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官員上朝手持的笏板除了記事還有啥用?你可能猜想不到!

古代官員上朝手持的笏板除了記事還有啥用?你可能猜想不到!

我們在觀看清朝之前的的古裝劇時,常能在電視中看到上朝的大臣手裡拿著一個長形扁平的「木板」,這木板叫啥,有啥功能呢?

此「木板」稱作笏,即朝笏,也稱手板、玉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作為指畫及記事之用。堪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備忘簿。

笏板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用竹木製成,當時誰都可以佩戴,系在腰帶上,發生什麼事就記在上邊,以免遺忘。

到了西周時期,笏的使用範圍開始縮小,只有天子、諸侯、大夫、士可以使用,其他人均不得持笏。而且對製作笏的材料和形狀也作了明確規定:天子用璆玉(美玉)、諸侯用象牙、大夫用魚須文竹、士用一般竹製成。

笏板的形狀則一律如象牙,狹長而略彎。為了突出周天子位尊而權重,當時還規定只有在朝見天子陳奏國事或接受天子詔諭時,才能持笏上朝,用以記載陳奏或詔諭的要點。一般場合,則不許隨便攜帶和使用。

由於製作笏的材料隨地位、身分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因此,笏除了具有備忘簿的功用外,又成為區分身分和地位的標誌。

自周以後直到隋唐的1600多年時間內,歷代都沿襲這一欽制。到了隋唐,對朝笏又按官職等級重新劃分:五品以上官員持象笏,六品以下持竹木笏。五代之後,又有了較大的調整,只有八座尚書上朝時才可以執笏,而且把筆連綴在笏板的上端,用紫色筆袋包著,便於隨時記事,其他品官持笏,只表示對皇帝的尊敬,但不執筆記事。

宋代之後,笏的形狀變得大而薄,中間微曲,所以又稱「抱身」(抱在身體旁邊)。到了明代,又規定四品以上官員持象牙製作的笏,五品以下用槐木笏,並用粉塗在外層,使笏光彩耀眼,分外顯目。

笏板作為「備忘簿」和區分官位高低的標誌,它從夏朝起,一直用到明末為止,共延續了三千多年之久,直到清代,因為嫌麻煩才被廢除,可謂淵遠流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下 的精彩文章:

溥儀晚年重遊故宮,對龍椅旁的獨角獸點評了一番,眾人無不驚嘆!
此縣令當面諷刺李鴻章眼睛瞎,不但沒被打擊報復,反而還陞官

TAG:文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