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是如何利用一戰迅速擴張的?傍上老大哥還處處耍陰招

日本是如何利用一戰迅速擴張的?傍上老大哥還處處耍陰招

文 | 楊津濤

世界上的島國很多,大小不一,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英國和日本。眾所周知,英國在二戰中是同盟國主力,而日本則是重要軸心國。很難想像,此前它們曾維持了二十年的盟友關係。當時穩坐西方頭把交椅的大英帝國,放棄奉行500多年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而同東亞新興強國日本聯合,可謂國際格局的一次大變。


日本在「老大哥」庇護下肆意擴張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列強對遠東霸權的爭奪中,英俄、日俄矛盾激化,促使英國與日本走到一起。1902年,《英日同盟條約》簽訂,日本承認英國在中國的特殊利益,英國認可日本於中國外,還在朝鮮擁有特權。兩國不能在不通知對方的情況下,破壞對方在以上地區的利益。如果英國或日本為維護在中國、朝鮮的利益,同第三國發生衝突,另一國要保持中立。但若一國同多國開戰,另一國要參戰相助。

這個同盟建立後,英國讓日本成為其在遠東利益的守護者,日本則擺脫了外交孤立。正如英國人所說,「英日同盟雖然不是旨在策動日本政府走向極端,但這使日本感覺到,它從此可以和在遠東的大敵進行較量,而不用擔心歐洲會像上次那樣,進行干涉並奪去它的勝利果實。」所謂「遠東的大敵」,即英日兩國的共同敵人俄國。甲午戰爭後,俄國聯合德國、法國,迫使日本吐出了已經吞進去的肥肉——遼東半島。有了「老大哥」英國撐腰後,「三國干涉還遼」這樣的事情將不會重演。

在英日同盟的庇護下,日本放心大膽地對俄國開戰,而不必害怕俄國的盟友——法國出兵。英國名義上嚴守中立,但一面給日本達3600萬英鎊的貸款;一面守住土耳其海峽,防止俄國黑海艦隊從此經過。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1905年的這次較量中,日本擊敗俄國,在中國東北奪取了大量原本由俄國擁有的特權。

日俄戰爭結束後,俄國的擴張對象由中國轉向中亞,乃至印度。英國為了牽制俄國的擴張勢頭,需要日本;而日本為了防範俄國復仇,也離不開英國。所以兩國協議後續訂了同盟條約,並使兩國進一步成為真正的「軍事攻守同盟」。

英日同盟第三次續約時已是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7月。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以及一戰的爆發,英日矛盾逐漸顯露出來。

日本主動「請纓」對德宣戰

1914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的第二年,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與老冤家俄國、法國結成協約國集團,對抗德國、奧匈帝國的同盟國集團。戰爭之始,英、德都不希望戰事擴大到遠東,所以德國沒有攻擊英國佔領下的香港、威海衛,英國也無意讓日本履行盟約,參加大戰。

然而日本不願錯過這樣一個擴張勢力的好機會,如駐華公使日置益所說:「目前世界危機勢將迫使我國政府採取影響深遠的行動。當珠寶店著了火的時候,要住在珠寶店附近的人不去拿幾個珠寶,是辦不到的。」因此日本主動向英國「請纓」:願意出兵攻打德國在中國的領地。當這個要求被英國回絕後,日本使出「陰招」,故意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撤出在中國、日本海域的全部軍艦,同時將膠州灣讓與日本。德國自然不能答應,日本遂對德宣戰。

日本以履行英日盟約的名義,理直氣壯地成為協約國的一員,這讓「被幫助」的英國憂心不已,生怕這東亞小兄弟藉機在遠東坐大。英國拉著日本發表了一個聲明,說:「日本的軍事行動,除有保衛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線必須外,不得及於南海以外的太平洋;不得及於南海以西的亞洲洋面以外;除德國在東亞大陸擁有的土地外,並不得及於任何他國的領土。」

日本當然不會把上面這些話當真,它不僅出兵佔領了德國控制下的青島和膠州灣,更用兵於南海之外,把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收入囊中。這些已經無法滿足日本的野心,日本趁著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打起了獨佔中國的主意。


借「二十一條」搶奪英國在華利益

日本出兵山東時,袁世凱宣布中國中立。不過,日軍的作戰範圍很快超出中立區,佔領了濰縣、濟南和膠濟鐵路。青島戰事結束,中國要求日本撤兵,日本非但不為所動,還提出了著名的「二十一條」。

在「二十一條」中有一款規定,「允將接連武昌與九江南昌路線之鐵路,及南昌杭州、南昌潮州各路線鐵路之建造權,許與日本國」。長江流域向來被英國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要在這裡修築鐵路,顯然違背英日同盟的約定。外交立場上親英反日的袁世凱抓住這一點,使出「弱國外交」的撒手鐧——以夷制夷。

袁世凱命人將「二十一條」內容密報英國後,英國果然向日本提出交涉,「(一)英政府照會日政府,謂揚子路線,中國早有成約;(二)駐日英使,親謁加藤(日本外相),請說明中日爭點,庶不致與英日同盟矛盾;(三)英方更通告日政府,如訴諸強壓手段時,應先諮詢英國意見。」日本原即無意堅持,在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以及英國的干涉下,最終將之撤回,使「二十一條」一下少了七條。

對於日本在中國的背盟行為,英國當然是不滿的,但日本暗示英國,如果它不肯合作的話,日本會改與德國結盟。到那時,英國在遠東的領地,包括印度、新加坡、香港都可能不保。戰爭使「日不落帝國」心力交瘁,不敢過分開罪這個東亞小兄弟。


同盟在一戰後最終瓦解

英日同盟在1911年續約時規定,期限十年,至1921年要再行修約。日本為延續英日同盟關係,破格讓皇太子訪英洽談。但這個時候,已儼然成為新一代霸主的美國,堅持「門戶開放」政策,不希望讓日本獨佔中國。美國表示,英日如續訂同盟,將「在美國政府中造成極為不好的印象」。

作為一戰戰勝國的中國,也不能允許英日同盟繼續存在。中國外交官斡旋各方,力圖廢止英日同盟。

其實英國國內關於要不要續約也莫衷一是。在戰爭中,英國向美國借債8.5億英鎊,海外投資損失了四分之一。1920年的物價是1914年的2.25倍,伴隨而來的是國內200萬工人失業。日本恰恰相反,1914年欠外債11億日元,到1920年擁有了277億日元的債券。生產總值從1914年的30.66億日元上升至1919年的118.69億日元。英國海軍還是世界第一,但與日本的相對差距大幅縮小——戰後的日本已是第三大海軍強國。兩國國力的此消彼長,必然會影響同盟關係。

從「二十一條」事件即可看出,日本在中國的擴張已經危害到了英國利益,加之一戰後,德國、俄國雙雙垮台,不再對英國遠東利益構成威脅,所以有人主張,廢除英日同盟,以遏制日本。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日本崛起既已不可逆轉,英國與其和它為敵,不如繼續維持同盟關係,以減輕英國在遠東的壓力。

英日同盟被最後畫上句號是在華盛頓會議。在日本與美國之間,英國畢竟還是更顧忌後者,同意美、英、法、日結盟,以代替英日同盟,維護四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日本由此獲得同歐美大國同等的政治地位。

從1902年英日訂約,至1921年瓦解,英國固然從中有所收益,但顯然日本在同盟中獲利更多。尤其在一戰後,德、俄瓦解,英、法衰落,遠東地區成了日本與美國的角逐地。

(參考資料: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劉成禺《世載堂雜憶》、閆傳玲《英日同盟對東北亞國際格局的影響》、王蓉霞《再談英日同盟及其解體》等)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軍統中的「智多星」,最具國際視野,對世界戰爭分析得頭頭是道
東條英機被踢出東京來到中國,三個月殺6000東北民眾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