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數據時代,當再讀陽明心學

大數據時代,當再讀陽明心學

傳不習乎

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起初概念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包括兩層意思:第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第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作者:姜義華

來源:璞瑅智庫(bodhiazlab)

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說明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他懷抱報國為民初心,潛心悟道,覺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開創了陽明心學,澤被後世

中國傳統知識論、認識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現實的人、人的現實生活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鬼神為中心,或以自然、物的世界為中心;是以人們現實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而不是以達到彼岸神的世界或對物的世界全面控制為終極目標。

這一知識論、認識論也有明顯的弱點:知性過強,理性便常常缺位;語絕於無驗,先驗的抽象思維和超越現實的對未來世界、未知世界的想像及探求,便缺乏足夠的內在動力,發展的空間便比較有限。宋明理學的勃興,主要是吸收了漢傳佛教的思想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而陽明心學在宋明理學中可以說最具獨創性,貢獻最大。

對於陽明心學,對於陽明心學的核心觀念「致良知」,包括王陽明所說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萬物一體之仁等,500年來,人們常常有著迥然不同的評價。

人怎樣才能保障自己正確發揮自身主體性、自身主觀能動性?王陽明提出必須「致良知」。良知的說法來源於《孟子》,在孟子那裡,良知是一種先驗的道德本能,指人生來就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王陽明對此則作了本體方面的發揮,以為良知人人俱具,自聖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它是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精神本體。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緊密相連。知行合一論認定,知行是同一個功夫,知則必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知必行,不行終非真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就是要矢志不渝地將人的內省的功夫和實踐的方法真正統一起來。

致知,然後格物,然後知至,然後意誠,然後心正,然後身修,然後家齊,然後國治,然後天下平。「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使王陽明所倡導的人的主體性,具有強烈的超越孤立個人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天地萬物以人為中心,反過來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應將自己的良知推廣到天下,將自己的認知、關懷、責任普及於整個社會。這正是王陽明所主張的「萬物一體之仁」說的真諦之所在。

今天,人類已開始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前人所沒有想、所不敢想、所想不到的許多新的事物,正由現實的人紛紛創造出來,知識在爆炸,世界在急劇改變。

面對這一空前的全面的挑戰,人能否繼續保持自己的主體地位?人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主導這一偉大的變革?人在前所未有的各種壓力、誘惑、困惑面前如何做方能不會迷失,而實現人自身的價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極其嚴肅而認真地思考。今日重讀王陽明的著作,或許可以從陽明心學和王陽明人生奮鬥精神中得到一些啟迪。

作者:姜義華,來源:璞瑅智庫(bodhiazlab),競和戰略學奠基者,提供【咨政、伐謀、孕才、齊民】頂層設計,輔佐士農工商領袖龍場悟道,成就偉大事業。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做人當做「笨人」,生活當選「笨路」
水滸世界裡的禪宗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