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恩寧路西關深處,「手工紫銅造」市價漲至一萬元一把
恩寧路拆了,老鋪逐漸遠去。而從今年開始,以銅器為代表的老鋪卻老枝萌新芽,成為老店復興的轉折點。老藝人、新學徒,恩寧路上的銅器故事多了起來。
藏在恩寧路的218號,一天到晚清脆的「叮咚」打銅撞擊聲吸引了不少遊客與市民前來駐足觀看。店內生髮出熠熠生輝的銅器光澤,與鏗鏘入耳的打銅聲交織成一部視聽盛宴,成為老西關一道美妙的風景線。
恩寧路這家老字號的打銅店起名「西關百藝軒」,不張揚、不喧囂,用精美實用的銅器工藝品,靜守著「老字號一條街」一側。店主師傅是一位安詳低調的老人,平日靜坐店內長椅,手持蒲扇,微笑面對著來來往往的遊客與人群。
西關打銅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他兒子執掌的銅器店也搞得有聲有色。當年搬到新鋪的時候,生意還是很慘淡,後來知道的人多了起來,帶動了一些顧客過來幫襯,才使得檔口勉強生存了下來。一堅持就是三年,黃叔始終情系舊書。後來黃叔的銅器店日漸興旺,不時有顧客進門打聽,除了這一間,哪裡還有銅器賣?
這裡的老銅器,並非指宮廷使用的青銅器皿、高貴大鼎,而是指廣州老西關民間以純銅或黃銅製成的日用器物或小型工藝品。老銅器,或赤或黃,沉重墜手。也許它並不比黃金價高金貴,也不如珠寶張揚奪目,但卻以自己平和內斂、不卑不亢的姿態吸引著喜愛它的人,在收藏者的玻璃櫃中靜靜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在恩寧路開著老西關百藝軒銅店的黃師傅收藏了大半輩子的銅器,在他的店裡和家裡,收藏著不下幾百件的銅器。
「時代在變,銅器的經營不可能不變」黃師傅說,以前看著父親和其它老師傅辛苦勞累製作銅器,心裡特別心酸,「同是手工製作,為什麼義大利的皮包是奢侈品,西關人家的製作就只能是『廉價品』?」他認為,轉換一種思維,才是銅器可以延續下去的「生存之道」。
黃師傅指了指自己的銅器,「我自己收藏的95%以上都是手工製作的銅器。總的來說,我是喜歡手工的、紫銅製的銅器。不過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有的人就覺得又光黃又明亮的機器衝壓的黃銅器好。」
黃師傅感慨,現在的年輕人怕吃苦,不願意靜下心來磨礪,更不願意學傳統手藝,因此打銅工藝的學徒數量並不多。「我從小師從父親,十幾歲開始學習打銅工藝,因為這是家族祖傳謀生的手段,更是我們家族文化傳承的遺產,所以我必須將這門手藝發揚傳承下去。」圖為黃師傅中學時期的合影照片。
若按製造工藝來分,黃師傅的銅器可以分為手工製作、鑄造和衝壓製造三大類。手工製作的銅器上可見明顯的鱗片狀的錘印,鑄造的器物表面則光滑些,機器衝壓的則最為光滑。
黃師傅收藏的銅器按照材質來分,主要有紫銅和黃銅兩大類。紫銅,即銅含量達90%以上的材質,製作出來的器物顏色略顯赤紅;黃銅,即在銅的基礎上還加入了鋅以及其他金屬的材質,製作出的器物顏色金黃明亮。
這裡的老鋪原本百業興旺,各具特色。曠日持久的拆遷工程,老街坊離去,老鋪生意也隨之一落千丈。由於近年的旅遊業興起,遊客的劇增,銅器開始熱賣,開始讓這裡的業態開始有了轉變。這種轉變,卻讓人喜憂參半。


※中國大媽到日本葯妝店爆買,原來大包小包買的都是這個
※揭秘印度為何會成為世界最大黃金消費國,原因竟然是這個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