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是忠恕之道?

什麼是忠恕之道?

提到「忠恕之道」,大家可能就會聯想到古人的「忠君愛國」,認為是封建的愚民思想,其實這是對儒家思想很大的誤解。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忠恕之道」?在我們當今的社會,還需要提倡「忠恕」的精神嗎?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聊一下這個問題。

「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學說的核心就是「仁道」,「忠恕」是仁道的基本要求,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這個詞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子就對孔子學說作了一個總結:孔子講的學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何謂忠恕?「忠」是中人之心,對他人盡心竭力,對自己嚴格要求;「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對他人寬宏大量。

在《論語》中,孔子自己也詳細解釋過這兩個字。

什麼是「忠」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想要有所作為,也要幫助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要事事通達,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通達。這是從主觀積極的方面,說明做人要善於主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

什麼是「恕」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就是將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要能夠常常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這是從客觀被動方面,要求做人始終能夠體諒和理解別人,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先替別人著想。

這樣大家就應該明白了「忠恕之道」的基本意思了,這是對我們做人做事的一個基本要求。至於「忠君愛國」的思想,肯定也包括在其中,對君王,對國家,當然也需要用忠恕之道來對待。但忠君愛國思想卻不是忠恕之道的全部,這點大家要注意!因為大家很容易有所偏見,一提到忠恕之道,就想到封建的愚民思想,這對孔老夫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忠恕之道,是針對所有人,而不是君王一個人的。比如在家和父母妻兒之間,在單位和領導同事之間,親人朋友之間等等,都要用這個原則。下面舉幾個例子:

夫妻之間,如果有一方不忠,一方不恕,這個家庭就很難美滿和諧。現在家庭中出軌的很多,這就是不忠;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誰也不肯原諒對方,這就是不恕。這樣的家庭,能幸福嗎?

在單位,現在跳槽的人越來越多,有奶就是娘,誰待遇好就跟誰干,說走就走,沒有任何情義可言,這就是不忠;領導對下屬呢,不理解員工的生活處境,不體察員工的疾苦,動不動就罰款,訓斥,這就是不恕。試想一個沒有忠恕的公司企業,它能發展好嗎?

再說師生之間,現在很少看見古人那種「情同父子」的師生關係了,古人就算做多大的官,老師多麼落魄,見到自己的老師還是要行跪拜之禮。現在呢,還在上學的時候,你是老師,不上學了,就把老師忘了,尤其自己發達了以後,那以前的老師就更想不起來了,這是不忠;現在的老師呢!很少把學生看成自己孩子來培養的,只是當成一份謀生的工作而已,甚至上課還留一手,放學後開補課班,賺外快,這就是不恕。

我們看歷史上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無一不是恪守忠恕之道的,比如岳飛、文天祥、諸葛亮、關羽等等。當然,不講忠恕之道,也可能會獲得一時的發達,但那永遠是被人所不齒的,甚至遺臭萬年,再有錢,再有勢,也不會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比如趙高、董卓、秦檜、吳三桂、汪精衛等。

忠恕之道,不但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道家、佛家,也是基本的做人原則。為什麼關公被儒釋道三家尊奉,就是因為他的忠義,雖然他也曾大意失荊州,也曾敗走麥城,但這些並不重要。所以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歷來是把道義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成功放在首位的。

最後,這個忠恕之道,還適不適應我們當前的社會?我們到底還需不需要?大家心裡應該也都有數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如何增長「智慧」?
什麼是「袈裟」?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