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怕「娘炮」帶壞小孩子?你才根本不會教孩子吧!

怕「娘炮」帶壞小孩子?你才根本不會教孩子吧!

文/抓馬

我不害怕孩子成為「娘炮」

我只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由做自己

並且尊重其他人做自己的自由

魯迅先生那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大家都不陌生了:「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真的是不過時的作家。上個周末,因為央視播出了一檔《開學第一課》的節目,請來一些當紅明星在網路上加油助力。國內大批網民看見這些唇紅齒白、描眉畫眼的男孩子,立刻想到「娘娘腔」,立刻想到東方不敗,立刻想到江湖風雨,立刻想到國運衰微,便立刻跳出來冷嘲熱諷了。其中不乏意見領袖、網路大v。

截圖都來自一些微博大v

於是,討伐「娘炮」,終於成了鋪天蓋地的國民運動。

他們高舉「少年娘則中國娘」的旗幟,一時間,那些被指認為「娘炮」的人們,被要求為國運負責。

截圖來自微博

在民族主義高漲的大背景下,任何話題只要扯上國運,自然會一呼百應。因而,「少年娘則中國娘」也容易瞬時入腦。可這些網民們當真懷念「少年強則中國強」的意氣嗎?似乎也未必。昔日的有為青年為了國家崛起而讀書,今日的鐵血好漢們為了國家崛起而網路霸凌自己的同胞,我想不到有什麼比這更荒謬了。

一、國家為什麼就不能「娘」?

作為女性,對於這波狂潮最不解的一點是:國家怎麼就不能「娘」了?「娘」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特質,讓這些人棄若敝履不算,甚至還要斬草除根?

美學史上將勇敢、仁慈、理性等等品德認為是一種「必然美」。這些美好的品德屬於整個人類文明,且不分男女。我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擁有這些美德的女性就數不勝數。更不用說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凡被母親深情愛過的人就都不該認為「娘」是一個貶義詞。

大多數人都被女性溫暖地懷抱過吧

圖片來源:網路

但在我們長期的男女不平等的文化中,女性群體被從美德中整個切除了。語言、偏見、傲慢……這些仍然在持續地塑造著我們的文化環境。我們毫無知覺地用「婦人之仁」來形容見識短淺;用「婦孺皆知」註腳信息的傳播;用「婆婆媽媽」表示拖沓無能;用「七大姑八大姨」指代討人厭的親戚……這些無意識的傳播存在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所以攻擊一名男性時,只消說他「娘炮」、「二尾子」、「娘娘腔」,就已經是無須註解的人格侮辱。這種侮辱不是毫無力量的,它帶有好幾千年以來女性所承受的污名與輕視。它真的很沉重。

對於「像個女人」的恐懼,是整個大環境的厭女情緒造成的。

二、究竟在害怕什麼?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強大的想像力受到挑戰。陰陽對立、非黑即白,是構成他們想像力的基石。不知道有多少代人,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就是從區分與對立開始的。天對地、玄對黃、日對月、乾對坤、陽對陰、男對女……範疇是多麼的清晰,對立是多麼的明顯,以此類推起來,又是多麼的簡單。

因而,在他們眼中,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所謂頂天立地。女人也應該有女人的樣子,該賢惠淑良的,就賢惠淑良,該紅袖添香的,就乖乖紅袖添香,該美的像一瓶花,就該美成一瓶花,站在那裡供人觀賞,當然,該被把玩的,也要積極配合被把玩。在他們的邏輯里,男人就該為自己活著,女人的各項品行、功用,就該圍繞著男人轉。

可惜的是,女性消費的時代來臨了,很多女性用錢投票,投出了讓自己稍微舒服一些的可能世界,因為它更開放、更包容。女性成為娛樂產業的消費者,娛樂產業自然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男性明星——也別急著抨擊「小鮮肉」審美的單一了,巨石強森這樣的大塊頭仍然頗有人氣呢。至於有些女性就是喜歡唇紅齒白面如冠玉的「娘炮」明星——你管得著嗎?

這兩位流量男星遭受的網路霸凌也夠多的了吧

這次被抨擊的幾位都來自娛樂圈。我們的現實生活是怎麼樣的呢?男性想要護個膚、打個傘都得偷偷摸摸地來。許多男性對「娘炮霸凌」也深感不滿的原因就在這:我撐個傘而已,男人就不怕熱了嗎?

圖片來源:網路

然而就這樣的現實環境,這些網友們已經大感惶恐:男將不男,禮崩樂壞了!如果你告訴他們,社會性別是操演的結果,因為社會對男女在服飾、行為舉止、語言表達等方面的不斷區分與強調,因為社會對男女在身體形態上差異的要求,男女之間的區別才越來越大;如果你告訴他們,正是這樣的社會區別,才造成了歷史上的性別壓迫:女性被壓制,男性也壓抑;如果你告訴他們,更好的一個世界,應該取消社會區分,鼓勵多元選擇,異性戀不用成唯一,這樣更多的人會身心舒暢,包括你我……他們真的會跳腳,因為這樣的世界從根本上挑戰了他們的想像力。

他們會立即回到自己熟悉的邏輯里,會條件反射似的進行推理:這些「女人似的」男性藝人出現在主流媒體上,會教壞小朋友,小朋友會變成「大娘炮」,「大娘炮」會像瘟疫一樣傳播流行,然後……然後……其實然後到底會怎樣他們未必答得上來。為什麼那些性別平等的理論傳播如此困難?因為這些人在自己安適的男性霸權話語中待久了,性別觀念的更迭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罷了。

三、"這是你的自由,但不要教壞小孩子"

這種言論也在周末的網路革命中頗有市場。執這套說辭的君子們看上去非常公道:我尊重你的自由,但你在主流媒體上這個形象,會教壞小孩子。

這套說辭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

1. 「娘炮」形象是壞的,小孩子看了會眼睛生瘡。

2. 「小娘炮」們是跟著「大娘炮」學壞的。

邏輯1的荒謬之處已經討論過,男性藝人並未在鏡頭面前殺人放火攔路搶劫,他們不過是白嫩清秀一些,你可以不認同這種審美,但不能斥之為「壞」,至少就媒體形象而言,他們沒有犯任何小孩子不該學的錯誤。

邏輯2的問題建立在邏輯1之上,網友將「娘」污名化為道德問題,並認為這會成為一種不良示範。更重要的是,認同邏輯2的網友彷彿從未有過被父母操縱主宰的不良記憶。突然之間,他們都開始覺得,孩子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所以孩子沒有做自己的自由。如果他們想要這樣的自由,那麼不如「老子把你腿打斷」。

這種親子關係的鏈式傳遞讓我尤其驚慌。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有過被原生家庭干預人生的叛逆又痛苦的青春,現在他們卻賣弄父權的威嚴,一臉正義。

四、到底怎麼樣才算「教好小孩子」?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葉永鋕事件發生在2000年,國中三年級的台灣男生葉永鋕因為舉止「女性化」而屢屢被同學霸凌。儘管他的母親曾經向學校反映,學校卻未作任何處理。4月,他被發現倒在學校廁所的血泊中,不治身亡。

他的死因被判定為身體原因導致的突然暈倒,暈倒時頭部受到重創。但他真正的「死因」,是因為他受到霸凌、同學會在他如廁時扒他的褲子,他只能在廁所無人的時候進去如廁,以至於事情發生時也沒有受到及時的救治——他間接死於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暴力與霸凌。

他死後,他的母親成為了性少數平權運動的鬥士。在她頑強的爭取之中,葉永鋕事件推動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修訂。很多年輕人因此免於成為充滿戾氣的霸凌者,而是成為了懂得多元、尊重與平等的人。

我想,這才是被教好的小孩子吧。

本文來自談性說愛中文網謝絕未授權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Chao.Wang@rnw.org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男人打傘,就不男人了嘛?
脫髮者的轉機,在49年前被扼殺

TAG:談性說愛Lovemat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