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羅斯福故意放任日本偷襲珍珠港 是真的嗎?

羅斯福故意放任日本偷襲珍珠港 是真的嗎?

問:有關珍珠港事件,長期以來都存在一種陰謀論,認為羅斯福事前掌握了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就是按兵不動,因為當時美國的反戰派力量強大,拒絕同日本開戰,羅斯福想用這個來取得開戰的理由。而我看到書上說,美國的「魔術」情報系統破譯了日本準備開戰的消息,但是沒破譯出偷襲珍珠港這一計劃,因為美國認為日本首選進攻方向是香港、法屬印度半島、馬來亞和新加坡,沒有珍珠港。請教編輯這種說法可信度如何?

文 | 楊津濤

首先,上述關於珍珠港事件的陰謀論,是不能成立的。

陰謀論者相信,珍珠港事件夕,美國高層通過破譯的情報,已確切得知日本發動襲擊的時間和地點。

事實上,當時白宮每天都會收到大量有關日本的情報。包括日本外務省同駐美外交人員的聯絡電報、日本駐檀香山領事發回國內的密電、監視日本軍艦動向的信息,以及美國外交官從東京發回的消息。

這些情報亦真亦假,甚至相互矛盾,其中既有關於珍珠港的,也有關於菲律賓、關島、巴拿馬的——有關菲律賓的最多,涉及珍珠港的最少。

負責搜集、處理情報的部門同樣眾多,有陸海軍的情報署、聯邦調查局、海岸警衛隊、聯邦通信委員會、美國駐日本使館,及其他秘密情報機構。

這些機構互不統屬,很少合作。無法將眾多片面、破碎的情報,整合為可供美國決策者參考的有效信息。

美國情報專家羅伯塔·沃爾斯泰特(Roberta Wohlstetter)對以上情況進行過多年研究,並於1962年出版了《珍珠港:警告與決策》一書。她在談及美國情報部門在珍珠港事件中的表現時,曾說:

「事後看跡象總是清楚的。」「我們現在能看出它當時預示著什麼樣的災難,因為災難已經發生,但在事發之前跡象總是模糊不清,有各種互相矛盾的理解……總之,我們未能預見到珍珠港事件,不是因為缺乏有關資料,而是因為無關資料太多了。」

此外,這些情報機構還存在一個短板,雖然他們在破譯密電的數量上頗有建樹,但從密電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卻嚴重不足。通過「魔術」系統,美國能破譯日本95%以上的外交電報,但由於懂日語的密碼專家不足,他們並不能對已破譯的密電進行很好的分析,不免遺漏重要信息。

而且,至遲到1941年5月,日本已經發現了美國能破譯其外交部密碼的事實。此後,日本即不再用這一密碼傳遞機密信息,美國失去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情報來源。

圖:珍珠港事件中,燃燒的西弗吉尼亞號

其次,我們可以略作梳理,看看關於珍珠港事件,美國人事先都知道些什麼。

從1941的1月到12月,美國各情報機構不斷獲得有關珍珠港的信息,但都被淹沒在其他情報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比如,1941年1月7日,山本五十六給海軍大臣去信,初步提出偷襲珍珠港的計劃。美國駐日大使格魯通過秘密渠道,獲知這個情報後,很快上報國務院。國務卿赫爾又立刻轉給海軍部和陸軍部,但海軍情報署直接將其標註為「又一個謠言」。

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Husband Edward Kimmel)則判斷,日本「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用潛艇或飛機,或兩者兼用)是有可能的。」當時的海軍部長諾克斯(Frank Knox)也認為:

「如果發生對日戰爭的話,日本將選擇襲擊珍珠港內的艦隊或者珍珠港基地作為開戰的時機。」

圖:金梅爾,珍珠港事件後被解職

1941年9月,一份日本向駐檀香山領事詢問艦隊在珍珠港停泊情況的電報被破譯;10月,日本又有電報要求駐檀香山領事每周彙報兩次軍艦停泊位置。對此,海軍情報署並沒有特別在意,甚至沒有轉發給太平洋艦隊指揮官。

美國為什麼沒有將這些訊息,從海量情報資料中篩選出來,予以重視呢?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這些訊息的重要性獲得了重新認知。但在事件發生前,對美國的情報分析部門來說,從千萬份資料中將這些訊息的重要性識別出來,是一項難度非常高的工作。

當時,美國的決策層傾向於認為,日本不會真的敢於進攻美國。他們判斷,日本或者北上配合德國,一起進攻蘇聯;或者南下佔領東南亞,是更大概率的可能。當1941年11月底,日軍軍艦消失在美國的無線電監測中後,美國情報部門仍傾向於判斷:這些軍艦還在日本海域內。美國海軍中負責遠東情報的麥卡勒姆認為:

「從整個形勢來看,日本主要戰備矛頭所向,第一步是事實上支配和佔領泰國,第二步大概是迅速進攻英屬領地,例如緬甸和新加坡。」

上述傾向性判斷,本身即是諸多情報資料綜合分析之後的結果,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被證實具備可信度。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從海量情報資料中,將並不算多的、與珍珠港襲擊相關的訊息識別出來,並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類似案例,在現代戰爭史上屢見不鮮。比如,國民政府1944年對日軍的「一號作戰」,出現嚴重誤判,也是囿於情報分析的慣性,認為日軍此次攻擊,在規模與目的上,仍與之前多次出擊相似,故雖然接獲有其他情報,但卻未能將其重要性甄別出來)

此外,在技術上,美國也認為,日本海軍不具備長途進攻珍珠港的續航能力,魚雷在珍珠港的淺海中無法發揮戰鬥力。

圖:珍珠港事件中,日本飛機從航母上起飛

不過,雖然未能充分識別出這些訊息的重要性,在美日談判破裂前後,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決策層,還是幾次提醒駐守珍珠港的美軍最高指揮官金梅爾,要求他提高戰備。1941年11月27日,海軍部甚至向金梅爾發出了戰爭警告。

可惜,美國終究還是低估了日本孤注一擲的決心,也小看了日本的技術能力——續航和魚雷在淺海的使用問題,都被較好解決,這使偷襲珍珠港成為可能。

綜上,略言之:美國未能從紛亂的情報中,識別出日本的真實意圖,這是珍珠港倉促遇襲的主因。所謂「羅斯福事先已接獲情報,卻故意按兵不動,坐待日本襲擊珍珠港,以挫敗本國反戰派,進而取得對日開戰的理由」,純屬無稽之談。

圖: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簽署對日宣戰書

注釋

(美)內森.米勒:《美國諜報秘史》,譯林出版社1991年,第255、256頁。

崔利波:《從珍珠港事件看美日情報工作》,《日本研究》1988年第4期。

李安華:《珍珠港事件的「魔術」背景》,《軍事歷史》2001年第4期。

翟曉敏、高金虎:《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情報失誤》,《世界歷史》1995年第5期。

(英)雷蒙德·帕爾默:《無聲的戰爭》,知識出版社1983年,第161、162頁。

(日)實松讓:《情報站》,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9—141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那些雄霸亞洲大陸的韓國歷史地圖,是怎麼來的?
久違了,邏輯常識:表揚一下2018年全國Ⅱ卷作文題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