是項羽。


注意,項羽的要求不是把他和劉邦的任務調換過,讓劉邦北上救趙,讓他西征,而是要求與劉邦一同西征。


當所有人都把西征關中視作硬闖龍潭虎穴的時候,項羽出征一定會選擇自己最信賴的戰友,而他的選擇是劉邦。



另外,在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的當時,劉邦的確還沒能攻破武關。


項羽只是根據楚懷王與諸將的約定在救趙之後繼續西進,籠絡章邯也是為了順利入關。


而且從地理上說,項羽從河北穿過河內,在洛陽北面渡過黃河,然後扣關函谷,距離並不遠。


他與劉邦誰能率先入關尚未可知。


但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率先入關了,而隨後入關的項羽並沒有承認劉邦為關中王,反而將他分封到了漢中。


項羽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必須要維護一條分封原則,那就是隨他征戰的軍功新貴一定要獲得分封的優先權,他不能為劉邦一人破例而得罪一大批追隨者。


而這埋下了劉、項二人最終決裂的伏筆。

漢高祖

劉邦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奪取天下的想法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項羽的謀士范增在鴻門宴之前說: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史記·項羽本紀》


照范增看來,似乎劉邦在剛一入關的時候就已經在為奪取天下預做準備了。



但在戲下封建之後,劉邦之國,準備就任漢中王,韓信卻說: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只說到從南鄭殺回關中去,「可以有大功」,並沒有說「可以有天下」,又似乎劉邦君臣此時對未來的遠景規劃比范增想的要更保守。


劉邦本人第一次親口說出奪取天下的話,是在公元前205年的四五月間。


那時劉邦率領的五諸侯聯軍共計五十六萬人在彭城被項羽親自指揮的三萬精兵殺得丟盔卸甲,流血飄擼。漢軍的屍體填滿了睢水,睢水為之斷流。連劉邦的父親劉老太公和妻子呂雉都做了項羽的俘虜。



可就在剛剛經歷了這樣的慘敗之後,劉邦居然信心滿滿地對隨何講:「你這趟出使,只要能說服九江王黥布舉兵叛楚,項羽一定會受他牽制。如果黥布能夠拖住項羽幾個月的話,吾取天下必矣!」


能從這樣的慘敗中看到勝利的曙光,單憑這一點,劉邦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對手。


事實上,劉邦之所以敢在此時說出「取天下必矣」的豪言,是因為經過這次戰役他已經看明白了,項羽在軍事上最大的弱點是缺乏宏觀戰略思維。



作為一位將軍,項羽就像二戰時候的德國軍神隆美爾一樣——希特勒曾經說:隆美爾是一個鬥士,但他不是一個戰略家。


在公元前206年的戲下封建之後,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各自之國。


齊國田榮因為對項羽的分封不滿,率先反叛。


而劉邦趁著項羽北上攻擊田榮的時機從漢中還定三秦,先後擊潰了項羽分封於關中的三位諸侯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將他垂涎已久的關中地區全部收入囊中。


面對著劉邦的來勢洶洶,項羽的應對顯得非常遲鈍。


項羽一直滯留在齊地,甚至已經殺死田榮之後還不迅速掉頭西進,反而因為不必要的燒殺泄憤激起齊國百姓新一輪的反叛,拖累了自己的腳步,這才讓劉邦有機可乘,劫持五諸侯兵攻佔楚都彭城。


雖然項羽聞訊之後從齊地回師,並在彭城以西大敗漢軍,但他在大局觀上的不足已經被劉邦看了個明明白白。


從此之後,劉邦對付項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開闢新戰線,讓項羽在多線作戰當中疲於奔命。



派遣隨何策反九江王黥布就是這個戰略的第一步。


雖然黥布不爭氣,在背叛項羽之後很快就被楚將龍且擊潰,沒有起到有效牽制項羽的作用。


但韓信和彭越隨後填補了黥布的空缺,正是他們在齊地和梁地對楚國發起的牽製作戰,最終消耗並拖垮了項羽。



「大風起兮雲飛揚」,項羽的人頭落地,象徵著三代以來世襲貴族政治的黯然落幕,而那個曾經低在塵埃里的屌絲劉季已經迎風而上。


漢朝,一個至今在中國人嘴裡津津樂道的強盛王朝就在高祖劉邦的手裡孕育而生了。



--End--


歡迎走進小書房1538


一個有趣有料的小房間


同文學來一場充滿溫情與敬意的邂逅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書房1538 的精彩文章:

東南有天子氣,讓秦始皇恐懼的流言來自哪裡?又指向了誰?
為什麼秦始皇廢除了封建制,而選擇郡縣製作為國體?

TAG:小書房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