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這個中國城市的真正經濟起飛得益於英國人,而危機也因為英國人

這個中國城市的真正經濟起飛得益於英國人,而危機也因為英國人

本來香港的核心是英國在亞太和遠東的海軍基地,其經濟當然也得益於英國早早建立的高效市場制度,發展得比當時社會秩序高度不穩定的內地更好。不過在60年代之前,香港只是一個英國人的據點,相比于海峽殖民地並沒有實質性的優勢,人均GDP與秘魯、希臘是一個水平,尚不及阿根廷。但是如果英國人在亞太地區只剩下這個城市,那麼香港就需要承擔起英國軍事和政治力量退出以後的英國商業利益在遠東核心節點,香港就會獲得更多的投入以便產生「吸引力」,用一個城市聯繫乃至撬動整個亞太經濟。

60年代的維多利亞港

為此,英國人開始了他們的改造,他們將香港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大範圍提升。香港的地鐵系統、公共交通系統、步行系統都是世界效率最高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這一特殊定位和非常上心的投入的結果。1964年,英國和中國政府達成協議,廣東東江作為水源為香港供水,這下子連長期困擾香港的淡水短缺問題也一起解決了。

香港地鐵現在普遍為8節A型車編組

香港的基礎設施設計在亞太地區來說都是世界一流,在那幾個「東方巴黎」——馬尼拉、西貢和仰光——開始衰弱時,香港就成為了亞太地區基礎設施最好的城市,與東京相似。高效率的基礎設施,加上英國的經濟制度以及廉政公署等機構的建立,為的就是讓香港成為一個能夠吸引資本主動進入的城市。不論你是什麼人,只要遵守法律,做生意就不會有太多無法預期的障礙,這在當時的亞洲也就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可以實現。於是,亞太地區的資本、人員、信息都自發湧入了香港。加上當時大量的內地移民,香港的人口激增,雖然帶來了嚴重的公共產品不足的問題,但其一半人口低於25歲的特點卻讓香港可以承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龐大的勞動力促使香港快速發展。

讓人抓狂的廣告牌在60年代以後成為常態

香港能夠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且可以很快實現產業升級,並非簡單的努力。香港在英國全球撤退後定位的提高至關重要。至於李超人,更多的是抓住這樣的機遇,這當然不容易,不過也不必神話。在內地改革開放後,香港更是由於語言與社會關係的優勢,成為內地-經濟特區-世界市場中的重要一環,這進一步催動了香港地位的提高和經濟的持續繁榮。

香港80年代

但是,香港繁榮的背後依然有嚴重的殖民地色彩。大部分香港精英沒有接觸到英國人的決策,並且沒有在關鍵決策部門和經濟部門中找到位置,港英當局毫無疑問依然是英國人而非香港人的。香港人一直都承擔著是經濟活動的直接參与者這樣的角色,沒有太多人真正關心經濟背後的東西。在回歸以後,英國人撤走了,港人治港的香港在巨大的經濟繁榮背後這些缺陷卻開始暴露出來,缺乏頂層的布局就會導致巨大的貧富差距、經濟結構的壟斷等等問題的產生。香港仍然繁榮,但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繁榮。

繁榮的一面總是光鮮

並非所有人都是繁榮的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一國兩制的核心。目前香港還可以成為一個有效率優勢的城市,繼續吸引資本和、人員和情報,但未來如果內地的整體效率也提高,那香港就會回歸平凡。香港所代表的整體上是後殖民秩序,這個秩序遲早會被新秩序取代。當然,即便有了新秩序,香港仍有優勢,但優勢會更為隱蔽,有時候可能會讓自己都看不清楚。

香港仍有優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這型中國海軍艦艇故事多多經歷傳奇,一艘已服役38年老艦即將退役
這是中國海軍唯一裝備二代戰鬥機的部隊,曾與三代機對抗勉強戰平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