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山褶皺中:一條溝的發現,一個村的新生

天山褶皺中:一條溝的發現,一個村的新生

首發:8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曉玲

木壘縣的萬畝旱田及山村。圖片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曉玲 攝

菜籽溝村,廣袤新疆大地上一個繁衍了幾代人的農耕村落,天山主峰博格達褶皺中的旱作小村莊,在中華農耕文明與西北草原文化的交匯點上依舊完整地保存了傳統特色的古村落,在經歷了凋敝的歲月後,隨著一群文化名人和藝術家的「回鄉」入駐,從沉睡中又煥發出生機來,在傳統風物得以保存的同時,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鄉土文化重建高地,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究「菜籽溝現象」。

木壘縣的萬畝旱田。

一條溝的發現與一個古村的復興

2013年初,一個寒冷的冬日,曾以《一個人的村莊》一鳴驚人的作家劉亮程第一次踏雪來到了木壘縣菜籽溝村。

當時,村裡一半以上的居民都離開了。站在這個祖輩大多自明末清初由陝甘一帶遷來,房屋鮮明地呈現出中國內陸傳統建築特質的小山村裡,劉亮程一下子就被這個仍完好保存古風貌的村落吸引住了。

菜籽溝坐落在天山支脈博格達山北的凹谷中,東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260多公里,冬天的菜籽溝村,隱藏在山間雪原,異常靜默。

「這裡村民的祖屋星星點點散佈於半坡或溝邊,房屋完整地延續了從干打壘土牆、土塊牆、磚基土坯牆到磚包土坯牆的傳統建築建造史,昭示著清代、民國、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建築變遷,顯示出西域漢民族的居住特點,同時又兼容並蓄、博採眾長,融入了多元文化特質,是老新疆漢民族居住文化的活態博物館。」一談起菜籽溝的拔廊房和整個村落中星羅棋布的老屋,沉靜寡言的劉亮程眼裡星光點點,娓娓道來,誠懇而專註。「當年我們來時,只留下些破舊不堪的房屋院落。這些典型的中國傳統住宅,有著精細的木質構建和功能齊備的院落布置,要是再不搶修,很快就會倒掉消失了。」

當劉亮程把這個傳統村落的重要性及保護髮展思路跟時任木壘縣委書記王志華溝通後,很快得到認可支持。劉亮程和他的工作室團隊冒著嚴寒立刻著手在菜籽溝村保護性收購空置的古民宅,並動員一些藝術家進村,收購原來村民荒棄的古舊院落。經過五年多的努力,菜籽溝村目前已經吸引了30多位藝術家入住。他們根據這些古舊院落的結構特點進行改造,充分尊重鄉土傳統和自然生態,在保護好古建築的同時,建立陽光房式工作室,增添了房屋的藝術氣息和現代生活的便利性。

劉亮程在木壘書院的書房。

如今,一個個依山傍河,外觀古樸,特色各異,主題突出的文化藝術院落,散布在菜籽溝的半山腰上,逐漸形成了新疆唯一的「藝術家村落」。藝術家們在安享自然之美的同時豐富了創作題材,保留了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吸引了不少追求寧靜鄉村生活的城裡人來此靜修。

秋日,記者來到靜靜隱沒在半山腰間的菜籽溝村,漫步古村落,只見溝谷兩旁的丘陵坡地上,豌豆已進入豐收時節,農人們揮動著彎彎的大鐮刀正在收割。峰嶺皚皚,白雪映襯著漫山遍野的麥田,麥子從山腳直長到山頂,長到天邊,接天連地。風吹麥浪,麥香陣陣,金黃的小麥與仍綠著的胡麻、鷹嘴豆地塊上下相接,縱橫相連,如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張貼在兩面的山坡上。開得金燦燦的向日葵,掛著青澀果實的野薔薇點綴其間,恍若世外桃源。

菜籽溝村農民在收割豌豆。

田邊地頭山道彎彎,山迴路轉農家隱現。但見民居隨意分布,老屋舊磚殘瓦,院牆斑駁,傳統的土坯拔廊房還保留著原汁原味。記者發現不少村民開始返鄉,他們修繕房屋,開小賣部,用鄉間農舍和土雞野菜待客。「其實我們就是想引導村民主動迴流參與,使整個村莊成為新疆首家以生態的鄉土的自然的風貌為基礎,以藝術品位為特質的高端鄉村客棧旅遊體,這裡是排解『鄉愁』的地方。」木壘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阿依古麗·夏熱甫汗透露說,目前菜籽溝古民居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縣上已對120餘座古民居進行了供排水改造和房屋修繕。

木壘縣政協主席、土生土長的木壘人陳雲告訴記者,菜籽溝村的復興,不僅帶動了周邊村落如月亮地村、水磨溝村、平頂山村的旅遊開發,縣上已經建成或正在興建的萬畝旱田觀景台、農耕博物館、農業公園,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和民俗旅遊帶,吸引了不少人光臨。

菜籽溝村農民開始收拾自家院子準備搞客棧。

一座書院與一個鄉村藝術獎

菜籽溝村所在的木壘縣地處絲綢之路要隘,是古絲路文化厚積之地,也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沿。作為我國僅有的三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木壘縣北鄰蒙古國,由哈薩克、漢、維吾爾、回、烏孜別克等14個民族9萬多人組成。由於縣域海拔高、山區多、土地荒漠化嚴重、水資源匱乏且屬於風雪易災區,各族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經濟發展水平在新疆都處於較低水平。

造物的神奇在於,越是人煙稀少發展落後的窮鄉僻壤,原始朴茂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越能完整保持。草原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木壘縣,漢民族的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化在這裡相遇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這裡的古村落保存下來不少,而且非常具有特色。古村落是歷史也是文化,是傳承,也是見證。在這種理念推動下,木壘縣的古村落得到了發掘和保護。2014年末,在我國公布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新疆共有八個村落榜上有名,其中七個都在木壘縣。

木壘縣的萬畝旱田及山村。

木壘縣作為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國家級貧困縣,雖然財政並不寬餘,但對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卻是不遺餘力。五年來,三任縣委書記接力助推,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砍樹、不拆房、不填湖、不造景、不搞假生態,充分尊重原有鄉村的文化特色,尊重村落布局的特點,尊重鄉村的生活空間和文明形態。

越是少數民族貧困縣,越是高原山區縣,就越是生態脆弱區域。原生態就是最好的資源,木壘縣有18條溝,溝溝都有風景與故事可以挖掘。「希望我們能夠堅守住一方凈土,善待自然田園風光,保留傳統文化與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民俗。」陳雲說。

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菜籽溝,劉亮程和他的工作室還將一個佔地近40畝、已經廢棄變身為羊圈的舊學校改造成目前聲名不凡的木壘書院。書院利用小學校原有的教室設置了文廟、藏書閣、國學講堂、藝術家工作室等文化設施,校舍周圍的山坡林地自然成為書院的後花園。劉亮程在路邊石上題寫的古樸書院名也與周圍的古樹溪流融為一體。鳥鳴書院山、水流木壘河,木壘書院業已成為新疆遠離喧囂都市的遊學靜心之地。

新疆作協副主席劉亮程在自己耕種的菜地摘菜。

自成立以來,木壘書院常年邀請國內知名學者、藝術家入駐講學、即興創作,與村民訪客交流互動。為烘托和活躍文化氛圍,書院依據二十四節氣和中國傳統節日,每月都舉辦主題文化活動,以呈現活態的農耕文化民俗。在原生態鄉野中,學者、藝術家們與農人們不拘小節面對面交流,了解風土人情,欣賞自然美景,盡享「世外桃源」之樂的同時,也傳播了現代文明與藝術品位。

2015年,木壘縣還與書院籌資百萬元,創辦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每年重獎一位對中國鄉村文學、繪畫、音樂、鄉村設計做出傑出貢獻者,被譽為中國單項獎金額度最高,最接地氣最具有泥土味的獎項。首屆大獎頒發給了我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賈平凹。賈平凹親自趕到菜籽溝領獎,他說:「我有過各種各樣的獎項,這一次卻是如此的不同。鄉村這兩個字一下子讓我有了角色感和位置感。」

油畫家張建新的工作室。

木壘每年都聘請全國各地的作家、音樂家、畫家、建築師等組成評獎委員會,力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關注中國鄉村文化精神建設,關注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學藝術,使偏於西北邊境一隅的木壘縣菜籽溝村,成為中國文學藝術所關注的一個小中心,成為少數民族貧困縣中的「文化高地」。

今年的頒獎更是掀起了小高潮,讓木壘這個小山村在8月26日成為焦點:「大地藝術家」王剛摘得大獎,他的直接「生長」在菜籽溝田地里的巨幅頭像「一張醒來的臉」吸引著人們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土地和勞作其上的農人。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未來還將持續在木壘書院頒出。

劉亮程表示,希望能藉此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讓各民族文化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民宿客棧陶陶居一角。

「鄉賢回鄉」傳承文化涵育鄉風

菜籽溝村原有四百多戶人家,上世紀80年代初,溝里很紅火,有許多人愛唱小曲子,常引來其他溝的人。誰家有事,全溝人都要參與,熱鬧非凡。慢慢地,村裡年輕人都出去上學打工了,只剩兩百多戶人家,多數都是老年人,閑置了許多房子。因為處在山溝,地理位置偏遠,有的住戶一院房子幾千塊就賣掉了,而買去的人過不久也是拆了房子賣木頭。村裡冷冷清清的,即便誰家請客,也湊不了多少人。

劉亮程認為,菜籽溝保留了許多完整的記憶中的舊生活,彷彿就是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在大地上的再現,是鄉土中國的典型樣本。「在新疆,傳統意義上的舊村莊幾乎消失殆盡了,菜籽溝還能將農耕文化體現得如此淋漓盡致,文化價值非同凡響,一定要好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

事實上,中國古代鄉村能夠一直興盛,是我們有「衣錦還鄉」的傳統。少小離家老大回,回鄉時帶給家鄉的不僅僅是資產,還有新的文化和理念。當下的鄉村,不是僅僅靠農民就可以振興的,依然需要藉助這樣的外力。在菜籽溝村,依靠「藝術的力量」而產生的「名人回鄉」「鄉賢還鄉」的帶動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油畫家張建新的工作室。

自2014年以來,菜籽溝村128戶村民得到了每戶1.8萬元人民幣的補貼,修繕保護傳統老民宅。越來越多外出的村民開始回村創業,開小商店和農家樂,村民們迴流就業獲得的收入已經目前超過百萬元。縣上還在木壘書院旁修建國學講堂、菜籽溝美術館,期望藉助知名文學藝術家們激活當地的鄉村文化旅遊,帶動少數民族人口眾多的國家級貧困縣按期脫貧。

劉亮程風趣地說,越來越多的攝影師、畫家在此取景採風,也可以交些「風光稅」,留在村裡做些文化方面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地煮天蒸望雨風,偶得雷暴半圓虹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