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點滴」專欄:我的英文名

「點滴」專欄:我的英文名

撰文 | 夏志宏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剛到美國,令人困擾的一件事是向美國人介紹我自己。我的姓漢語拼音Xia,美國人讀不出來,往往是嘴形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以後,冒出」ke-zi-a」的聲音。我的名」Zhihong」,洋人們更是不知所措,往往只能偷工減料地發成」Zihong」,或乾脆省略。

名字的最大功能是和人交流,而非炫耀父母的文采。取名通俗易讀、易記,在此基礎上如果還能帶有特定的含義,則對小孩一生有正面影響。反之,如果名字需要用字典才能讀出,將來小孩很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些機會,被爹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鐵道部長萬里、農業部長沙風、等等,我總懷疑他們的位置和所取名字有關。

在美國讀書期間很快就發現,很多場合有人想和我打招呼或交流,但因為想不起來我的名字,或者發不出我的名字,只能作罷。這時我就想給自己取個英文名。這絲毫沒有任何崇洋媚外的意思。和很多南方人一樣,我取英文名有一個難點,那就是」l」和「n」不分,前鼻音和後鼻音不分,所以名字中不能有這些音。想了很多通俗的名字,總覺得不像我自己。最後還是決定用「Jeff」。但問題是,我覺得不好意思某天突然宣布我啟用英文名字,一直想找個比較合適的時機。

1987年初,我在研究生三年級的時候結婚了。太太那年夏天在南京大學天文系拿到碩士學位,被我忽悠來美國,準備在美國申請讀博。我導師Saari說,你們現在兩個人生活,收入太少。這樣吧,年底你去辛辛那提大學那兒做博後,剛好我朋友Ken Meyer那兒有一筆博後經費,他一直對你的工作很感興趣。我說,但我還沒有博士學位啊。Saari開玩笑說,那就作為「博前(Pre-Doctor)」吧(博後叫Post-Doctor)。結果我87年底去了辛辛那提,註冊成訪問學生,有了獨立辦公室,做博前,領博後薪水。

辛辛那提是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一大城市,其城市名來源也很有意思。美國獨立戰爭以後,一批立功的將士們棄甲歸田,在俄亥俄河邊上常駐下來,開始了農耕生活。辛辛那提(Cincinnati)城市名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羅馬統治者 Lucius Quinctius Cincinnatus。羅馬共和國危難之際,已經退位在家務農的Cincinnatus放下犁耙,拿起武器,領導國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Cincinnatus得到人民的愛戴,被賦予共和國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但Cincinnatus不戀權,衛國戰爭勝利後毅然把權力歸還元老院,化劍為犁,回到自己小小的農場。

兩千多年來,Cincinnatus被認為是道德楷模(Civic Virtue)。美國國父華盛頓以辛辛那提為榜樣,1783年當選新成立的由獨立戰爭軍官組成的辛辛那提協會首任會長。華盛頓兩屆總統任期結束後主動回家務農。後來華盛頓因為在農場種地遭遇雨淋後,生病去世。

我去了辛辛那提後,向所有人介紹自己叫Jeff。用了英文名後,果然和人打交道方便了很多。開始時自己覺得有點彆扭。Ken Meyer的兒子用小卡車來幫我搬東西的時候,直說我長得不像Jeff。慢慢地我習慣了自己是Jeff,大家也就習慣了。

我在辛辛那提的半年時間比較自由,不需要像往常一樣做助教,每周開討論班,給幾個教授講述我的研究結果,同時寫我的博士論文。一次Ken Meyer給我導師Saari電話,很激動地講述了Jeff的討論班,以及Jeff的一些有趣結果,表達了要留下Jeff,直接給准長聘(Tenure-Track)助理教授的願望。

Saari並不知道他的學生起了個新的名字Jeff,聽得一頭霧水。最後忍無可忍,問了一句:」Who the heck is Jeff(到底誰是Jeff)?」

取了英文名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學生們可以直接叫我Jeff,我的中國學生也不用叫我夏老師或夏教授。

在國內的一大困惑是如何稱呼人,而且我總是做不好。人們習慣性的稱呼,比如「某總」「某x長」等覺得很媚俗,其它一些稱呼——比如「某常委」——更是莫名其妙。很害怕因為把人叫老而尷尬,或沒把人叫成什麼「官」而引起不快。傳統的「先生」「女士」或直呼其名早已被虛榮取代。

——2018.9. 深圳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在中國天才物理學家自稱當過愛因斯坦助手的背後
2018第七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