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洗劍讀史雲崗行記:閱盡萬卷尊北魏,平生只為拜雲岡

洗劍讀史雲崗行記:閱盡萬卷尊北魏,平生只為拜雲岡

素聞雲岡石窟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之寶庫。

7月24日,「洗劍讀史」因公出差大同,慕名前去瞻仰。

時至酷暑,登山攬勝,觀斷壁殘垣,古佛巍峨,追昔撫今,睹千年之遺珍,能不令人嗟吁乎?

是日歸來,遂成此文,以饗讀者,以抒胸中塊壘。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盧水胡人蓋吳聚眾十餘萬,於杏城(今陝西黃陵縣侯庄鄉故城村)造反。

太武帝拓跋燾御駕親征,途經長安一寺廟,發現其中竟藏有大量兵器、財帛。而寺內和尚,甚至私自釀酒,還干一些誘騙姦淫婦女之勾當……

隨行大臣崔浩是道教信徒,不失時機的勸說太武帝廢除佛教。

是日,怒火中燒的太武帝頒詔滅佛。

隨即,北魏全國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滅佛行動,一時間,舉國上下拆毀寺廟,焚燒佛典,坑殺僧尼……,全國沙門無不風聲鶴唳,這便是佛教史上空前劫難「三武滅佛」之一的北魏太武帝滅佛。

大同雲崗,是石窟佛藝術寶庫。此處石佛,立著的,坐著的,連同刻在洞壁犄角旮旯的都算上,大小加起來,不下五萬餘尊。

這其中,尤數「曇曜五窟」最為精美與宏偉——五個洞窟五尊佛像,既是雲岡石窟的開山之祖,也是雲崗石窟精華之所在。

曇曜五窟中所立五位主佛,一一對應北魏都城平成(大同)的五位帝王。

「拜佛如同禮皇帝」——佛陀與帝王之間,政教合一,人佛合一,在此得以實現。

雲岡18窟,對應太武帝拓跋燾

雲岡18窟主佛,身高15.5米,是雲崗石窟最高佛。所對應的,正是太武帝拓跋燾。

一個立主滅佛的帝王,竟在此成「佛」?奇特的是「他」手撫胸口的手勢,與其他四尊佛掌心向外明顯不同……身上袈裟,滿滿全是小坐佛,數量上千……這其中,又有何玄機?

雲崗石窟入口,高僧曇曜雕像

高僧曇曜與文成帝合力光復佛法

一入雲岡石窟,一個清瘦高僧迎面而立。

雕像底座,鐫刻「曇曜」二字。

此處,每日中外遊人熙攘,每一位遊客進入景區,都要先與他見面。

曇曜,對於雲岡石窟太重要了!沒有他,今天我們是無法看到這座石窟寶庫的。

曇曜,自幼出家,歷經太武帝拓跋燾「戮佛」之後,為保全性命,隱姓埋名於河北定縣,「獨堅固道心,儼然持守其身」,對信仰,他仍不改初衷。

雲崗第16窟,對應文成帝

太武帝之孫文成帝繼位後,下詔復法,為重新發揚佛教,派人迎回曇曜。此後,曇曜向文成帝提出「鑿窟雕佛」,文帝應允並對其委以重任。

文成帝是個聰明的皇帝,更是個傑出的政治家,他明白,借力佛教,可以化解諸多治世的矛盾。而曇曜,也不乏大智慧,他清楚統治者需要什麼:只有符合統治者的口味,佛教才能更好的借力發展。

公元460年某天,君臣二人於擊掌之中迸發出驚世激情,雲岡石窟就此應運而生。

此後,自文成帝以下數代帝王,皆傾舉國之力前赴後繼,為後人留下連綿數公里、巍峨壯觀的龐大石窟群。

「領帶大佛」「雲岡美男」

曇曜五窟,樹立的是佛像,彰顯的卻是皇帝尊嚴。既代表宗教領袖,也代表人間統治者。

文成帝,12歲登基,26歲去世,是一位年輕英俊的帝王。雲岡第16窟所對應的,正是他的形象。

文成帝下令要把佛像造得和他本人相像。大佛面闊方圓,深目高鼻,容顏俊美。故而素有「雲岡美男」之稱。

大佛周圍,還開鑿了許多小佛,洞頂端,刻有姿態各異凌空飛舞的仙女。石窟莊嚴華麗,彰顯了皇家氣派,凜然不可侵犯。

佛像身著厚重毛氈披,胸前系有飄帶,大裙齊胸。

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一行參觀雲崗

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來雲岡石窟參觀。機智風趣的周總理指著大佛飄帶對蓬皮杜說:你瞧,你們西方人戴的領帶,我們東方人早就有了。說不定,你們的領帶還是從我們東方傳過去呢!

此行是周總理首次前來雲岡石窟,眼見無價瑰寶被大面積自然風化、滲水侵蝕,面目全非,他心情凝重,嚴肅地詢問陪同人員關於防止石雕風化水蝕的技術問題以及石窟保護情況。此後,我國對雲岡石窟開始了大規模的修葺。

懺悔中悟道成佛

曇曜五窟,各代表北魏一位皇帝。

只是,哪一窟究竟對應哪位皇帝,學術界至今爭論不休。

不過,第18窟對應太武帝拓跋燾,卻是公認。

這尊立佛莊嚴寧靜、眼神充滿智慧。其右臂下垂,左手舉於胸前,身披一襲袈裟,極為奇特。袈裟上順著衣紋,一排排、一列列,刻滿小坐佛,上下舉折,不下千餘。

將這位與佛家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人雕刻成佛,曇曜費盡心思!

經過一番煞費苦心的設計,終於誕生了這個造型:石佛身披千佛袈裟,時刻超度滅佛中死在刀下的沙門……以手撫心,懺悔千年……

在不斷的懺悔中,最終悟道成佛!

高僧就是高僧!曇曜將一個充滿矛盾的命題,運用佛法的大智慧,最終處理得如此藝術!

「閱盡萬卷尊北魏,平生只為拜雲岡」。

宗教本虛幻,藝術卻真實:千年風霜,難以剝泐空靈的笑容;世事變遷,豈可磨滅悲憫的情懷?——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這些石窟,與其說雕刻的是統治者的不朽夢想,倒不如說雕刻的是人類不朽的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洗劍讀史 的精彩文章:

舌尖上的《山海經》|源自上古吃貨的一部美食指南(一)
曹雪芹自號「雪芹」?原來與蘇東坡的一首詩及一道菜有關

TAG:洗劍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