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三大鬼節:「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中國三大鬼節:「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清 明 節

清明節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所以每年清明時節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燒紙錢、掛紙錢,藉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這一天禁止人們生火,只吃冷食,曾長達百日。後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祭祖的時候,燒香成為陽,燒紙成為陰。香火還代表財富。祭祖時要虔誠,家族才能興旺。

後來在發展中逐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等風俗,曾為民間第一大祭日,重要性遠大於清明,寒食在古詩文中鮮見。唐宋前會持續三天,後祭祖等習俗與清明合併,百姓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之名了。

唐代盪鞦韆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元明清三代清明節也為鞦韆節。

清明習俗 - 吃青團:

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中 元 節

中元普渡(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

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中元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因為並不希望請兄弟,所以供桌要擺在門口向外拜,以米筒裝米七分滿作為「浮爐」,也可以直接將香插在每樣貢品上,這又稱為 「孝孤」。酒杯三隻放在爐前,旁邊再放燭台一對;供桌旁擺裝了半盆水的新臉盆,上鋪毛巾一條,目的是請風塵僕僕前來的好兄弟先洗凈再用餐。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 衣 節

寒衣節的來歷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人們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製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巣棲 的精彩文章:

蜀中才女薛濤: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旅行推薦:種草非遺,PICK ME!此生一定要去一次的「非遺」旅行!

TAG:巣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