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三棟屋」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聚焦民眾生活的文化資源

從「三棟屋」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聚焦民眾生活的文化資源

在香港新界荃灣地鐵站附近,坐落著一座被稱為「三棟屋」的古建築,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客家圍村之一,也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所在地。

眼前的這座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布局有如棋盤,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建有前廳、中廳及祠堂,位於左右及後排的橫屋將整個村莊圍攏起來。它曾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迹,1987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給市民參觀。

走進三棟屋博物館展覽廳,「口傳心授系列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展覽」正在舉行。展覽通過展板、影片和多媒體裝置介紹了20個非遺代表作項目,現場還設有多個模擬場景,如製作港式奶茶的茶餐廳、昔日進行南音說唱表演的茶樓、港式長衫師傅的工作室和小型戲棚等。

在鄒興華看來,非遺是民間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保留下來就是非遺。在香港保存最好的就是節慶活動,非遺是我們很重要的一筆文化資源。

目前,香港已有10個具有高文化價值的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包括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粵劇則於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非遺起步比內地晚,且多是由民間自發啟動,特區政府從旁資助扶持項目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在香港正式生效,特區政府不僅專門成立了非遺工作組,還委任本地學者、專家等擔任委員,就普查、保護等方面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

談及下一步的工作,鄭培凱表示,將根據項目的緩急程度來制定保護措施,把400多個非遺項目分批上報文化和旅遊部,申請國家級非遺,讓更多人了解香港傳統文化,共同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巣棲 的精彩文章:

兩分鐘速看中非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一帶一路」的非洲新樂章
如今存世的四件鳳冠: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TAG:巣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