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花鈿委地誰人拾(匠心獨運)

花鈿委地誰人拾(匠心獨運)

原標題:花鈿委地誰人拾(匠心獨運)


  原標題:花鈿委地誰人拾(匠心獨運)

蕭后冠仿製品。

圖為腐蝕嚴重的蕭后冠右博鬢及X光片所反映出的裝飾圖案。


13棵花樹,每棵大概由12枝花組成,每枝花由花蕊、花瓣、花梗構成,花蕊材料主要是玻璃和漢白玉,裡面有絲的成分,所以五顏六色,可以想像當年戴著它走動時,彷彿有風掠過,花梗會顫動,如同一樹一樹的花搖曳而過……曾經在揚州博物館看過「花樹搖曳鈿釵生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成果展」的觀眾,一定會對這件蕭后冠的仿製品印象深刻。這是目前經過考古發掘與科學保護得以復原的唯一一件隋唐時期的皇后禮冠,代表了當時最高的金屬加工工藝技術水平。

關於蕭後,史書的記載很多——隋煬帝蕭皇后系南朝蕭巋女,梁昭明太子蕭統之曾孫女。隋文帝即位後,封楊廣為晉王,蕭氏性情溫和,有智識,被立為晉王妃,備受隋文帝與獨孤皇后的讚賞和肯定。隋煬帝即位後,蕭氏被冊封為皇后。《隋書》卷三十六稱蕭後「性婉順,有智識,好學解屬文,頗知占候」,「夙稟成訓,婦道克修」。隋大業十四年,江都兵變,煬帝被殺,蕭後為宇文化及掠至聊城,俟宇文化及為竇建德所敗後,蕭後又落入竇建德之手,後被和親於突厥的義成公主(即楊廣之妹)迎至突厥。唐貞觀四年,唐太宗大破突厥頡利可汗,蕭後得以重歸長安。唐貞觀二十一年,蕭後卒,詔以皇后禮合葬於煬帝陵(揚州),謚號曰「愍」。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間,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隨後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蘇州市文物考古所組成的「揚州曹庄隋唐墓葬聯合考古隊」,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庄發掘了兩座古代磚室墓,考古發掘和研究證明分別是隋煬帝墓和隋煬帝蕭後墓,兩座墓葬均出土有大量珍貴文物。在蕭後墓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大量散落的小件遺物,包括殘斷的銅絲、破碎的銅片、風化嚴重的小珠等,現場判斷是一具結構複雜的冠。因為揚州土壤呈酸性,對金屬質文物有很強的腐蝕性,保存情況很差。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揚州考古所停止了現場清理,召開專家會議,經國家文物局介紹,揚州市考古研究所與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展開合作,決定將冠飾挪到室內進行實驗室考古與保護修復。


這是目前考古發現隋唐時期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蕭后冠出土之前我們對於隋唐貴族女性冠飾(包括后妃頭飾)的認知,僅在文獻窺見記錄:譬如漢代皇后的假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漢代的基礎上,又增加有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時期又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上,確立了花樹、鈿、博鬢這三項基本元素,《隋書·卷十二志第七·禮儀七》中就有關於「皇后首飾,花十二樹」的文字記載;到了唐代,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頒布《武德令》,以國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規定唐代的禮服制度,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六典》中也分別詳細記錄了后妃與內外命婦的禮服制度,「褘衣,首飾花十二樹,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但遺憾的是宋以前有關后妃禮服沒有任何的畫像存留,壁畫、陶俑也極少涉及禮儀場合后妃形象,出土的首飾實物基本都是殘件,少有屬於可以和禮服配套的部分。


目前考古出土的有關隋唐時期貴婦冠飾類實物資料絕大多數出土於陝西,這是由於隋唐時期長安是國都的原因。統計顯示,之前考古出土的隋唐時期冠飾大約有7頂,包括1988年西安咸陽機場建設工程工地賀若氏墓出土金冠飾件以及2001年在西安市南郊曲江鄉孟村(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校園內)李倕墓出土的一冠。


可以說對於蕭后冠的清理與保護,可借鑒的工作思路微乎其微。但基於之前曾與德國專家合作保護研究過唐代李倕冠,主持過唐代貴婦裴氏冠保護與復原研究,我們有幸承擔了隋煬帝蕭后冠的實驗室考古清理與保護復原研究工作。

蕭后冠在墓葬中的位置及其保存狀況並不理想。蕭后冠整體呈不規則球形,其底部最大尺寸約250毫米,高約200毫米,表面可見考古清理時所呈現的凹坑狀,深20—30毫米不等,暴露可見花梗、花瓣和花蕊等,蕭后冠幾乎完全被泥土所覆蓋;銅花梗腐蝕嚴重,呈綠色銅銹堆積,變形或殘斷數段,並移位;鎏金銅花瓣同樣為綠色銅銹覆蓋,大多殘碎,散落他處,有的已成粉末;玻璃或漢白玉花蕊均遭風化,大多脫離原位,表面粗糙疏鬆,粉化或塊狀剝落。


對於文物保護與研究來講,蕭后冠最大的問題是「花朵密布、縱橫交織、相互疊壓,空間位置紊亂,且不同材質飾件劣化極為嚴重,如何清理並將各散件複位是保護修復與復原研究最大的難點。


首先是蕭后冠外圍的清理。開始時,按照探方平面清理,謹慎推進,提取蕭后冠周圍的文物。而對於花瓣與花梗的清理,在冠的表面,以瓣花蕊為主,沿著花瓣或花梗的跡象推進,但花梗殘斷和移位極為嚴重。在冠的額箍清理出來後,就以額箍為「基準」,貼著冠的框架向外推進,即在框架與花朵堆積之間入手,又順著框架沿著花梗向外清理;發現花樹後,繼續清理,以明確花樹的結構、組成,進而明確花樹與框架的連接關係。


科學分析檢測與研究表明,蕭后冠飾件製作所用材料包括金、銅、鐵、玻璃、漢白玉、珍珠、木、漆、棉、絲等10種;飾件加工涉及的工藝種類有鑄造、錘鍱、珠化、鎏金、貼金、焊接、掐絲、鑲嵌、鏨刻、拋光、剪裁、髹漆等12類。這些都為我們了解當年隋的手工業發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經過一年半的實驗室考古清理並結合科學分析手段,隋煬帝蕭后冠的結構、花樹分布以及加工工藝終於有了比較明晰的結論:蕭后冠的框架由二博鬢、呈十字交叉的二道梁和呈環帶的三道箍組成。兩道梁是「中梁」和「側梁」,呈十字交叉,交匯部位在冠的頂部;三道箍的第一道是最上面的半個圓環帶,第二道和第三道均是完整的圓環帶,第三道箍應該位於額的上部;博鬢、箍均為純銅製品,並且鎏金;裝飾材料主要是玻璃與珍珠,還有金箔。

隋煬帝蕭后冠有「十三花樹」,這與《隋書》《唐六典》等「十二花樹」的記載不同,這一現象或許與蕭後在唐代身份的特殊性存在聯繫。至於真正的形成原因,隨著今後更多古代高等級女性冠飾的出土與研究,會有更為清晰的答案。


蕭后冠原件受侵蝕嚴重,我不贊同在原件上做修複復原,而是在對原件的考古清理、飾件的檢測分析與綜合研究基礎上,請專業公司製作了蕭后冠的「仿製品」,而非「複製品」。蕭后冠仿製品的框架、花樹的分布、花蕊的構成、材質、工藝基本與原件一致。


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能夠讓1000多年以前的隋煬帝蕭后冠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呈現在大眾面前,也算是職業生涯極其美好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山東莒縣:小城融大城,全域一座城
落實最需擔當,問責也是盡責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