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陸九淵:心有多寬 命有多好

陸九淵:心有多寬 命有多好

日知錄

古人未嘗不言寬。寬也者,君子之德也。

——《陸九淵集》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中庸》曾借引《詩經》作如是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與天地相似,是一個人修養的極致,也是古聖先賢對於人格境界的至高讚美。

寬此心同天地,便是在這有限的世間有著做自由人的本領,在命運的沉浮中保有光風霽月的氣質和行雲流水的姿態。

寬,是寬厚。

《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貧瘠之人,大多有著貧瘠的心態:萬人過獨木,人先行一步,我便落後一步;凡事僧多粥少,人多得一分,我便少一分。

刻薄者處處爭先、處處爭利,卻極少快樂、極少富足,只因其內心陰暗逼仄,所以他所經歷的世界,亦是一個充滿險惡的所在,任憑他攥取再多,也難以填平無止盡的匱乏。

李叔同曾說:「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陽春,無人不暖。」

一個人的心態,就是他的命運。寬厚之人,亦有寬厚之福。

爭奪算計者,永遠擺脫不了爭奪算計;反而是謙和寬厚的人,越謙讓越受人敬重,越給予越能享有生命的豐足。

寬,是寬容。

古訓言:「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出於有意或無意,人們傾向於對自己選擇性目盲,卻每每拿著放大鏡審視外人,對於自身的過錯視而不見,對於他人的過錯則看得厘厘分明。

為人處世的諸多苦惱困境,多源自於此。這種虛幻的自尊,長養了固執和苛刻,讓人逐漸成為故步自封、吹毛求疵的人。

《幽夢影》中講:「律己宜帶秋氣,處事宜帶春氣。」

一個人給出什麼,外界就反饋給他什麼。寬容待人,方能被寬容以待。

所謂寬容,並非無原則的含糊縱容,而是基於智慧的理解和發自內心的包容,是真正懂得設身處地,學會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有言道:「人之有生也,如太倉之粒米,如灼目之電光,如懸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樂?」

天地無限,人世苦短,主張生命虛無者鬱鬱寡歡,如叔本華曾悲觀地寫道:「從本質上講,生活就是一種感到匱乏、不斷需求與經常處於悲慘之中的條件狀態。」

然而,正因人之有生如粒米、如電光、如草木、如水波,才應當爭分奪秒地品味生之喜悅。

梁實秋曾言:「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就是在路上,在商店裡,在機關里,偶爾遇到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能不令人快樂半天?」

若是明白這一點,此心自然豁然開朗,何愁不能與天地同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在古代不學《詩經》 真的會連話都說不好嗎?
遊玩就要盡興 別讓煩惱隨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