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追夢人
醉夢,6月9日攝於土庫曼馬雷市
羊司令,6月4日攝於塔吉克
探訪古城遺址,6月10日攝於土庫曼梅爾夫古城(中亞地區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最完整的古絲綢之路上的綠洲城市)
熱鬧的小賣部,6月14日攝於伊朗第二大城市馬什哈德
共建雪域高鐵,5月29日攝於哈薩克(中國建設者在麥迪奧山下建設雪域交通「大動脈」)
姑娘面前炫車技,6月20日攝於伊朗伊斯法罕街頭
絲路暢想,6月8日攝於烏茲別克布拉哈市
短暫分別是為更好的相聚,6月3日攝于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國際機場
車鏡裡面的司機,5月29日攝於哈薩克
為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鼓與呼
楊恩璞 文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這是促進世界文明互鑒、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壯舉。「一帶一路」包含的內容既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又有智慧的當代創新。正因為其素材豐富,縱橫今古、視野廣闊,文藝作品如何來表現好這一恢宏的主題?常常使人感到不知何從著手。
吉龍生是位資深攝影家,他在赴絲綢之路沿途六國採訪前就琢磨這個問題。當他看到,許多反映「一帶一路」的攝影作品貪大求全,大多採用旅遊散記的體裁樣式,似乎面面俱到,結果適得其反,僅記錄了走馬看花的表象。他就意識到:自己應該尋找個突破口,相對集中表現某些典型,也許反而更能深入反映好「一帶一路」。
吉龍生這次發表的《一帶一路上的追夢人》專題,就是以少勝多、以小博大手法來嘗試表現重大題材。他一路行走,一路專註抓取當代絲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人們在勞作、在經商、在奔波、在尋夢、在遐想……,這些人物外貌淳樸、心靈明澈。從這組專題中,我感受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情,他們與我們中國老百姓一樣勤奮,追求著幸福的明天。這組專題視角獨特,偏重聚焦於人物群象,但集中筆墨刻畫較深,就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槓桿效應,從小人物身上透射出「一帶一路」大主題,即:沿途國家的共命運、同呼吸,並肩合作的必然趨向。
《一帶一路追夢人》專題尤其值得點贊的,是攝影家具有與時俱進的敏銳目光,及時反映了當代新絲綢之路上萌生的新人新事。如《貿易洽談會上的饋贈》、《共建雪域高鐵》和《友好的回眸》等,這些作品以典型性的瞬間描繪出國際貿易的興起、交通工程的猛進和民間友誼的溫馨、古代絲綢之路的荒漠上出現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建設……,展示著「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良好開局。
在這《一帶一路追夢人》專題里,我還分享到攝影家追求攝影本體美的良苦用心。人類發明攝影的初心,就是彌補其他造型藝術的不足,以最符合客觀的形態,記錄和再現真實存在,給歷史留檔。吉龍生在採訪「一帶一路」過程中,他自覺遵循攝影本體的美學原則——尊重客觀,採取不干預現場的抓拍來增強作品的紀實元素。如:《車鏡里的司機》、《立身之本》等,不僅成功地記錄被攝勞動者真實的神情,還精準地展現出他們艱辛工作的客觀壞境,前者在嚴寒的雪山探路潛行,後者在簡陋民間工藝作坊里雕琢銅盤,這些作品無論在內容情節方面,還是畫面造型(構圖、光照和色調等)上都呈現出生活原生態的美感和真切。這些抓拍的作品裡,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的環境相輔相成,豐富了讀者對新絲路沿途的國情民俗了解。
在這裡,我同時需要補充指出的是:紀實攝影的現場即興抓拍,並不是攝影家對客觀世界自然主義地被動記錄,也絕非只是隨意按下快門,其中同樣還隱含攝影家的主觀意識和攝影技巧的潤色,只是這些主觀成分受到某種制約,不能象在藝術攝影里那樣隨心所欲。從吉龍生現場抓拍影像里,我們可以發現他在尊重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在瞬間選擇、構圖取材、光照運用、曝光控制,以及照相器材、光學鏡頭選用等方面,還進行著「不露聲色」主觀調配。如《信息就是商機》,首先作者很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敏捷抓取當今阿拉伯婦女下海經商的風采,傳達出新絲綢之路衝破傳統的新動向。同時在表現形式上,巧妙利用長焦距鏡頭(大光圈短景深)的光學性能,虛化畫面里前後景陪襯物體,既突出主體人物神態,又強化了商業競爭的隱秘氣氛。由於吉龍生在報道「一帶一路」時,辯證地處理攝影造型中記錄原生態美和適度的主觀潤色的兩者關係,因此其作品展示出一種不同於藝術創意作品的質樸無華、真切可信的美。
關於「一帶一路」主題是文藝創作的重頭戲,還大有文章可做。希望他繼續努力,攝製更多、更優秀的影像作品,為發展「一帶一路」,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鼓與呼。
貿易洽談會上的饋贈,6月8日攝於烏茲別克布拉哈經貿洽談會
信息就是商機,6月20日攝於伊朗伊斯法罕
立身之本,6月20日攝於伊朗南部最大城市設拉子
古村小賣部 ,6月21日攝於伊朗首都德黑蘭
信息就是商機,6月20日攝於伊朗伊斯法罕
逛市場,6月8日攝於烏茲別克布拉哈
賣乾果的老人,6月4日攝於烏茲別克
「一帶一路」上的追夢人
李夏 文
攝影人永遠在路上,但如何利用在路上的有限時光,將那些令人關注的事件、引人駐足的景觀和令人感動的場景恰如其分地定格,卻是匆匆行程中的一項不大不小的挑戰。
攝影人當心懷天下,但如何在宏大主題的視覺表現上加以創新,既避免圖解概念又拋除浮光掠影,真正讓一個主題的影像能夠被觀者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是個令人關注和思考的話題。
攝影家吉龍生作為大家熟悉的攝影組織工作者,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為攝影界服務上。在拍攝實踐中,他屬於那種經常默默地觀察生活,時時靈動地抓取瞬間,注重用細節反映意義,喜歡以微觀映照宏大的人。他有著豐富而紮實的攝影閱歷和功力,往往能獨具慧眼地將那些路人視而不見、難得一見的細節錄之鏡中,記在心下。
今年6月,吉龍生隨同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一行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採風交流。大家都明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都了解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積極促進國際合作的多項新舉措。當20天左右輾轉五六個國家的行程帶有了先入為主的主題,當趕路式的行走帶有了挑戰自我的意味,如何用影像見證和記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所見所聞,而且在同道中人的交流互鑒中顯現出自我的獨特眼光和藝術個性,便成為吉龍生及所有參團攝影家的挑戰。
人永遠是攝影最值得關注的主體,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命運發展變化,也可以通過生活的片斷,通過對望的一瞬得以感知。人的現實狀態,哪怕是偶發的動作表情,都可能蘊含著藏在鏡頭後面的觀察者、拍攝者怎麼看、怎麼想的觀點與識見。儘管滄海桑田變化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新鮮風景和曼妙誘人的西域風情是人人都可以想像的天然拍攝對象,但吉龍生將自己的鏡頭關注點放在人身上,而且是從「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來切入,來關注,來思考。儘管從表面上,這些照片看似我們常規認知中的外國版「街拍」,但字裡行間、不同畫面元素中卻藏著不少關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日常生活的密碼,藏著不少關於人類共同認知經驗和感情的細節,藏著中國攝影家懷著友善的目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類、看待不同民族和膚色的這個星球主宰者的真誠。無論是大小的市場,還是街頭的活動,無論是街拍中專註的模特,還是面對鏡頭一樂的孩童,無論是雪山上的來客,還是正在建設中的高鐵,吉龍生的關注點豐富而多彩,畫面結構簡約而有力,除了偶爾借用前景和光影來營造氛圍外,大多數照片都是直面現實的如同射擊般精準的抓取。在行進中獲得豐富而多樣的影像作品,對無論體力還是精力甚至認知力等方面都是一種艱苦的考驗。
值得關注的是,吉龍生的攝影作品中除了宏觀上的關注主體一致,善用中長焦段鏡頭突出主體狀態和特色之外,微觀層面更多地關注到了人物眼神的這一細節。眼神即使在非特寫式的畫面中佔據面積不大,也最容易成為吸引觀者的元素,甚至我們一下子就會把目光聚焦到那個從畫面中直視過來的陌生人身上。這種妙趣而互動的觀看體驗,可以讓我們從觀者角度來解析,那是一種怎樣的交流和拍攝場景。人們在街上自在自為,攝影家躲在一旁悄悄地按動快門,無論遠或近,都會留下這一場景中最具感召力的瞬間。哪怕對面的被攝者發現了鏡頭背後的人,他們也會莞爾也會開心,因為真誠的鏡頭,才會換來真誠的理解和友誼。
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人們願意更多「向洋看世界」,攝影無疑是最具便捷性的工具之一。其實說到底,無論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最終呈現的還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認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情。無任何任務包袱的行程造就了吉龍生完全自為的拍攝狀態,用鏡頭與人們輕鬆交流,用微笑與人們真誠互動。我想,他行走在中亞各國的大街上時,一定會像他鏡頭中的每一個「追夢人」一樣,意氣風發,腳步輕盈。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67期·5版
攝影 | 吉龍生
文字| 楊恩璞、李夏
編輯 | 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