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寫字到書法——談書法教育的重要性

從寫字到書法——談書法教育的重要性

從倉頡造字,我們的文化已經通過書寫記錄了五千年,是世界上文化最為久遠、並至今依然延續的國家。漢字,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將文字書寫變成藝術的文字。漢字將音、形、意三者結合在一起,以"夏"字為例(圖1),象形變化也同時反映了人對自然認識的變化:

圖1

第一個人形為原始華夏的夏,上為首,頭上本有發;中間是臼,兩手相握;底下夊,是遲緩行走貌。第二個象形是原始夏天的夏,右邊是人,左邊上那個圓是太陽,表示"日永星火"下人與太陽的關係。這個夏演變成第三個象形,後來中間變成了三個日。因為象形上,臼(應是ju,底下的橫為虛線)與兩個日相近,才合為一個夏。合為一個後,才考慮兩者間關係--因為華夏地大物博,是大;所以,夏天為大。智者古人又認識到,大能寬容;換一角度,大又非真;於是引申出夏通"假"--夏天的含義因此是,"寬假萬物使生長也"。

馬東策劃的《漢字英雄》節目曾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讓很多人重新了解文字,比如知道一些甲骨文是如何寫的,怎樣演變的。如"寧"的繁體字中有"心"、有"皿",下面是"丁",古時候"丁"是架子,架子上面放著一堆祭祀的東西,放在房子下面,而人們對家要有崇敬之心,要有一種想讓它安寧的願望,而且為這個願望要去祈求,要去呵護,才有了這個"寧"字。而于丹的女兒對"寧"的解讀是,寶蓋頭下面是個"丁",家裡有個男的就寧了。這種錯誤的產生,並不是因為我們現在執行了簡化字體系,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在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建立好橋樑,因而才會造成文化的斷層,甚至是斷裂。

而書法,就是這座缺失的橋樑。

書法是中國漢字的藝術形式,從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楷書……書法史伴隨著我們整個文化史。正因如此,中國的藝術、審美,中國的道德觀念也都與書法息息相關。

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寫道:"一切藝術的問題都是韻律問題。所以,要弄懂中國的藝術,我們必須從中國人的韻律和藝術靈感的來源談起……很奇怪,這種對韻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發展起來的。一幅寥寥幾筆畫出的頑石圖,掛在牆上,供人日夜觀賞。人們面對它沉思冥想,並得到一種奇異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種快感,就非懂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原則不可。學習書法藝術,實則學習形式與韻律的理論,由此可見書法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

道德上,從宏觀來講,中國書法是一種秩序、一種結構的體現,這種審美範式實際上來自中國人對自然,對天地人關係的理解,而這種理解也同時貫穿在倫理、綱常的社會層面。而微觀層面,"心不正則筆不端",古人評價書品,往往兼及其人品。蘇東坡曾有觀點:"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人格高低、氣質雅俗、為人正邪、人品優劣,對於書家來說,直接決定了書家的地位。因而學字的人先要端正品行,強化自身修養與道德。從而,也就穩固了社會的良好風氣。

由此可見,書法教育可以說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知識掌握的打基礎階段,這個時期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都非常強,這個時期的教育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因此,我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在小學階段普及書法教育。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首都的書法教育,可以說是全國書法教育的示範。現在,北京已經基本普及了小學階段的書法教育,但是全國還沒有完全實現,希望可以把北京的書法教育經驗分享到全國。

第二,將寫字課改為書法課,從語文或美術學科獨立出來。目前,在很多地方,包括北京的部分學校,書法教學並沒有獨立,而是被劃歸在語文或美術學科中,作為輔助教育。這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和家長的重視程度,而且還經常被語文、美術課佔去。或者,老師和家長在理解上也認為把字寫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卷面分",不讓孩子發展愛好,更不讓孩子接觸繁體字。所以,獨立為書法課,提高校方和家長甚至孩子的重視程度很重要。

第三,在教學中推行"軟筆宜繁、硬筆宜簡"的原則。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接觸繁體字,在以後就只會寫這個字的繁體字,導致語文分數下降,也有家長覺得用鋼筆寫繁體字並不好,因此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我提出"軟筆宜繁、硬筆宜簡",即鋼筆字以簡體字練習,毛筆字以繁體字練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對繁體字的認知,還可以讓孩子寫出一手漂亮的簡體字,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加強孩子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理解上的互動,對中國文化進行潛移默化地繼承,可謂一舉三得。

第四,靈活授課,多體教學。現在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書法教材,但是書法教學自古以來就不是"一醫治百病",而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正如衛夫人教筆陣圖於王羲之。因此,在書法課上,將以老師為主,教材為輔,根據學生的愛好選擇多體同時教學,不再千篇一律。

第五,完善激勵體制,將書法作為小升初被認可的特長加分項。雖然,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為了加分,但是在現有的情況下,讓學生一邊能發展特長,一邊將這種練習的時間置換成升學有效的競爭資源,使家長和學生能夠更從容、更心無旁騖地愛好書法。將書法特長變成加分項將成為教育從體制上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切實支持。

明朝書法家祝枝山筆走龍蛇,寫下了氣勢磅礴的《洛神賦》。只是他可能想不到,五百年後,他的後人不僅沒有遺傳書法基因,甚至連寫名字都很難看,因為他與文字的交合只在鍵盤上完成。再過五百年,祝枝山後人把祖傳的《洛神賦》拿出來,很有可能已經不知道這"塗畫"到底是什麼--而這,可能就是漢字的未來。

因此,漢字是文化之根,而書法是連接現代與傳統的橋樑,是理解中國藝術,形成道德觀念的重要通道,書法教育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將我們為之自豪的東方神韻傳承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學習書法的八個字
鋼筆楷書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的寫法!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