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第一制毒村」的罪惡團結,養肥了亡命毒販,卻苦了本分村民

「第一制毒村」的罪惡團結,養肥了亡命毒販,卻苦了本分村民

一提到潮汕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團結。

而團結的背後,正是以親緣作為紐帶的宗族、家族勢力。

利用宗族為紐帶互相幫襯與信任,他們在生意場上也成立各種商幫,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商業傳奇。

然而,當這種凝聚力與犯罪相結合,後果也同樣是不堪設想的。

例如在這宗族勢力背後,也曾孕育出了震驚世人的中國「第一制毒村」

中國從來不缺稀奇古怪的村莊,如什麼長壽村,造假村等。

而位於的廣東汕尾陸豐甲西鎮的博社村,卻因「涉毒」尤為突出。

有人直接將這個小村莊形容為中國的「金三角」,對其恨之入骨。

曾經全中國的冰毒,竟有40%是從這裡產出。

幾乎所有的省份,都流有博社村出品的毒品。

正因為產貨量巨大,這個小小村莊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全國冰毒的價格,使冰毒的價格持續走低。

「雷霆掃毒行動」,將博社村重重包圍的警車

單從2013年11月29日警方清剿「第一制毒村」的「雷霆掃毒行動」來看,就足夠讓人震撼。

14000餘人口的村莊,佔地面積僅有0.54平方公里,就密集地分布著18個特大制毒犯罪團伙,77個制毒工廠

警方當場抓獲犯罪嫌疑人182名,繳獲成品冰毒近3噸、K粉260公斤、制毒原料23噸。

這也是廣東打擊毒販用兵規模最大、抓捕對象最多的一次標誌性戰役。

雖然經過此次緝毒行動,博社村的毒品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再回首歷史,仍然觸目驚心。

從官方公布的數字看來,這個村莊里有兩成的村民屬直接、或參股生產冰毒。

兩成是什麼概念?整個博社村14000人口,就有近3000人涉毒。

隨便進村碰到一個村民,他就有1/5的幾率曾與毒品打過交道,實在駭人。

麻黃鹼

而博社村,制毒的關鍵就在於一種治病的良藥——麻黃鹼

像支氣管哮喘、百日咳、感冒以及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中,都離不開麻黃鹼的身影。

許多非處方類感冒藥,如新康泰克、白加黑、泰諾等都含有這種成分。

然而,因為化學結構與冰毒*相似,麻黃鹼卻成了生產冰毒的主要原料。

*註:冰毒化學名為甲基苯丙胺(C10H15N),只比麻黃鹼少了一個氧原子,所以冰毒又稱「去氧麻黃鹼」

冰毒

那麼要如何獲得麻黃鹼這種制毒原料呢?答案自然是回到各類感冒藥或平喘葯中。

每一粒新康泰克中,就含有鹽酸偽麻黃鹼90毫克。

與鹽酸、紅磷、碘等經過一些化學合成,每2.5公斤的麻黃鹼大約就能製造出1公斤左右的冰毒。

就這樣,本來合法的感冒藥就搖身一變成了為禍國殃民的毒品。

後來,因國家嚴控藥品銷售,博社村的人才還開發出了新的制毒方式。

例如,他們會直接跳過感冒藥這步,找到最原始的制毒材料——麻黃草

從福建、內蒙古等地購入的麻黃草,在村裡是堆積如山。

經焚燒、浸泡等一些列工序後,便可從中提取麻黃鹼以製造冰毒。

一噸的麻黃草,就能提煉出六七公斤的麻黃鹼,最終可得約4公斤的冰毒。

就算是直接制毒,只要不落網,博社村的買賣也是穩賺不虧。

麻黃草

事實上,製造冰毒的技術門檻也不高。

就算沒有學歷,讓老師傅帶著幾個月就能出師,自己單幹了。

有部分未成年的小孩,也都早早摸熟摸透了這整個制毒流程。

而且這些毒販也極具創新意識,一直在「轉型升級」,將制毒的技術練就得爐火純青。

其生產工序是越來越簡單、周期越來越短、出貨量越來越大。

只要有足夠的人手,有足夠多的原材料能運進來,就能給你運出多少對應的冰毒。

因為規模太大,制毒廢料太多的緣故,在博社村內隨處可見「嚴禁亂倒制毒垃圾」的告示牌。

這魔幻的標語,既讓人啼笑皆非,又覺得毛骨悚然。

在最巔峰的時期,中國冰毒就有40%出自博社村,有的甚至遠銷海外。

而產量大了,全國冰毒的價格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壓低。

如隨著2013年下半年陸豐地區的愈發放肆,冰毒的價格就從25萬元/公斤降至了2~3萬元/公斤,整整跌至了原來價格的十分之一。

這不知「造福」了多少沒錢吸毒的癮君子,也不知禍害了多少因低價而走上「溜冰之路」的年輕人。

但無論價格再低,制毒販毒都是一本萬利的行業。

村莊里的許多人都是一夜爆發,資本也越滾越多。

在博社村,就是小學生寒暑假做個兼職,只需剝開康泰克膠囊殼,倒出粉末就能月入過萬

而本來干農活的村民,現在剪剪麻黃草也能一天賺個幾百塊錢。

就算是一些不願髒了自己手的家庭,很多也間接參與了制毒販毒。

例如「入股」讓年輕人干,自己則翹著腿等收錢。

這使原本破落的村子,也開始顯示出一絲暴發戶的氣質,各種豪華小洋樓平地而起。

過年祭祖時,海賺一番的毒販還會整箱整箱地將鈔票往村子裡運。

除了用於的吃喝玩樂外,大量真金白金還會孝敬祖先。

大捆大捆的現金,被扔進火盤用於祭祖,彷彿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鈔票清香。

不過,也並非每一位村民都有這發橫財的機會。

想要涉毒還得靠關係,只有那些親緣更近的宗族成員,才有資格被帶入行。

博社是單姓村,也就是一個村子的內部幾乎都是一個姓氏。

而蔡姓,則是博社村的大姓。

村民基本上都來自同一個老祖宗,只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分。

外人一進博社村,最明顯看到的便是密密麻麻的祠堂。

博社村的祠堂一角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宗族勢力一直是被打壓的對象。

但地處偏僻,疏於管理的博社村,其宗教勢力卻一騎絕塵。

而在宗族觀念強的地區,長者意見也是最受重視的。

只是誰也沒想到,將博社村帶上不歸路的,也正是村裡最德高望重的村支書蔡東家

蔡東家

身為這些犯罪勢力的主心骨,蔡東家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典型範例。

在任七年,他不但不協助警方調查打擊毒販,反而充當起了毒販保護傘,多次阻撓執法。

此外,部分人員還利用在宗親中的地位與資源,劫持了不少當地公職,再次擴大「保護傘」的範圍。

據悉,當地黨政部門幹部充當毒販「保護傘」的共有14人。

根據警方的介紹,這位「毒支書」除了自己涉毒意外,還為「毒民們」提供以下兩種保護。

一是利用自己汕尾市人大的官場關係,四處打探消息,提前給毒品團伙通風報信;

二則是到處疏通關係,「打撈」已經落網的人。

在蔡東家的庇護下,博社村逐漸發展成了制毒堡壘村。

一卡車一卡車運進村的麻黃草

早在1999年和2011年,博社村就被兩次被列為國家禁毒委掛牌整治的涉毒重點區了。

例如在2011年後的兩年時間內,警方就偵破了相關涉毒案件2100餘宗,抓獲犯罪嫌疑人2300餘。

但這麼多年來,這種村中「半公開」的違法行當,就是無法完全殲滅。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罪犯總是春風吹又生,死灰又復燃。

直到2013年12月29日,警方籌備了多時的行動專案組,才以閃電之勢突進博社村。

三千餘名警力,甚至還出動了直升機和邊防快艇,就是為了將涉毒分子一鍋端了。

如此大力度的掃毒,在國際上都是不多見的,但也有著其道理。

只要看看博社村配置的「豪華」陣容就明白了。

首先,這個1.4萬人口的村子,兩千多棟房子,居然連個門牌號都沒有。

這讓人感覺就像走進了城中村,暈頭轉向。

密密麻麻的小道,別說是大車,就是兩輛摩托車都無法並排而行。

而且村裡面設立著多個探風點,各種明哨暗哨,只要有異樣必會傳回窩點。

只要警察一進村,村裡就駛出幾百輛摩托車將警方團團圍住。

「雷霆掃毒行動」搜繳出來的槍支

更加囂張的是,制販毒團伙還配備著各種的武器。

土製手雷、AK-47都不在話下,他們甚至還有自己的炸藥製造點。

所以沒有十足把握,誰都不敢貿然行動。

準備了好幾個月,直至將整個村子的底子摸清,警方才突進這個毒巢。

繳獲的制「冰毒」原料

不過從結果上來看,這次圍剿行動無疑是值得的。

距離這次「雷霆掃毒」大獲全勝後,現已過去3年多。

這些猖獗毒販的「好日子」,也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其中,最明顯的便是陸豐本地冰毒的價格。

此次打擊過後,冰毒的產量直接呈斷崖式下降,冰毒的價格也大幅上升。

而一直在閃爍其詞,狡辯上訴的昔日「冰毒教父」蔡東家,也終於在2016被判處死刑。

這次就連天皇老子都無法將其「撈出來」了。

蔡東家

然而潮水褪去後,給博社村留下的更多是災難與傷痛。

從前,毒品犯罪給杜村帶來的只是一時的表面繁榮。

現在村口的位置,仍佇立著蔡東家裝修到一半的豪宅,荒草叢生。

光看著博社村到處都立著的禁毒標語,外人都能一窺這個村莊當初的罪惡。

三甲地區道路兩邊每個十幾米就掛著禁毒標語

事實上,除了那些罪有應得的毒販之外,這個村子更多的還屬老實巴交的村民。

而這部分守法公民,卻要承擔毒品陰影下的沉重代價。

因為冰毒製造的產業化,整個村子彷彿也中了毒。

「有電不能用,有地不能種,有池不能養」,成了這個曾經「風光」的村莊的日常狀態。

緝毒行動之後,博社村開始對周圍的垃圾、污水和淤泥進行清理

首先遭殃的,便是村裡的水源與土地。

制毒過程中,毒販會將所有制毒污水和廢料,全部傾泄入河,地下水污染嚴重。

幾年下來,原本清澈河流也變成了臭水溝,發出刺鼻的氣味。

這使原本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如魚塘、荔枝園、農田等,都被毀於一旦。

那些下田幹活的村民,雙腿常被毒水泡得發紅,長滿疹子。

此外,因制毒工業化的需要,村內電線私接亂拉也極其嚴重。

一台變壓器上就分接出上百條電線,從變電器分出的線槽更是密密麻麻。

在經常性斷電的困擾下,無辜的村民連用電都成了問題。

迫不得已,他們還要另外掏錢給自家配備獨立的發電機。

現在甲西派出所副所長鄢克貴站在凌亂的電線前

而讓這個村莊再難富裕起來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勞動力的流失。

因村裡曾經富過,許多年輕人也習慣了賺快錢。

自毒村覆滅後,他們就更不願意留在村子裡了,紛紛出走打工。

而按照預估的「兩成村民涉毒」,「雷霆掃毒行動」只逮捕了部分,仍然嫌犯在逃。

原本1400人的村莊,到2014年僅剩下六七千人守著,多是老弱婦孺。

都說時間能沖淡一切,但有些東西卻已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而談及過往,許多村民都只能搖頭嘆息。

在外頭漂泊的村民,則更是不願意提起自己博社人的身份。

「中國第一毒村」的名頭,亦不知要多久才能真正完成「消毒」。

*參考資料

制毒第一村背後:不容忽視的宗族黑幫華.今日話題.2014.01.05

感冒藥的「毒途」.南方都市報.2014.01.15

廣東「制毒第一村」這三年:大規模掃毒後,村裡少了近三千人.澎湃新聞.2016.05.25

回訪陸豐博社村:毒品污染農田,年輕人不敢提家鄉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人真的會傷心到死掉,而記憶也能隨心臟被移植?
沒聽過小丑的恐怖故事,為什麼你也會被那張臉嚇得頭皮發麻?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