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當年出台「排華法案」,其真實原因是什麼? | 問答

美國當年出台「排華法案」,其真實原因是什麼? | 問答


:能介紹下美國19世紀80年代出台排華法案的背景和原因嗎?包括加拿大也出台過相關法案,1923年更是出台法案完全限制華人,而且這種性質的法案據說只對華人出台過。




文 | 楊津濤




國內討論美國排華法案時,通常將其和種族主義聯繫在一起,認為對華人的歧視,是美國限制中國移民的主要原因。




其實,排華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華人搶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



中國人較大規模進入美國,始於1848年。




當時,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金礦,急需勞動力,於是一些美國商人前往中國招工。1849年來到美國西部的中國人有325名。過了兩年,這個數字在1851年上升到了2716人。




19世紀60年代,美國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西段期間,同中國簽署含移民條款的《蒲安臣條約》,再次大舉招募華工。至1880年,美國境內的華僑總數已超過10萬人。①





圖:在加州淘金的華人



美國人對於華工的帶來,起初持歡迎態度,但很快由經濟原因轉變為排華。




比如,在加利福尼亞州,華人礦工工作效率較高,往往能淘得比白人礦工更多的黃金,以至白人礦工認為,華工搶走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財富。1849年,美國發生第一起排華事件——「圖盧穆恩暴動」,60多名華工被白人礦工趕出營地。




此後,不斷有華人遭到襲擊。1862年,華僑組織向加州議會申訴,稱有88名華僑被殺害。




1869年,太平洋鐵路通車,原先參與鐵路修築的上萬名華工進入勞動力市場,與剛剛得到解放的黑人,及從東部乘火車西來的白人成為競爭者。




由於華工願意接受更繁重的勞動和更低的工資,往往比美國白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加之經濟危機爆發,大批美國工人失業,於是華人成為眾矢之的,被認為搶了白人的工作機會。




在此種情勢下,從1852年~1882年,美國地方性的排華立法多達20餘個,包括對華僑額外徵稅、禁止華僑擁有土地等(其中一些由於違憲,出台後即被廢止)。②




當然,中國人在美國被敵視,也有自己的原因。




首先,早期華僑大都是中國沿海地區的貧苦農民,他們大都希望在美國攢錢,然後回國,於是被視為美國財富的掠奪者。




其次,大多數華僑孤身在外,空閑時常常嫖妓或吸毒,導致唐人街妓院、鴉片館林立,這是當時佔美國主流的清教徒無法容忍的。



第三,華僑遇事時常唯唯諾諾,在美國眼中有若「奴才」,自然難以得到美國人的尊重。③





圖:美國當年表現歧視華人的漫畫




支持排華者佔了上風



以上矛盾不斷積聚,至1878~1879年,美國西部和南部議員聯合起來,向國會提交了排華議案,要求限制中國人入境美國。




美國總統海斯以該議案和《蒲安臣條約》相悖,予以駁回,但排華問題從此成為全國性議題。




在國會中,民主黨議員為爭取工人支持,傾向於支持排華;而共和黨出於廉價勞動力有利經濟發展的理由,反對全面排華。他們在議會中展開辯論,支持排華者稱:





「中華帝國有四億人口,構成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就是一片籠罩在太平洋沿岸處女地上的巨大陰雲。」;中國人「會如蝗蟲一樣蜂擁而至」。④



反對排華者則認為,當時在美國的中國人不過10.5萬,僅佔美國全部人口五百分之一,不足為慮。他們反問:





「這樣的人數怎麼會造成威脅?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易於治理的民族……這個國家裡所有的中國人加起來還不超過我國人口排名第十六位的城市。加州的全部華人加起來還不如上海租界里的多,

我們在上海只派了一百個警察就把他們管得服服帖帖,為什麼在加州就會成為問題呢?




此外,種族歧視也是美國排華的原因之一,有議員指出,當初引進黑人就是一個錯誤,因為黑人不能被白人同化,中國人同樣如此,美國不能重蹈覆轍。有議員反駁說:





「中國人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歧視,美國的法律規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後裔能成為美國公民,

如果說中國人不可同化,那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被給予這樣的權利。

他們在加州的遭遇能夠讓他們接受被同化嗎 ? 」




最終,在美國工人團體的巨大壓力下,支持排華的議員在國會中佔了上風,1882年參議院20票對15票、眾議院167票對66票,通過排華法案——十年內禁止一切華工赴美,華僑為「不合格成為美國公民」的人。




此後,該法案的有效期被一再延長,直至1943年方告廢除。⑤




2011年、2012年,美國參議院、眾議院分別全票通過有關《排華法案》的道歉案,正式為當年歧視華人的行為道歉。





圖:1892年,美國又通過法案,在美華工必須申領「勞工證」




加拿大排華的原因及過程,同美國極為相似,也是由地方性排斥華工,逐漸發展為全國性排華。




1885年,加拿大聯邦議會立法,向華工收取人頭稅,繳稅金額從最初的每人50元,逐漸增加至每人500元。




1923年,加拿大通過《中國移民法案》,嚴防外交官、商人、留學生及在加拿大出生者之外的中國人入境,直至1947年,該法案才被廢除。法案有效期內,僅有20多名中國人進入加拿大。⑥




除美國、加拿大外,作為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也引入《排華法案》,對中國人進入菲律賓做出嚴格限制。1924年,菲律賓曾發生排華風潮。⑦




日本人也曾被限制入美




曾經被美國立法禁止入境的族群,除中國人,還有日本人。




第一批向外移民的日本人,是1868年去往夏威夷(當時尚未歸屬美國)。日本人移民美國本土的時間較晚,但至1910年,美國的日本移民已超過了7萬人。




同華工一樣,日本工人在美國同樣受到敵視。1900年,舊金山勞工組織舉行大規模遊行,要求將日本人也列為排華法案的限制對象,他們聲稱:





「太平洋沿岸、落基山脈和內華達山脈間各州正在遭受來自中國和日本廉價苦力勞工的侵襲。」




他們要求國會:





「重新制定排華法,增加排斥所有蒙古人種勞工的條款。」⑧




及至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後,美國國內盛傳「黃禍論」,輿論更傾向排日,以免日本成為美國勁敵。其後,舊金山出台法令,禁止日本兒童和美國白人一同上學;大多數地方禁止日本人加入美國國籍等。




最終含有排日條款的《1924年移民法》獲得通過: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幾乎全部亞裔族群(菲律賓人除外)都被禁止獲得美國國籍。




此外,該法對歐洲、非洲等大多數地區,都設置了移民配額,只有南美地區的族群能較為自由地移民美國。




如日本方面的聲明所言:





「日本政府已嚴格執行了雙方的協議,美國政府將日本移民包含在被嚴格排斥的範圍內,是錯誤的,將會給日美雙方間的和諧互利關係帶來』嚴重的後果』。」




果然,美日關係從此日益惡劣,直至爆發太平洋戰爭。




綜合來說,雖然當時中國人、日本人在美國都受到了歧視,但兩國政府在其中發揮了完全不同的作用。

清政府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根本無力保護僑民,而日本政府在談判中,不斷對美國據理力爭,有效防止了排日運動的擴大化。

這就是為什麼同遭美國排斥,日本人的損失要比中國人小得多。





圖:2012年,眾議院通過有關《排華法案》的道歉案後,美國華裔眾議員趙美心(右3)及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薛海培(右2)等伸大拇指慶賀。





注釋


①③萬曉宏:《美國對華移民政策研究(1848—2001年),暨南大學2002年。


②劉英俊:《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初探》,《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④⑤曹雨:《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的立法過程分析》,《華人華僑歷史研究》2015年第2期。 


⑥巫樂華:《華僑史概要》,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第94—101頁。


⑦庄國土等著:《菲律賓華人通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90—299頁。


⑧祝曙光、張建偉:《19 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的移民問題與日美關係》,《世界歷史》2011年第6期。


胡生璐:《

美國1924年移民法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


⑩李帥:《美國歷史上「排華」與「排日」運動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13年。






推薦閱讀




心流是真:中文互聯網上流傳的假名人名言 





蔣介石罵人的口頭禪,並不是「娘希匹」 





朱元璋刪《孟子》,具體刪了哪些內容? 





自由自在打麻將,倏忽已有二十年 





傅雷喜好棍棒式教育,《傅雷家書》不適合孩子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梁啟超等人,曾欲推舉譚嗣同為總統
抗戰勝利日的核心遺產:擁抱國際主流社會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