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農民澆地挖出元青花,獎金太少

農民澆地挖出元青花,獎金太少

農民澆地挖出元青花,獎金太少

守株待兔只有一次

農民澆地挖出元青花,獎金太少

元青花在拍賣市場上也風生水起,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元青花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在濟寧市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元青花纏枝瓜果紋玉壺春瓶,而這件珍貴的元青花的發現過程,還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

農民澆地挖出元青花,獎金太少

元青花纏枝瓜果紋玉壺春瓶

1984年的一天,濟寧市任城區廿里鋪鎮劉大門口村村民秋善實在自家菜園澆地。這是他再正常不過的日常工作之一,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澆地,卻讓一件國寶浮出水面。

按照以往的經驗,在菜地上澆上水之後,水會緩慢地往土裡滲,但秋善實發現,這次澆水十分奇怪:水一澆下去,沒有任何留存,直接就往下流下去了。秋善實覺得可能下面有個老鼠洞,於是小心翼翼地挖了下去,挖到距地表大約半米深時,果然出現了一個洞,但這不是一個老鼠洞,而是一座被盜的石棺墓。在石棺墓的口上,秋善實找到了一件精美的瓷瓶。

看到瓷瓶十分精美,澆完地,秋善實就把它帶回了家。媳婦問他瓷瓶是哪兒來的,秋善實說是從菜地地下的古墓里發現的。媳婦覺得墓中出土的東西帶著晦氣,不吉利,讓秋善實把它給扔了。秋善實拿著瓷瓶走到門口,看著瓶子上精美的圖案,沒捨得扔,於是就隨手放在了自家院中的豬圈內。

也該是國寶命好。1984年恰逢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濟寧地區文物普查小組對境內進行拉網式的文物普查。到了劉大門口村,秋善實聽說工作人員來查文物,就說自己家豬圈裡留著一個瓷瓶,普查隊員仔細一看,知道這是難得的元青花,於是將其收到了博物館。據說,為了獎勵秋善實,博物館還獎給了他30元錢。

農民澆地挖出元青花,獎金太少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製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型。

濟寧市博物館的這件玉壺春瓶瓶高28.3、口徑8.3、底徑8.05、腹徑14.2厘米,重810克。瓶子的口沿飾纏枝花紋,頸部飾蕉葉紋及變形蓮瓣紋,腹部以兩圈纏枝花紋間隔,中間飾纏枝瓜果紋,近底部飾一圈變形蓮瓣紋,圈足外飾纏枝花紋。

這件玉壺春瓶身上的纏枝花卉,以荷花瓣、蕉葉、下垂如意雲紋等組成,均是元代青花中較為流行的裝飾紋樣,說明此瓶應為元代成熟期的代表,屬景德鎮窯口的產品。由於山東地區發現元青花頗為少見,而這件玉壺春瓶瓶口內的卷枝紋後世也很少效仿製作,故而十分珍貴。

在濟寧市博物館,還有兩件元代瓷器也同屬國家一級文物,雖非元青花,卻同樣極其珍貴。其中一件是元露胎貼花雙龍紋龍泉瓷盤。另一件元代瓷器珍品是黑釉鐵鏽花瓷碗。鐵鏽花的製作方法是在施好釉的坯體上用含氧化鐵的斑花石作著色劑,繪紋飾,在高溫燒造過程中,紋飾中的鐵晶體呈現出斑斕的鐵鏽紅色。

清寂園叟《陶雅》中有「紫黑色釉,滿現星點,燦爛發亮,其光如鐵」的記載。1989年11月,這件黑釉鐵鏽花瓷碗出土於任城區張營村元代張楷墓中,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請朋友鑒定,記得要付費啊
吐槽胡潤藝術榜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