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第18講:茶葉的審評

第18講:茶葉的審評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說茶網主編艾文華,說茶網「普洱茶知識100講」上期同諸位分享了「干泡台」與「濕泡台」及其兩者不區別與不同,點擊《普洱茶知識100講|第17講:干泡法與濕泡法》可查閱。

本期「普洱茶知識100講」分享課第十八講中,重點介紹茶葉的審評知識。

一、茶葉審評的歷史淵源

我國關於茶葉最早的文字記載,是關於藥理的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便出自秦漢所著《神農本草經》之中。此書也載有:「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等相關的藥理知識。

漢宣帝時,王褒著有《僮約》記載道:「晨起早掃,食了洗滌,烹茶盡具,舍己盞藏……武陽賣茶」,其中提到「烹茶」「盞藏」「賣茶」等茶史料,那時茶葉已不限於藥用,煮飲烹茶漸漸得到普及。

到了南朝宋文帝年間,鮑令暉一篇《香茗賦》中才提到「香茗」概念,由此才對茶葉的品質有了粗淺的劃分。

唐朝年間,茶聖陸羽《茶經》一書中,全面論及茶葉起源、形態、加工、審評、茶史、茶區、茶文化等全書十卷。

其中茶葉審評對審評用具,以及炙茶、煮茶、用水、烹茶等各個環節的要領皆有詳細描述。並提出了茶葉色、香、味的基本要求,堪稱史上第一本茶葉審評的典藏。

之後唐朝蘇廙《十六湯品》,宋朝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朝許次紓《茶疏》、羅廩《茶解》……分別又對評茶用具、茶葉湯色、香氣、滋味更為全面而細緻的評價。

《茶經》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第一部茶葉專著,也是茶葉審評的開山之作,其後茶葉審評的發展便如樹榦上的枝條一般,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隨著茶葉審評文化開枝散葉,茶葉審評程序也愈發健全。

而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許次紓其實才是第一個提出「山頭茶」文化的人,其著作《茶疏》首先提出了「名山必有靈草」的觀點。

二、茶葉審評程序

茶葉評審發展至今,程序上愈發完善並趨於完美,主要通過感官審評來決定(感官審評顧名思義便是:利用人們的感覺器官對茶葉品質進行鑒定的過程),感觀審評又分為干茶審評和開湯審評,俗稱「干評」與「濕評」。

茶葉感官審評程序一般分為:把盤(看干茶條索及外形)、開湯、嗅香氣、看湯色、嘗滋味、評葉底等六個程序,現在所謂的「五因子」或「八因子」茶葉審評法,其實都是由此演變或細分而來的。

所謂「五因子」茶葉審評法,即: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而「八因子」,則是在「五因子」茶葉審評法的基礎上,將「外形」一因子再細分為條索(顆粒)、整碎、凈度、色澤等四個審評因子。

本期內容暫且分享到這裡,下期「普洱茶知識100講」分享課第19講,我們以普洱茶為例,具體聊聊普洱茶的審評法。

以上行文,讀者若有異議,可以通過說茶網服務號5810670與說茶網主編艾文華共同探討,我們期待你的進步。(本文系說茶網原創,作者:艾文華,系說茶網主編;圖片來源:南茗佳人)

說茶網客戶看過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喝普洱茶需要忌口嗎?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