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每件「鶴頂紅」的背後,都是一樁滅門慘案

每件「鶴頂紅」的背後,都是一樁滅門慘案

近年來,中國以及東南亞海關查獲的走私野生動物製品中,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穿山甲、蟒蛇、熊掌之外,還有一種顏色艷麗、形狀奇特的東西,它有著黃色的尖角,尖角下面是紅色的底座。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圖片:iflscience.com

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是什麼,其實它來自於一種罕見而奇異的鳥類,今天的主角——盔犀鳥Rhinoplax vigil。

盔犀鳥。圖片:animalia-life.club

犀角頭上長

犀鳥屬於犀鳥目Bucerotiformes的犀鳥科Bucerotidae,這個家族的成員並不多,一共也只有50多個物種,它們誇張的大嘴通常都會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盔犀鳥是犀鳥科盔犀鳥屬Rhinoplax的唯一物種。盔犀鳥的屬名Rhinoplax來自於希臘語rhinos(鼻子)和plakos(平頂),意指其喙上的盔突前端截平,種本名vigil來源於拉丁文,意為警惕的。

盔犀鳥的喙呈現紅黃二色。圖片:Michaela Koschova

犀鳥的中文名源於其巨大的喙上面大都存在一個形狀特別的盔突,看起來像犀牛的角。相比其他犀鳥稍向下彎曲的喙,盔犀鳥的喙型是筆直的。盔犀鳥的盔突外形接近圓柱體,前端形成一個平面,平面部分為黃色,而整體為紅色,這種紅色是由尾脂腺分泌的紅色蠟質染成的。

不過並非所有的犀鳥都有盔突,有些種類的盔突極不明顯甚至消失,比如顏色亮麗的棕頸無盔犀鳥

沒有盔突的棕頸無盔犀鳥。圖片:Dibyendu Ash / wikipedia

犀鳥科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都有分布,非洲的種類體色平淡,以黑、白、灰等色調為主,而亞洲的種類顏色則相對艷麗,體型較之非洲的多數種類也更大。因為犀鳥多分布於熱帶地區,多數國人對它們並不熟悉,但事實上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就有5種犀鳥分布。雖然中國沒有盔犀鳥,但它的分布也並不算狹窄,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棕頸無盔犀鳥可能是最美麗的一種犀鳥。圖片:naturephotographysimplified.com

犀鳥的體型很大,有的種類體長可以超過1m,最小的種類也在30cm左右。在整個犀鳥科中,盔犀鳥的體型僅次於非洲地犀鳥屬下的兩種,和雙角犀鳥都屬於亞洲最大的犀鳥。儘管它的體型不是最大的,但它的體長卻是犀鳥科里最長的,可達110~120cm,這還不包括它長達50cm的尾羽延長部分。盔犀鳥的體重也很大,雄性在3kg上下,雌性略小,約2.7kg。

雙角犀鳥同樣是亞洲最大的犀鳥。圖片 :Angadachappa / wikipedia

是美還是丑?

部分犀鳥的喉部存在一個顏色各異的喉囊,而盔犀鳥喉囊的大小尤為誇張,幾乎佔據了整個脖頸前部。喉囊是裸露的皮膚,沒有羽毛附著,上面還有多條斜向後下方的皺褶。雄性的喉囊是污濁的暗紅色,雌性稍好看一些,為藍白色。

盔犀鳥的喉囊是裸露的皮膚。圖片:Doug Janson / wikipedia

盔犀鳥面頰棕色,大部分的羽毛為黑褐色,腹部、翼下、飛羽尖端均為白色,尾羽大部分也是白色,只有接近尖端的位置存在一條黑色的帶斑。盔犀鳥的尾羽形態和犀鳥科其他種類都不一樣,中央尾羽特別延長,可達1米,遠長於其他尾羽。

飛行的盔犀鳥,注意它的中央尾羽特別長。圖片:Michelle and Peter Wong / orientalbirdimages.org

不同於非洲適應性較強的小型犀鳥,亞洲的犀鳥對生存環境的要求相對苛刻,幾乎所有種類都高度依賴成熟的熱帶雨林,盔犀鳥也不例外。

盔犀鳥雖然擁有巨大的翅膀,卻並不擅長飛行。犀鳥飛行時顯得格外吃力,振翅緩慢而笨拙,速度更是一言難盡,好在有長尾掌控方向,靈活性尚可。

雖然盔犀鳥屬於攀禽,但事實上它們不擅長攀援。它們的腳短小得不成比例,幾乎只有抓握能力而無法行走,因此常停棲在一個地方不動。

林中棲息的盔犀鳥。圖片:Tim Laman / naturepl.com

盔犀鳥與其他大型犀鳥一樣是雜食動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雖然植物果實完全可以滿足日常需求,但盔犀鳥並不滿足於此,它每天要用一半的時間來搜尋各種小動物,如蜥蜴、蛇、松鼠和小鳥,不過由於動作笨拙,往往收效甚微,半天時間也抓不到多少獵物。另外盔犀鳥還會利用粗而直的喙啄開樹皮,尋找樹榦內的昆蟲。

生養孩子不容易

由於東南亞雨林全年食物豐富,盔犀鳥全年均可繁殖。犀鳥對配偶的要求較高,但一旦配對,就會終生保持下去,除非一方死亡。盔犀鳥通常在高大樹木的樹洞中築巢,找到合適的巢址後,雌性會產下1~2枚卵,然後從洞內用排泄物混合泥土樹枝,將洞口封閉起來,只留一個豎直的孔洞。

雄性盔犀鳥餵食洞穴中的雌鳥。圖片:Tim Laman / naturepl.com

雌鳥在此期間大部分羽毛會脫落,不再出洞,由雄鳥每日覓食餵養雌鳥和幼鳥。雌鳥會在幼鳥孵化不久後打破封壁並換好羽毛,雌鳥離巢後,幼鳥會再次封閉洞口,之後由父母共同餵養。盔犀鳥是大型鳥類,整個繁殖期長達4個月,這期間雄鳥要不停地往來於巢穴和覓食場所,直到幼鳥離巢。盔犀鳥未成年鳥的眼睛是灰白的死魚眼,成鳥的眼睛則是紅褐色的。

在非繁殖期,盔犀鳥成對活動,終年留居在同一片領地。雄鳥會守衛這片領地,當有同類侵入時,它們會用喙上的盔突相互撞擊,這是犀鳥中獨一無二的打鬥方式。正是由於這獨特的用途,盔犀鳥的盔突也與其他犀鳥有著不同的結構。

多數犀鳥的盔突內部為疏鬆的骨質纖維,質地相對輕巧,而盔犀鳥則不然,它的盔突雖然也充滿了類似的結構,但外面包裹著一層緻密而堅重的角質外殼,盔突重量可達體重的10%。

內部疏鬆的骨質纖維和外面的角質外殼。圖片:scienceblogs.com

鳥中象牙,未來在哪裡

然而正是這與眾不同的盔突,給盔犀鳥帶來了殺身之禍。盔犀鳥的盔突色澤金黃,質地與象牙相似,並且易於雕刻,自古以來就是製作工藝品的上好材料。在收藏界,盔犀鳥的盔突是同犀角、象牙齊名的收藏品,因其色澤紅潤如鶴的丹頂,被稱為鶴頂紅。正是因為無數收藏者的追捧,大量盔犀鳥被獵殺,頭骨被製成玩物。

「精美」的雕刻作品。文玩市場常見的鶴頂紅製品還有手串,本文封面即來自某文玩交易帖。圖片:bombasticborneo.com

習慣了安逸生活的盔犀鳥,根本承受不起如此高強度的獵殺。從20世紀開始,盔犀鳥的數量銳減,隨著人類的魔爪越來越深入雨林,偏遠的棲息地也無法成為保護它們生存的屏障。由於犀鳥普遍棲息於幾十米高的林冠之上,獵人在地面是看不清的,這就導致許多其他種類的犀鳥也被打了下來。

受到牽連的馬來犀鳥。圖片:Rhinoceros Hornbill / Flickr

亞洲犀鳥分布較多的東南亞地區也是世界上雨林破壞最為嚴重的區域,隨著大片原始森林遭到砍伐,適合犀鳥生存繁殖的大樹越來越少,這對於本來就面臨著滅頂之災的盔犀鳥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為數量下降過於迅速,IUCN在2015年將盔犀鳥從原本的近危(NT)直接調整至極危(CR)。盔犀鳥的人工種群極少,當最後的盔犀鳥被獵殺的時候,也就是這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

印度尼西亞警方收繳的大量盔犀鳥頭骨。圖片:phys.org

盔犀鳥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在中國相當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即便是這樣,中國海關每年都會截獲大量走私的盔犀鳥頭骨,少則幾十,多則數百。每一件製品背後,都是一隻盔犀鳥被人們的貪婪吞噬的結果。或許很多收藏者們並不知道,藏在金黃雕刻背後的,是一片觸目驚心的血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它葉子好像蔥。」「傻了吧,它就沒長葉子……」
在唐朝,沒有一隻鵝能活著飛出長安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