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八世紀美國雜誌預言:美國將成為中國那樣繁榮的國家

十八世紀美國雜誌預言:美國將成為中國那樣繁榮的國家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8月28日,廣州黃埔港內風平浪靜。

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聲,一艘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在一名中國引水員的帶領下,緩緩駛入黃埔港。按照國際慣例,「中國皇后」號在進入黃埔港時鳴禮炮十三響(代表當時美國的十三個州)。作為回禮,停泊在港內的各國商船也鳴炮回應。

「中國皇后」號船長格林在手記中不無激動地寫道:「『中國皇后』號榮幸地升起了在這海域從未有人升起或看見過的第一面美國國旗!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

「中國皇后」號的到來,在中美貿易史上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是中美第一次正式通商。

那麼,美國為什麼會選擇中國作為通商對象呢?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眾所周知,1783年9月3日,以英王代表和美國代表簽訂的《巴黎條約》為標誌,美國成為一個「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然而,長達8年的獨立戰爭,給美國留下了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百廢待興。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又對新興的美國實行經濟封鎖。這讓美國雖然從政治上獨立了,但經濟上仍然嚴重依賴於英國。

百般無奈之下,美國急需發展新的國際貿易夥伴。正處於「康乾盛世」的中國,就進入美國人的眼帘。

此前,美國與中國沒有直接貿易往來,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知之甚少。在少有的針對中國的描述中,中國是一個強大、繁榮的國家。

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對中國不吝讚美之詞:「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最富的國家之一,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種得最好、人們最勤勞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古代的埃及人、印度人還是中國人,都不鼓勵對外貿易,但似乎都從這種內陸航運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1771年,北美州從中國引進一批稻米、高粱和豌豆。美國費城一份雜誌為此感到興奮,還預言:「美國有一天終將成為像中國那樣人口興旺、經濟繁榮的國家。」

1782年,一個叫雷雅德的美國人從中國旅行歸來,帶回來一則鼓舞人心的消息:「在美洲西海岸花6便士買的一張毛皮,到中國的廣州竟然可以賣到100美元!」

這些描述,都讓美國對中國充滿憧憬和嚮往。1783年11月,費城富商、《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大陸會議最高財政監督官羅伯特·莫里斯對國務卿(外交部長)約翰·傑伊表示,「我要派一些船到中國去,以鼓勵其他人大膽尋求貿易的發展。」

莫里斯說到做到。很快,他就聯合幾個小夥伴,購買了一艘木製帆船,並將之改造遠洋貨船。每一艘船舶都有名字,這首即將遠航中國的船舶,被取名為「中國皇后」號——「THE EMPRESS OF CHINA」。或許,神秘、美麗的中國,正符合美國人對皇后的揣想吧?

「中國皇后」號長35米、寬10米,吃水深5米,載重360噸。這艘船舶以前在海軍服役,裝備有武器系統。為了保證遠航的安全,這套武器系統被保留下來。船上還儲備了5個月的淡水和14個月的糧食。

1784年2月2日,這天是美國總統華盛頓的生日。「中國皇后」號選擇在這一天從紐約出航。載著473擔西洋參、2600張毛皮、1270匹羽紗、26擔胡椒、476擔鉛、300多擔棉花和43名船員的「中國皇后」號,在歡呼聲和禮炮聲中揚帆起航駛向中國。

「中國皇后」號途經維德角群島,再往南航行,繞過好望角,穿過巽他海峽。在巽他海峽,「中國皇后」號與兩艘向廣州駛去的法國船舶會合,一同前行。8月28日,「中國皇后」號終於抵達中國廣州黃埔港。於是就有了開頭一幕。

「中國皇后」號整個航程達半年之久,一路上驚濤駭浪,不在話下。不過,旅途的艱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中國皇后」號上所載西洋參、毛皮等貨物,在中國市場上很暢銷。僅僅用了4個月,全部貨物都銷售出去。1785年5月11日,「中國皇后」號又滿載茶葉、瓷器、絲綢、象牙雕刻、漆器、桂皮、玉桂和綉金像等中國特產,從廣州黃埔港啟程,返航回到美國。

「中國皇后」號首航成功,讓美國商人為之振奮。在那以後,美國掀起了一場「中國熱」。少則幾十噸、多則數百噸的美國遠洋航船,忙碌地穿行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航線上,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資料:《美國人在東亞》《中國皇后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為何輕而易舉就被康熙扳倒
左宗棠創建遠東最大造船廠 所造軍艦抗戰時還作出貢獻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