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翦伐楚,為何堅持要帶60萬大軍?不得不服王翦的老謀深算

王翦伐楚,為何堅持要帶60萬大軍?不得不服王翦的老謀深算

秦始皇在決定滅楚前,曾分別詢問了李信及王翦的意見,李信認為20萬兵力足夠,而王翦卻堅持非60萬不可。當時的楚國雖然被秦國打的不斷向東遷移,但卻在東面佔據了原宋、魯等國的不少土地,實力還是有的。

那兩位經驗豐富的戰將為何做出的估算差距如此之大呢?其實主要是戰術導致的。李信作為秦國少壯派軍官的代表,此前滅燕的戰例就以狂飆突進為主,能迅速解決問題,不僅為統一天下節約時間,更能夠為秦國節約大批糧食。所以,李信的戰術就是迅速出擊,佔據楚國國都壽春,達到滅國目的。

而李信之所以敢以20萬兵力去滅亡南方大國楚國,是基於對楚國弱點的清晰認識決定的。楚國雖然是南方大國,但其戰國以來的變革很不徹底,國內盛行封君制,即楚王會在楚國境內分封封君,這些封君有獨立的領地、兵員,自行徵稅,這就造成了楚國無法像秦國那樣由中央朝廷通過郡縣制直接徵調地方兵員賦稅。據統計,楚國境內的小封國多達36個,這種國中之國的體制,讓楚國如同一盤散沙。

面對這樣一個國度,李信自然自信的認為,只需要20萬兵力,速戰速決即可滅亡對方。戰爭初期,李信的戰略也的確起到了預期效果,李信在公元前225年出兵,一路南下,攻克平輿、鄢郢,楚軍大敗,李信即將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合兵一處攻打壽春。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信的大軍卻做出了讓人感到非常奇怪的舉動,大軍不是繼續向東挺進,而是突然回師去了西北的郢陳。李信出兵前,郢陳就已經被秦國攻克,屬於李信的大後方,李信這麼反常的舉動究竟為何呢?


這還得從秦始皇的恩人羋啟說起。

羋啟,準確的說應該叫昌平君,楚國公子,曾在秦國為官,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嫪毐叛亂時,正是昌平君帶兵平亂的。秦始皇滅楚前,特意將昌平君封在了郢陳,就是希望藉助他楚國公子的身份,安撫楚人,減少抵抗。

然而,就在李信一路高歌猛進之時,駐守後方郢陳的昌平君卻突然反叛,這讓李信措手不及,因為秦軍的糧道將被切斷,秦軍也將處於南北夾擊的困境之中。所以,李信放棄了原本的進攻方向,轉而回師收復郢陳,也就在這個時候,楚將項燕在背後追擊李信大軍,連殺七名秦國都尉,導致李信戰敗。

所以,李信伐楚的失利,不能說是他的問題,昌平君的叛亂畢竟是突發事件,就連秦始皇也沒有預料到。


接下來再來說說王翦的戰略。

王翦的戰略是穩紮穩打,拼消耗。同樣是面對封君制殘留的楚國,李信是希望通過閃電戰,趁楚軍尚未捏合成一股繩的時候擊潰對方。而王翦則是通過拼消耗,耗盡楚軍糧草。

王翦最初提出這一戰略時,之所以沒有獲得秦始皇的首肯,一是因為60萬大軍幾乎是秦國全部的機動兵力,風險太高;二是因為供養60萬大軍在異國他鄉征戰,對秦國的國力考驗極大。但李信的失敗,不得不讓秦始皇改變原有策略(此時楚軍已經形成戰力,甚至還反攻了十幾座秦國佔據的原魏國、韓國城池),咬牙同意。

戰國時期,各國兵制都是兵農合一,平時務農,有戰事時上戰場。所以,李信出兵20萬時,楚國也只需要徵調對等的兵力應對即可。而當王翦帶著60萬大軍殺來時,楚國就不得不加派兵力,但導致的結果就是加劇了楚國後勤的負擔。

於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60萬遠征的秦軍在楚國境內無所事事的待了足足一年之久不缺糧,反倒是主場作戰的楚軍因糧食短缺,不得不移師向東就糧(凸顯了楚國封君制的弊端,各地賦稅糧食由封君自行徵收)。王翦正是趁楚軍東移之際,發起突擊,大敗楚軍,滅亡了楚國。不得不說,同樣是看準了楚國的弱點,王翦更加老謀深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皇漢武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蜀漢國力弱小,為何不向西南開疆拓土,然而再北伐?原因很無奈
古代有哪些行刑一刀不死的案例?

TAG:秦皇漢武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