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顧愷之、宋徽宗:遼博展出稀世國寶!

顧愷之、宋徽宗:遼博展出稀世國寶!

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以其清宮舊藏古代書畫而知名,今年春天遼博公布了將大規模呈現遼博館藏唐宋元珍品書畫的消息。本年度備受關注的遼寧省博物館《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古代書法展》兩大專題陳列引髮網友熱議與討論,紛紛稱讚。

遼寧省博物館也於昨日正式發布展覽預告:將於2018年8月17日(本周五)下午1點30分,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全面開館。屆時書法館、繪畫館、絲綉館將正式試運行。其中的古代名跡如魏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唐代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元代趙孟頫的《紅衣西域僧圖》、《秋聲賦》等只是展品的一小部分。兩大展廳展出46件古代書法,39件古代繪畫,共計85件珍貴館藏書畫展出。

遼博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座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2萬件(套),其中古代書畫近萬件(套)。它是中國收藏晉唐宋元書畫數量最多、品質最精的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是海內外清宮散佚書畫重要收藏單位之一,總數達二百餘件(套)。這批書畫大都來自溥儀離宮時淘選帶出的珍品。等了大半年,盼了大半年,終於感天動地的盼來了遼博繪畫常設展的試開放,話不多說,稀世國寶先睹為快:

稀有國寶

魏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卷

魏晉時期是中國仕女畫的成熟時期,傳世所見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堪稱中國仕女畫的典範。

此卷為《洛神賦圖》,是目前所知傳為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六件摹本(其他五件分別收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最佳者,圖據曹植《洛神賦》文意,借洛神原形宓妃的傳說繪製出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圖畫中洛神的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圖卷山石鉤染而不皴擦,人物形象高古,雖為宋人摹本,仍存魏晉時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時代特徵。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唐 周昉

唐人周昉的《仕女圖》,因每位仕女髮髻上都插有花朵,又名《簪花仕女圖》。本卷無款識、題跋、觀款,畫心有南宋「紹興」連珠印、南宋賈似道「悅生」葫蘆印,除此之外,無北宋以前,亦無元、明人的收藏印,後經清梁清標、安岐收藏,乾隆年間入藏清內府。

仕女皆體態豐腴,婀娜窈窕,或戲犬,或拈花,或捕蝶,或沉思,盡顯端莊典雅的貴族婦女形象。法式皆為高聳雲髻,依次簪有牡丹、芍藥、荷花、繡球等折枝花及步搖。其臉龐圓潤,眉毛皆作蛾眉,中間飾有金花子。衣飾俱為透體敞領的寬肥外衣,內著束至胸部的長裙,並皆佩披肩。

鑒於周昉傳世畫作不足,《簪花仕女圖》中主體人物的奇特裝束及其在流轉過程中的長期斷檔,所以就作品的繪製時代,曾在鑒藏家中引起過爭論。

謝稚柳先生根據仕女的髮飾、裝束,以及仕女著紗衣和盛開著辛夷花的場景,認為此畫是五代南唐時繪製的。而楊仁愷先生則是唐代說的代表人物,他從中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大背景入手,並結合1972年重新揭裱時,發現此畫是由三塊絹拼成的,較明顯者為左數第二人比例較小的仕女為後嵌入,又白鶴與畫左小狗亦為剪裁而來,有研究者據此認為其原為屏風畫。

不過,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是一件稀有的國寶。

此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最早著錄此卷的是清安岐《墨緣匯觀》,認為是唐周昉所繪,其後《石渠寶笈?續編》及《石渠隨筆》皆沿用該觀點,俱著錄為《周昉仕女圖》,然近代研究亦有持異議者。周昉字仲朗,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宣州長史,擅長仕女畫,畫風承繼張萱又獨具特色。

此卷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南宋末歸賈似道所有,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後入清內府。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後輾轉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北宋 宋徽宗

瑞鶴圖

《瑞鶴圖》北宋 趙佶

本卷絹本,縱51厘米,橫138.2厘米。右圖左書,設色繪彩雲瀰漫的天空中現出一座宮殿的屋頂及斗拱,十八隻丹頂鶴飛翔於宮殿上空,另有二鶴立於殿脊鴟尾上。賦色濃艷,界畫工整。畫後瘦金書題詩並記,款署「御制御畫並書」,並有「天下一人」籤押及「御書」印。

《瑞鶴圖》是宋徽宗的所見所感,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浮,低映端門,群鶴飛鳴於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上。引得皇城宮人仰頭驚詫,行路百姓駐足觀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長鳴如訴,經久不散,後迤邐向西北方向飛去。

端門屋頂,彤雲繚繞,天空中群鶴翱翔。徽宗在構圖上相當大膽,一改花鳥畫的傳統畫法,以超現實的表現手法,重點描繪了群鶴的姿態。

十八隻鶴組成的鶴陣,盤旋在石青滿染的天空中,疏密相間,升降自如。立於屋脊鴟吻上相對的兩鶴,一隻翹首觀望空中舞意正酣的群鶴,一隻剛剛落於鴟吻之上,翅猶未斂。

宋徽宗的御題把整個《瑞鶴圖》的創作經歷講述了一翻,並賦詩一首。

從書法風格及款印可知此卷書畫皆為宋徽宗趙佶所作,趙佶能書擅畫,傳世作品頗多,但多為「代筆」及「御題畫」,此卷作為其「親筆」彌足珍貴。從形制看此卷或為散佚的《宣和睿覽冊》之一。

此卷後有元來複跋,曾經《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著錄,元明流傳狀況無考,入清為內府收藏。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後輾轉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卷 五代(907—960) 絹本水墨設色,縱49.8、橫329.4厘米

圖中山勢重疊,緩平綿長,植被豐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處水面浩渺,扁舟隱現,中景山勢重疊,林木疏朗挺直,竹叢雜處其間,茅屋隱約可見;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點出主題。

全圖構思精細,設色雅淡,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為主,多用苔點,色彩淡雅,為典型的江南山水。

元 王蒙

太白山圖

王蒙太白山圖 卷 元(1271—1368年) 紙本設色,縱28、橫238.2厘米

繪浙江鄞縣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景物,尤其著重描繪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畫面中遠岫層巒,溪流潺潺,人物往還其間,用筆松潤,賦色淡雅。

畫心右上角有小字篆書「太白山圖」四字,畫尾鈐「王蒙印」,近人研究認為此卷為王蒙晚年代表作。

明 呂紀

獅頭鵝圖

明 呂紀獅頭鵝圖 絹本,縱192.5厘米,橫106厘米。

工筆設色繪白鵝踱步於梅樹之下,樹榦古拙,花蕾點點,側有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石旁花卉叢生。鵝身用筆輕柔,賦色細膩。左上角有呂紀單款,並鈐印章。呂紀(公元1477~?)字廷振,浙江鄞縣人,弘治年間值仁智殿,為錦衣衛指揮,工山水花卉,花鳥追摹宋元。此圖曾經宋犖收藏。

遼 佚名

山弈候約圖

此畫於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台七號遼墓出土。遼代捲軸繪畫作品傳世不多,《山弈候約圖》雖無作者名款及印記,卻是遼代早期墓葬出土,製作年代是確實可靠的。此畫為研究中原和契丹繪畫藝術的相互影響,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此畫的藝術風格接近荊、關、李成一路,與江南董、巨一派迥然有別。

《遼人畫山弈候約圖》畫面雲山、樹石、樓閣、流水渾然一體。上部峭峰陡起,雄偉奇特,茫茫的白雲如海;中部一座兩層樓閣,院內 2人對坐而弈,一書童持物前來;下部溪水如鏡,路有 3人,長者策杖信步前行,後隨 2個小童,一背負較大的酒葫蘆,一肩負長大的琴囊,似是赴約入山而來。

山上山下兩組人物互為呼應,候友者弈以待約,來訪者荷琴酒而至,組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生活畫面。

遼代 佚名

竹鵲雙兔

元 趙孟頫

紅衣西域僧圖

這幅堪稱趙孟頫人物畫傑作,圖中描繪西域僧人跌坐之狀,深目高鼻,濃髯大耳,一手作平伸說法相,寧靜而和睦,又不失莊重慈祥之態。

趙孟頫書法題籤

僧人的紅墊、紅屐,皆刻畫得很工細,尤其是臉部,傅色細膩,落筆精巧,質感強烈,形象生動;紅衣則以意為之,著筆不多,而大略可觀。僧人身旁之岸石,染以綠色,更襯映出僧人紅衣域外客的特徵;其前牡丹香花開放,其後菩提大樹挺發,給全圖增添了佛家吉祥、莊重之情。

董其昌和陳繼儒書法題跋

趙孟頫自己說曾在大都見到過西域僧人,又見到過唐人閻立本所作吐蕃僧人像,因此該圖既有唐人古樸之態,又有元人現實之意,借古開今,形神相兼。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卷

仇英本《清明上河圖》雖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像與創作,再造了一個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動城市——蘇州:宋代夯土城牆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包磚城牆;畫面中心的城門,讓人聯想到蘇州城的閶門;深宅大院、高大城牆與鱗次櫛比的商鋪彰顯明代蘇州的繁華。

仇英本《清明上河圖》 局部

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宋 宋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卷(局部)

《草書千字文》是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作於是1112年(宣和壬寅年)。它是難得一見的徽宗草書長卷,以用筆、結體的熟稔精妙乃至書寫意境而論,與懷素相比,委實伯仲難分。

這卷筆翰飛舞的墨跡,書於全長三餘丈的整幅描金雲龍箋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圖案,是由宮中畫師就紙面一筆筆描繪而出,與徽宗的墨寶可謂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這篇空前絕後的曠世傑作!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

唐 張旭

草書古詩四帖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卷 唐(618-907年) 紙本 縱29.5、橫195.2厘米

張旭,生卒年不詳,約在唐玄宗朝開元、天寶(714-756)年間。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與盛唐之際的另一位草書大家懷素,並稱「顛張狂素」。《古詩四帖》為張旭傳世的狂草孤本,是今草向狂草演變的實物例證。

清 王鐸

臨唐太宗帖

王鐸臨唐太宗帖 軸 清(公元1644—1911年)綾本 行草書,縱252厘米橫50厘米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痴蓭等。孟津(今河南孟津縣)人。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授翰林編修。後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明亡降清,被授以禮部尚書之職。王鐸的書法和書論個性鮮明,頗具風骨。此軸名為臨書,點畫之間,不時參雜自家書法筆意,用筆細勁,行筆迅疾,連筆牽絲,一氣呵成,氣脈貫通。

清 劉墉

行書遠景樓記

劉墉行書遠景樓記 軸 清(公元1644—1911年),紙本 行書,縱165厘米 橫56.1厘米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書法魏晉,筆意古厚,初學趙孟頫,中年後自成一家,素有「濃墨宰相」之譽,為清代傑出的書法家。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並稱「清四家」。

遠景樓記系劉墉晚年所書,章法疏朗規整,用墨厚重,筆勢雄渾,筆畫粗細隨宜,已融諸家之長,獨具面目。

明 唐寅

行書吳門避暑詩

唐寅行書吳門避暑詩 軸 明(公元1368—1644年) 紙本 行書 縱138.2厘米橫31厘米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因受科場案牽連而被革黜,遂遣於藝文書畫。性任逸不羈,鐫其印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畫宗元四家,書學趙孟頫,自成一格,為「明四家」 之一。此軸書寫極為精緻,秀潤溫婉,流暢自如,給人以清新爽朗之感。

中國古代書畫超級大展

時間丨2018年8月14日-待定(周一閉館)

地址丨遼寧省博物館 三層

票價丨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

周一閉館(國家法定假日除外) 除夕閉館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7:00(16:00停止入場)

11月1日至3月31日 9:30—16:30(15:30停止入場)

文化中國書畫裝裱中心簡介:

文化中國書畫裝裱培訓中心根據十幾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快速實用的裝裱解決方案--手工機裱,使字畫裝裱變得是十分輕鬆簡單。既解決了傳統裝裱的速度慢問題,也解決了現代機裱的揭裱問題。新華網等上百家媒體對此新技術給予報道。(百度百科:「裝裱師」,「手工機裱」據可檢索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中國 的精彩文章:

大頭鬼是什麼鬼?看看這幅畫就知道了!
毛澤東的書法是如何練成的?

TAG:文化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