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錯殺一好官後,制定一影響深遠的制度,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

唐太宗錯殺一好官後,制定一影響深遠的制度,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當朝太子李建成,三日後,他被立為太子。後來,他又逼迫李淵禪位,並於同年八月登上皇位。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明君,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兢兢業業。他以寬和的法律代替隋朝的嚴刑峻法,實行仁政,贏得了後人一致稱讚。明太祖朱元璋稱讚他「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一年年底,李世民像往年一樣查看死刑犯人的名單。又到了一年的最後,辭舊迎新、家家團圓的時刻,死刑犯們卻要待在在牢獄裡,受盡相思之苦的折磨。

李世民突然覺得於心不忍,遂將290名犯人放回家過年,並與他們約定要按時回來受刑。令人驚訝的是,這290名死刑犯人全都按時回來了,沒有一個人趁機逃脫。李世民深受感動,於是將他們全部赦免。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君,英姿蓋世,但他也有犯錯的時候。貞觀五年,相州出現了一個名叫李好德的人,此人口出狂言,妖言惑眾,經常說一些荒唐失實,對皇上不敬的話。李世民聽聞此事後十分惱怒。就在此時,大理寺丞張蘊古向皇帝進言說:「好德癲病有徵,法不當作。」於是李世民放過了李好德,原來,唐朝的法律對精神病犯人較為寬容,即使他們犯下了滔天大罪,其家人也不會被株連。就連審問精神病犯人時,也不會採用嚴刑拷打的方式進行逼問。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張蘊古將此事告訴了李好德後,竟還與他一起下棋取樂。

後來,這件事被權萬紀發覺,以直言進諫聞名的權萬紀立即將此事稟報給了皇帝,說張蘊古欺君罔上。李世民當場震怒,下令將張蘊古斬首示眾。張蘊古死後不久,李世民十分後悔。他對房玄齡說,張蘊古作為臣子,經常為我分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罪不至死,而我一怒之下就將他處死,實在是不應該。況且自己在盛怒之下,難免會被情緒所左右,一眾朝臣竟無一人為他求情,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之後,李世民下令,「凡有死刑,雖令即決,皆須五覆奏。」死刑犯人被處死之前要進行多次審核,避免錯殺。唐太宗錯殺一好官張蘊古,制定一影響深遠的制度,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死刑複核制度,此後就一直流傳下來,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李世民在殺死張蘊古後,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他在盛怒之下做出的決定,的確是不合適的。他認為,如果當時有朝臣上書諫言,他下令斬殺張蘊古後,相關部門能夠進行核查,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幾千年後的今天,後人對李世民也有兩種非常極端的看法。一種認為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身負雄才大略,開創了貞觀之治,促進了唐朝的強盛與發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李世民此人陰險狠毒。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了自己的兩位兄弟,後來又逼迫自己的父親禪位,殺死侄兒,是不仁不孝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導致清朝滅亡的最大罪人,大力重用一貪官,制定一鼠目寸光的國策
崇禎帝臨死前,一名將坐擁80萬大軍卻不願勤王,後人都不責怪他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