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應奉,一個生不逢時的天才

應奉,一個生不逢時的天才

走進生命,打開眼界。

文:古道輕風 讀史開眼界特約作家

在東漢後期,準確的說,在漢恆帝時,出現了一位天才。

漢恆帝劉志就是殺了「跋扈將軍」梁翼的那個皇帝,殺了梁翼後,他覺得天下太平了,沒有了威脅,該享受了,怎麼享受呢,金錢他不缺,那就搜羅美女吧。據說,在他的後宮有美女五六千人,當然,這個數,比晉武帝司馬炎還少了一半,但在西東兩漢時期,這個數字還是驚人的。

那段時間,漢恆帝是撒了歡的放飛自我。

漢恆帝在位二十一年,三十五歲就掛了,他後面是漢靈帝和漢獻帝,再往後就沒了。

東漢這位天才人物叫應奉。

應奉也是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叫應順,官拜河南伊,所以,應奉是河南人。

應順生子應疊,官拜江夏太守,

應疊生子應郴,官拜武陵太守,

應郴生了應奉。

當然,應順的兒子不只這兩位,他生子十個,不過,這兩個是最有出息的,也是應奉的祖父和父親。

應奉才高八斗,記憶力驚人,凡是他經歷過的事,閱讀過的書都能記得清清楚楚。

一目十行是誇張,

一目五行還真有。

比如,

有一次他去拜訪袁賀,袁賀正要出門遠行,在家裡閉門造車呢,在應奉和袁賀交談的時候,有個木匠露了一面,二十年後,應奉在路上遇見那個木匠,還能認出他來,而那個木匠卻對應奉一點印象都沒有。

木匠很驚訝,

他不相信,一個人的記憶力竟然這麼好。

應奉雖然是個天才,但仕途之路卻很坎坷,後來他擔任了郡守的決曹史。

決曹史並非是什麼官,

就是一個助手,

幫助郡守審理案件。

雖然不是官,但離官也不遠了,應奉做的很出色,他巡行了四十二個縣,審理了一千多個案件,沒有一個是冤假錯案

當應奉回去復命時,郡守問起他審理的案件,他如數家珍,人物姓名、事件起因、證據證物、量刑輕重、時間地點說得一點不差,驚得郡守口瞪口呆。

這件事被大將軍梁翼知道後,便推薦他為茂才,應奉的才幹漸漸被人熟知。

一個人要是有才,就會遭人嫉妒,如果你是天才,就會有人羨慕,更會招人恨。

恨你是因為你搶了別人的風頭,

有高山不顯窪地,

你是高山,誰是窪地?

不想當窪地的人很多,

恨應奉的人自然也不會少。

這道理雖然不通,

但有多少人認為這是道理。

是道理做起來就臉不紅心不跳。

因為心安理得。

恨一個人需要理由,

陷害一個人同樣需要理由,

恨應奉大家不約而同,不分階級,不分地位,一拍而合。

陷害應奉也是如此,眾人心領神會,找出了一個高大上的理由,你想推遲連借口都找不到。

因為你是天才,

天才有幹不成的事嗎?

當然,

讓你乾的都不是好事。

這不,

這事說來就來了。

當時,武陵蠻夷叛亂,他們綁架了縣令,其實,武陵蠻夷叛亂一直就有,是個老大難問題,多年解決不了,以前人數少,規模小,被稱為騷亂,這次參加的人數眾多,有四千多人,動靜很大,驚動了在溫柔鄉里打滾的漢恆帝。

這次叛亂如果不及時剿滅,後果不堪設想。

漢恆帝問,

誰去平叛?

應奉啊,

眾臣異口同聲。

應奉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漢恆帝也很清楚,應奉只不過是個文人,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和能力,朝廷上那麼多將軍,怎麼說也不該應奉去。

這道理誰都懂,

但是人們更懂得另外一個理,

你趴下了,我們就平衡了。

典型的嫉賢爐能。

我不行,憑什麼你行。

對於大家的意見,漢恆帝也沒反對,永興元年,拜應奉為武陵太守,命他平叛。

武陵太守的前任是應奉的父親應郴,卸任後一直沒人願意去,這次是應奉接了他父親的班。

應奉也想當官,但沒想到這個官帽上還插著一把刀。

弄不好,

會傷了自己。

蠻夷之人是什麼人,沒文化,不講禮儀,可是他們講義,比那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人不知要強上多少倍。

上任後的應奉,主張仁治,他打擊豪強劣紳,減稅減負,安撫民心,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武陵一派祥和。

那些叛亂的人見應奉體恤民情,也對應奉敬重,應奉抓住這個機會,與叛亂頭目詹山展開談判,順利平叛了這場動亂。

應奉為此受到朝廷嘉獎,

被任命司隸校尉。

這又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司隸校尉是擔負維護京城治安的職責,京城住的都是什麼人那,不是皇親就是國戚,不是達官就是貴人,得罪誰都要命。

應奉也豁出去了,

大不了就是一死唄,

除了這,還好更好的辦法嗎?

有,你與他們同流合污。

應奉做不到。

應奉以「糾舉奸違,不避豪威」,以嚴厲的手段打擊了一些地方勢力,京城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應奉不以位卑而忘國憂,他積极參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在恆帝立後這件事上,他也毫不避違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使恆帝對他產生了猜疑和不滿。

對於官場上的腐敗,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應奉既厭惡又無奈,他稱病辭職,決意離開這充滿血腥又道德淪落的官場。

一個天才,

一個充滿報國之志的人,

最終也不得不隱居於鄉野山林。

吟詩作賦,

雖然有數萬字的《感騷》十三篇,篇篇精彩,也是徒增感嘆。

應奉的作品驚動世人,有人舉薦,朝廷應召,但仍未出山。

可以說,對那個時代他絕望了,他寧願與山水為伴,與飛禽走獸為伍,也不願再踏入世俗。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天才的悲劇,

一個時代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開眼界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最終還是累死了自己!
張溫,才能有餘卻明智不足

TAG:讀史開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