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臍中貼敷,急慢性泄瀉都可獲良效

臍中貼敷,急慢性泄瀉都可獲良效

導讀

腹瀉亦稱「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本證可見於多種疾病,臨床可概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兩類。泄瀉多見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編輯/三木)

泄瀉病變髒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貼敷治療處方

1

急性腹瀉

急性泄瀉:主症為發病勢急,病程短,大便次數顯著增多,小便減少。兼見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腸鳴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舌淡,苔白滑,脈遲者,為感受寒濕之邪;便稀有黏液,肛門灼熱,腹痛,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感受濕熱之邪;腹痛腸鳴,大便惡臭,瀉後痛減,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暖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

寒濕之邪

寒濕之邪

寒瀉散

主治:寒濕泄瀉。

處方:白鬍椒6粒,炮乾薑1g,炒雄黃粉1g,肉桂1g,吳茱萸1g。

用法:將藥物共碾碎為極細粉末,以脫脂棉薄裹如小球狀,用時將藥棉球填入臍中,以手按緊,使葯球緊貼臍孔後壁,外加膠布覆蓋貼緊。貼後用手指在膠布上對準臍孔按下,使之貼牢。通常上午填葯後,下午即止瀉。過24小時後可揭掉藥物。

車前肉桂散(《理瀹駢文》)

主治:寒濕中阻,便溏泄瀉。

處方:車前子、肉桂各等量。

用法:上藥均研末備用。臨用時,用藥粉5g敷臍上,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濕熱之邪

濕熱之邪

木香苦參散

主治:濕熱泄瀉。

處方:木香10g,苦參60g。

用法:將上藥共碾成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葯末1~2g,溫開水調如糊狀,敷於肚臍上,外蓋以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枯礬米醋糊

主治:濕熱泄瀉。

處方:枯礬50g。

用法:將枯礬研為細末,加入白面20g和米醋適量,調和如糊狀,貼數於雙側湧泉、神闕,以治久瀉不愈。

田螺勲法

主治:濕熱泄瀉、痢疾。

處方:大田螺1枚。

用法:田螺搗碎敷臍部。

飲食停滯

飲食停滯

牽牛子糊

主治:食積泄瀉。

處方:牽牛子7粒。

用法:搗碎,用溫開水調成糊狀,臨睡前用紗布和膠布固定。

牽牛子

2

慢性腹瀉

慢性泄瀉:主症為發病勢緩,病程較長,多由急性泄瀉演變而來,便瀉次數較少。兼見大便溏薄,腹脹腸鳴,面色萎黃,神疲肢軟,舌淡苔薄,脈細弱者,為脾虛;噯氣食少,腹痛泄瀉與情志有關,伴有胸脅脹悶,舌淡紅,脈弦者,為肝鬱;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為腎虛

五更瀉

五更瀉

久瀉晨瀉熨(脾虛/腎虛)

主治:久瀉不止,五更泄瀉等。

處方:大蔥適量,肉桂20g,乾薑45g,破故紙、吳茱萸各15g。

用法:先將後4葯研為細末,再加入大蔥一同搗爛,和勻後裝入葯袋,置於神闕、關元、氣海以及腎俞、脾俞等穴。以熨斗熨5~10分鐘,再用熱水袋溫熨10分鐘以上,晚1次。

腎瀉散(腎虛)

主治:五更泄瀉。

處方: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生硫黃各30g,帶根須蔥白10根。

用法:蔥白切碎,余葯共為粗末。將上藥放鐵鍋內,加黃酒適量,炒熱,紗布包包裹,熱熨臍中穴,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1劑葯可用3日。

紗布&膠布

腸胃炎

腸胃炎

二茴膏

主治:腹痛泄瀉(腹瀉、急慢性腸炎等)。

處方:大茴香120g,小苗香120g,當歸120g,白芷120g,肉桂6g,乳香6g,沒藥6g,木香9g,沉香6g,母丁香6g,麝香3g(共研成細末)。

用法:香油7500mL熬沸,加黃丹3120g攪勻收膏。每500g膏藥基質,兌上藥研成細料粉末15g。微火化開貼臍上,忌食生冷。

天香膏

主治:胃腸炎,久瀉,腹痛。

處方:天麻90g,小茴香60g,附子60g,菟絲子60g,川芎60g,木香30g,川烏30g,草烏30g,乾薑30g,白芷30g。

用法:用香油1500mL和諸葯熬枯去渣,再入黃丹熬膏,攤時每600g入丁香、乳香、沒藥、肉桂面各3g,每貼1.2g(凈油)。攤布貼臍部。

禁忌:孕婦忌用。

àn

現代臨床報道

黃氏等觀察溫灸合穴位貼敷法治療脾虛泄瀉證,將健脾益氣止瀉藥物(南沙參、茯苓、炒石榴皮等)打成粉末(過70目)備用,治療時用透皮劑把葯末調成膏狀,填入已常規消毒後的神闕穴內,並用艾灸盒溫灸已填滿藥膏的神闕穴,30分鐘後,取下灸盒後再用膠布把藥膏固定,5~8小時後取下。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有效率100%

按釋:

健脾益氣止瀉膏貼敷在神闕穴上,加之艾條的溫熱芳香之力,可改善局部改循環,使胃腸道血管擴張,皮膚血管充血,血流量增加,有利於小腸對水分的加快吸收,從而達到健脾止瀉、升清降濁、益氣固托、溫補下元的目的,促進脾胃運化功恢復。

黃映君,習本恕.溫灸合穴位貼敷法治療脾虛泄瀉證60例.上海針灸雜誌,2004,23(11):27.

點評

--Comment--

貼數治療急慢性泄瀉的效果較好,但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採用綜合性治療。

貼敷治療分虛、實兩類,實者多為寒濕或濕熱內蘊,或肝氣乘脾所致,多選用大田螺、黃柏、黃連等清熱,木香理氣,牽牛子消積等。虛者多為脾腎陽虛所致,多選用附子、烏頭、乾薑、肉桂、大小茴香等溫陽。無論虛實,均可用五味子、五倍子燥濕祛邪,澀腸止瀉。久瀉者與枯礬、石榴皮、米殼等收澀止瀉之品或補澀相兼,寒熱並用,以補脾腎、止瀉痢。貼敷部位多選神闕、關元、氣海、腎俞、脾俞、大腸俞。

另外,田螺敷法中,田螺甘咸性寒,功能清熱利濕,搗爛敷臍,可引熱下行,治濕熱下注大腸之泄瀉腹痛,此方也可治痢。牽牛子糊敷臍具有消滯通積之功,善治小兒食積、腹脹、腹瀉。瀉痢日久,腹痛不止有血瘀之象時,加乳香辛香活血散瘀,通絡止痛,同時乳香又擅長止瀉痢,古人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無不效。」

附:古代文獻選錄

治寒泄,胡椒末和飲作餅,貼敷臍上,或胡椒大蒜作餅敷,又車前子肉桂等份研末納臍。治熱泄,車前子搗汁,調甘草末滑石末等份敷臍。(《外治壽世方》)

虞恆德治一人,泄瀉日夜無度,諸葯不效。偶得一方,用針沙、地龍、豬苓三味,共為細末,生蔥搗汁,調方匕,貼臍上,小便長而瀉止。(《名醫類案》)

下利虛寒:硫黃半兩,蓖麻仁七個為末,填臍中,以衣隔熱湯熨之,利止乃已。(仁存方》)

泄瀉暴利:大蒜搗貼兩足心,亦可貼臍中。(《備急千金要方》)

登場書籍

全書分為上、中、下、附四篇。上篇從宏觀上介紹了貼敷療法的發展歷史、作用原理、應用範圍等。中篇介紹了貼敷常用藥物的作用及不同劑型的製造及功用。下篇則對內、外、骨傷、婦、兒、皮膚、五官等科近200種常見病,以病為綱,以古書中記載的貼敷方為目,分別介紹具體的製法、臨床操作及注意事項。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老年痴呆症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懷牛膝與川牛膝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