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動態】又見荷蘭坡!日本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摩耶」號下水

【動態】又見荷蘭坡!日本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摩耶」號下水

原標題:【動態】又見荷蘭坡!日本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摩耶」號下水


又見荷蘭坡!日本新一代宙斯盾驅逐艦「摩耶」號下水


7月30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2艘改進型「愛宕」級(Atago)驅逐艦首艦「摩耶」號(DDG 179)在日本海洋聯合公司(JMU)位於橫濱的磯子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摩耶」號的命名延續了日本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艦自「金剛」以來使用山名(舊海軍巡洋艦級別)進行命名的傳統。「摩耶」號預計將於2020年3月交付。另一艘艦(DDG 180)預計於2021年入役。



圖1 「摩耶」號驅逐艦下水儀式

「摩耶」號耗資約15.1億美元,於2015年(日本平成27年)開工建造,因此也得名「27DDG」,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7艘也是最新一艘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導彈驅逐艦。該艦由目前現役的最新「 宙斯盾」艦——「愛宕」級改進而來,其沿用了「 愛宕」級的艦體,長170米,比「愛宕」級驅逐艦長5米,標準排水量8200噸,比「愛宕」級驅逐艦約多400噸,滿載排水量超過10000噸,由此被日媒稱之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宙斯盾」艦隊伍中的「第一艘萬噸大艦」。動力系統方面,採用燃電燃聯合(COGLAG)推進系統,由兩台通用電氣LM 2500燃氣輪機驅動,航速30節,船員編製340人。同時,其還配備多功能拖曳陣列(MFTA)聲吶系統並具備電子戰(EW)能力,能夠發射「標準」-3(SM-3)Block IIA型防空導彈。



圖2 「摩耶」號驅逐艦艏部構造


並且,「摩耶」號的作戰性能相較於「愛宕」級有進一步提升。該艦搭載的是最新型號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宙斯盾」基線9型的日本版(J7),與美海軍現役最新的「阿利·伯克」級Flight IIA型驅逐艦處於同一水平。與「愛宕」級搭載的「宙斯盾」基線7.1型相比,9型強化了數據處理計算機、加入了洛·馬公司AN/SPY-1D系列雷達支持的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用於近距離海空搜索的X波段高精度雷達、整合了最新的多功能拖曳陣列聲吶系統(MFTA),具備更優異的超視距防空能力和彈道導彈攔截能力。此外,根據此前的概念圖,「摩耶」號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單元數量從「愛宕」級的96單元增加為112單元,導彈搭載數量進一步提升。據日本防務規劃,未來將在「摩耶」號上試驗電磁軌道炮和近防型固態激光發射器,將有效提升該級艦的近防水平。


其中,「摩耶」號在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中首次裝備的美海軍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可與美海軍艦機共享防空監察和目標信息,協同指揮攔截,使其徹底融入美海軍的一體化防空體系中。CEC系統由先進的協同作戰指控系統和高速數據鏈系統構成:協同作戰指控系統一方面可以在打擊空中目標時選擇處於最佳位置的軍艦發射武器進行攔截,另一方面可以指揮軍艦利用遠程防空導彈打擊預警機能夠探測到而艦載雷達探測不到的空中目標,極大拓展了軍艦防空距離,提高了艦隊防空能力;數據鏈系統將各艦艇上的感知系統、指控系統、武器系統和艦載預警機聯成網路,使每艘艦艇都可以實時共享戰場態勢和目標動向。



圖3 CEC系統協同作戰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摩耶」號的艦尾設計具備日本海軍自衛隊軍艦的一大特色「荷蘭坡」,其名稱來源於日本海上自衛隊上世紀50年代設計的「凌波」級驅逐艦。「凌波」級同時期的驅逐艦通常採用短艏樓設計,也有少量長艏樓艦型設計,但這兩種設計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艏樓末端上下兩層甲板連接處強度較差、應力集中,極可能在惡劣的海況或撞擊下斷為兩截。而「綾波」級驅逐艦前後兩段甲板由一個傾斜的緩坡連接,據稱這樣的緩坡正是為了解決兩層甲板連接處強度不足的問題而設計的,這樣設計的優點一是提高了連接處的強度,二是增加了艦體內部的空間。「綾波」級首艦DD-103建於長崎,而長崎就有一個叫「荷蘭坡」的著名景點,因是日本最早的荷蘭人集聚地而得名,這裡也是一個緩緩的長坡道,所以日本海上自衛隊隊員就將「綾波」級這種緩坡設計戲稱為「荷蘭坡」。日本50年代後續建造的「秋月」級和「村雨」級驅逐艦等均同樣採用長艏樓構型,也都採用了「荷蘭坡」的緩坡來連接低一層的艦尾甲板。而到了「金剛」級驅逐艦,「荷蘭坡」已演繹成艦尾部的U型坡道。即在飛行甲板段艦體後三分之一處兩側採用傾斜下降設計,兩側及艦尾位置留出空間用於布置系留設備並可容納工作人員。同時,作業區域鋪設有防滑層,以方便帆纜作業。這種尾部設計使其與直升機平台不在一個平面,從而巧妙地把直升機作業區和尾部的帶纜作業區分在了兩個不同的平面,減少了兩者的相互干擾。



圖4 「凌波」級驅逐艦是最早使用「荷蘭坡」設計的軍艦

目前,「金剛」級和「村雨」級之後的驅逐艦(包括「摩耶」號)都採用的是這種變形「荷蘭坡」設計:然而這種設計也存在一定缺陷,如需要在飛行甲板空間布置纜車、絞車,從而導致作業空間局促、直升機作業和帆纜作業不能同時進行,且在航行條件下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圖5 「荷蘭坡」和直升機起降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來源:《艦船動態周報》2018年第32期 | 國防科技信息網等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BMT

CSC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艦船研究 的精彩文章:

【動態】美國會研究服務局:質疑美海軍新型護衛艦FFG(X)項目
【動態】俄海軍第五代核潛艇「哈斯基」級首艇將於2027年建成

TAG:中國艦船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