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嗎?

城市改名,就能改命嗎?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

1094

個城市故事




城市魔方 04


-------------




網路上有個段子,說三國人物穿越到現代,


都得這樣自我介紹:


「我是包頭(九原)的呂布。」


「我是石家莊(常山)的趙雲。」


「我是保定(幽州)的張飛。」


「我是臨沂(琅琊)的諸葛亮。」




城市改名,向來是吐槽的比稱讚多。

但城市改名後的命運,卻不是一句簡單的吐槽就能下定論的事兒。




中國文化素來講究「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彷彿一個好名字是自帶魔力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不,1994年,湖南省大庸市憑藉轄區內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舉世罕見的

石英砂岩峰林自然風光,更名為張家界市,大打旅遊招牌,建機場 、通火車,賺了個盆滿缽滿。






眼看張家界市一改成名,很多城市也坐不住了,紛紛醞釀著改名,希望通過改名來改變城市的命運。就這樣,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城市更名熱被掀起,20多年來從未冷卻。




但城市「改名」,就真的能改命嗎?這其中,大有考究。




城市為什麼要改名?


-------------------

-


中國有600多個城市,每個城市的建城時間不盡相同,但城市命名的講究,卻有規律可循。




一個地名,乍看小巧,卻內涵豐富——或揭示某地位置和範圍,或指代地理環境、歷史進程,或彰顯鄉土風情。特殊情況下,還依據古代帝名年號,像景德鎮、秦皇島。




一般來說,城市一旦命名,就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不會輕易更改。

除非,當政者搞事情。





薊、漁陽、北平、涿郡、范陽、幽州、南京、燕京、大都、京師,這些全都是首都北京的曾用名。




在古代,城市改名易稱,主要出於君主的個人喜好、朝代變革等政治因素。大多數也都是因為漢字的避諱,避皇帝名人的諱,也避惡人的名。認真起來,連形似字和同音字也要一律改掉。




據《隋書?地理志》記載,為了避諱隋煬帝楊廣的「廣」字,幾十個地名被更改,其中廣饒縣改東海、廣安縣改延安、廣都縣改雙流、廣化縣改河池。




但因楊廣暴政,不得民心。這波被易名的城市,大多數在之後恢復了原稱,只有少數沿用著新名字。






建國以後,政府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地名清理工作,凡是不雅、不健康、不積極向上的地名,都被整頓和更改。一些帶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色彩的地名,被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名稱。




改革開放後,城市改名,避諱的少了,但沖著經濟效益,也改出了個層出不窮。




80年代,都江堰市、武夷山市、黃山市相繼改名;90年代,湖南省大庸改名張家界,四川省南坪縣改為九寨溝縣。




進入21世紀,雲南省中甸縣改為香格里拉縣,雲南思茅改為普洱市,湖北襄樊改回襄陽,雲南潞西市改成芒市。






而近10年來,改名成功的城市明顯少了,但這並非意味著,城市都打消了「改名換命」的念頭。相反,眼巴巴排著隊的城市,數量依然不少。




總的來說,當下城市改名有三大法寶:啃老、吃山、傍大款。




「啃老」打的是歷史牌,挖掘城市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中華上下五千年,越出名的歷史,「啃老一族」越不放過。




光是一個「赤壁之戰」的歸屬地,就有多達7個地方跳出來,搶著說自己就是歷史上的「赤壁」。最終,湖北省蒲圻市脫穎而出,抱得「小喬」歸,成功更名為赤壁市。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歷史上一些帶有負面含義的地名,也成為了城市之間爭奪的對象,比如被用來形容成無知、自大的「夜郎國」。新晁、赫章和水城,都爭著想改名為「夜郎市」。




大概是熟知當今社會粉絲營銷的套路,anti-fans也是fans,分分鐘有機會黑轉粉。不過這場名字爭奪戰,勝負尚未見分曉。




「吃山」,顧名思義,打的是風景名勝的招牌,充分挖掘城市的旅遊資源。一改成名的張家界、九寨溝、都江堰、武夷山,全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成功典範。






至於傍大款,指的是爭取貼上知名招牌。這是三大法寶里,最冒險的招數了。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遠在東方群山峻岭之中的和平之地「香格里拉」,成為了窮游愛好者趨之若鶩的文藝聖地。






只不過,文藝青年們在前往香格里拉打卡的同時,又有多少人知道,在2001年之前,這片故土原來的名字叫做中甸。而遠在四川省的稻城縣,也爭著認自己才是「香格里拉」。




但又有誰真正在乎呢?

城市改名,只要走紅,就是勝利。




名至,能否實歸?


------------------


只不過,同一種改名套路,放在不同的城市,效果也有著天壤之別。眼看張家界靠著「吃山」一路走紅,原來想借著「黃山」火一把的徽州,卻只能自食其果。




1988年4月,徽州地區正式改名為黃山市之後,爭議隨之而來:

人們要求黃山市複名徽州。






當時,作家李輝就在《可惜從此無徽州》的文章中不無感慨地寫道,「徽州,不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已經成為世人矚目的區域性文化的一個經典之作」。




但令人遺憾的是,「徽州作為地名從此再無蹤影。

歷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一口吃掉

」。





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粉牆青瓦、木刻磚雕的徽派建築成為了我國南方建築式樣的典型代表之一。





「無徽不城鎮」、「徽商遍天下」道盡了徽商的昔日風光,這裡還有徽劇、徽墨、徽學等,「安徽」二字也取自安慶之「安」和徽州之「徽」。




更可惜的是,

徽州更名成黃山市,並沒有讓黃山成為更多人的嚮往之地。




比起那些吟誦著「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卻已在地圖上找不到徽州的人更尷尬的是,外地遊客也無法接受更名這件事。




那些奔著黃山而去的遊客,在「黃山市」下車之後卻是一臉懵逼,

來到黃山市卻不見黃山。

因為黃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離風景名勝地黃山還有79公里的距離。






雖然城市易名,「吃山」是一項關鍵法寶,但拿著距離自己還有「十萬八千里」的山水來命名,這操作恐怕太溜了。黃山市、黃山區、黃山統統用一個名字,混亂無比,導致很多外地遊客跑了很多冤枉路,體驗極差。




交通部門怕引起糾紛,只好在列車或航班到達地點「黃山」後括注「屯溪」,比不改還麻煩。




這是丟失文化傳承之外,黃山市更名後的又一尷尬所在。

原本想去黃山的遊客, 「被騙」走了一趟黃山市,自然要對景區體驗大打折扣。






再加上黃山市成立之後,將山上(黃山風景區)和山下(小黃山市)一分為二,分制領導,各自為政,到頭來兩敗俱傷。黃山旅遊業也因此下滑,上山遊客由1986年160萬人次猛降到1999年119萬人次。




種種跡象結果,都讓人看不明白,黃山的改名,到底改對了什麼?




反觀美國與加拿大交界處的的布法羅市。雖為遊客前往尼亞加拉瀑布區必經的交通中轉站,但布法羅並沒有一味地更名貼合尼亞加拉瀑布,而是將瀑布腳下的小鎮更名為「尼亞加拉瀑布城」。






布法羅市既保留了城市名稱的固定性和延續性,遊客去往瀑布區也不至於亂了手腳,辨認不清。




相比較而言,上世紀90年代靠「吃山」改名成功的張家界市,算是給城市更名做出了極好的表率,每一步都堪稱城市更名的指南。




城市到底應不應該改名?


------------------------


張家界,原名大庸市。在更名之前,這座城市就如「大庸」這個名字一樣,平庸無奇。這個當時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的小縣城,曾被笑稱「抽一根煙就可走遍縣城」。




但人們不知道大庸,卻不代表不知道張家界。

張家界以中國第一國家森林公園的美譽,早已享譽全球,聞名遐邇。這也是大庸吃定「張家界」這張王牌的理由。






但改名後的張家界市,並沒有因張家界景區的名氣固步自封,而是圍繞張家界旅遊進行了一系列的宣傳和推廣,將城市的形象與景點牢牢地打包。




既然選擇蹭景點的熱度,不妨一蹭到底。

不管是景區還是城市,只要一提起「張家界」,城市的名氣也跟著往上蹭。




畢竟,與黃山市不同,張家界是每個遊客去往景區必經的城市。城市的形象包裝做好了,對遊客體驗來說,都是加分的項目。






儘管長期以來,城市依託景點的尷尬現象依然存在:

人們常常分不清一個地名,到底是一個景區,還是一座城市。




或許有人想說,城市地名,不過是天地萬物滄海桑田的一個代號。改了名字,效果不好,再改回來不就得了。

可城市改名,從來不是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哪有想的這般容易?




一座城市一旦更名,上至市、縣、區、鄉、鎮、村、居,凡涉及到原名稱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名稱都要更名,下至學校、醫院,各類戶籍、身份證、畢業證等也都要變改。






一個人口約150萬的城市更名後,僅重新辦理二代居民身份證這一項,就需要花費約2000萬元。這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分分鐘耗資過億,而絕非改變一個名字那麼簡單。




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只是為了追求一時的旅遊經濟效應,一窩蜂地改名字,到頭來只會落得一個「賠本賺吆喝」的荒唐下場。




城市名字,是人們識別、記憶一座城市的第一符號,好比一個品牌打的第一句廣告語,直接刺激人們對其的定位。




一個城市面貌的改變,絕不是靠改一個名字就能決定的。

一個城市不會因為僅僅改變一個名字,就迎來發展的質變,也不會因為改回了有源可溯的名字,就真的找回了城市的根和文化的魂。






現代地名學家譚其驤先生曾說:「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它紀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輝煌,紀錄了戰爭、疾病、浩劫與磨難;紀錄了民族的變遷與融合;紀錄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城市可以「不作為」,像文物一樣保守,放著轄區內的資源視而不見,絕口不提「改變」二字,這本身已是一種失責。




城市不是不可以更名,只是更名不是一勞永逸之舉,更不是決定一個城市快速發展的根本。






城市尋求更名,不過是想出名的第一步,是城市營銷的一環。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城市更名能否帶來滾滾財源,是判斷更名成敗的強有力說明。




但城市更名後,如果只是一味地圈地賺錢,而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形象建設,忽略了遊客的需要和體驗,熱度過後,一切又將打回原形。




想去張家界看風景的,依然會去到張家界市,想去黃山看山色的,也「被騙」去了一趟黃山市,只是然後呢?




走套路,更要有配套。

城市改名,唯有留「美名」,才能真正改命。




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也被改過名字嗎?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首爾—韓國人流行蹲牢房:相比壓力山大的社會,這裡更自由……
法國丨吃法棍的人越來越少,總統著急,要去申遺。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