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待劉強東的角度,暴露了你是個怎樣的人
關於劉強東事件,從警方發言人公布的事實和結果來看,警方目前還未掌握確鑿的證據對劉強東進行指控,因此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根據無罪推定原則,劉強東被優先推定為無罪。
可雖然警方尚未將劉強東定罪,在網路上,劉強東事件卻早已被廣大網友們定了性:
比如,劉強東性侵說明越是位高權重的男人,越覺得天下的女人都該臣服於他;
比如,劉強東肯定是被陷害了,這樣的女人一看就是賣的;
比如,劉強東的出生決定了他的格局,家有美妻不自知,只會對這樣的妖艷大胸女感興趣;
比如,劉強東性侵代表美國在用其國內法收拾中國企業家,給中國立規矩......
為什麼人們不想面對真相,連等待的時間都不願付出,心甘情願地活在自己的臆想中?
為什麼人們有時甚至還會刻意逃避真相,不斷說服自己停留在自己的假想里?
這種行為,心理學家麥基曾提出一個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根據萬事萬物的吸引力法則,當你想要事情是這樣的時候,你想了解的「真相」便會如你所預期。
這個說法讓電影鯊很容易聯想到了一部2014年,英法合拍的電影《新包法利夫人》。
《新包法利夫人》講述的就是一位退休的文學編輯,受困於法國鄉間的無聊日子,總妄圖從漂亮的女鄰居身上找尋情感八卦和艷遇故事,看似關心他人,實則在為自己尋找情感宣洩口的故事。
男主馬丁家對面的房子住進了新鄰居,來自英國的夫婦,從事藝術品修繕工作的查理和自由藝術家珍瑪。由於查理姓包法利,珍瑪被稱呼為包法利夫人,這樣一個偶然地相同稱謂,讓文學迷馬丁陷入到自己的一系列臆想中。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
《包法利夫人》原著中,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查理·包法利是個鄉村醫生。他天資不高,勤勉、老實,為人懦弱無能。在馬丁看來,書中的鄉村醫生查理·包法利像極了他的英國鄰居查理,倆人姓名一模一樣,又都是沉穩、老實,又無趣的老好人,看上去也都配不上浪漫多情的包法利夫人。
(而在現實世界裡,查理完全不是馬丁所想像的那樣木訥無趣,他是個成熟、有擔當、非常重情重義的英國紳士。)
包法利夫人的情人
《包法利夫人》原著中,和包法利夫人產生過情感糾纏的有請包法利夫人跳過一支舞,讓她不時懷念的子爵、鎮上給律師做練習生的金髮小夥子萊昂、稔熟風月場的調情高手羅多爾夫。於是,馬丁結合女主珍瑪也曾和當地青年海爾韋發展出一段婚外情的經歷,將子爵、萊昂這兩個書中角色的特徵都附加到海爾韋身上,將海爾韋臆想成一個住在古堡、出身貴族、正在為律師考試做準備的金髮青年形象。而將糾纏珍瑪的前男友帕特里克臆想成了書中的情場老手羅多爾夫。
(現實中的海爾韋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處處受到強勢母親的管控。而所謂的情場高手,前男友拍特里克也完全不像書里的羅多爾夫那般無情。)
包法利夫人的債務
《包法利夫人》原著中,包法利夫人因為背著丈夫與人偷情,向高利貸商人勒樂借錢,一天,她接到法院的一張傳票,法院限定包法利夫人在二十四小時內,把全部八千法郎的借款還清,否則以家產抵押。這個小說情節與影片女主珍瑪在和海爾韋偷情時,不小心砸壞海爾韋家的古董陶瓷,結果收到海爾韋母親的律師函,從而被丈夫查理髮現背著他偷情,從而東窗事發如出一轍。
(但這個導致書中的包法利夫人自殺身亡的原因,在電影女主珍瑪這裡,並不能構成太大的威脅,作為有能力自力更生的現代女性,珍瑪將修復好的古董雕像還給了海爾韋母親,並走出自己的情感謎局,看清了事實,計劃與丈夫查理重歸於好。)
包法利夫人的命運
《包法利夫人》原著中,包法利夫人因不能償還債務服毒自殺。所以,在電影《新包法利夫人》里,男主馬丁會一直極力勸阻女主買毒鼠藥,也是因為他自己一直相信鄰居珍瑪,終會因服毒而死的原因。
(但在《新包法利夫人》里,女主珍瑪卻並不是服毒身亡的,她是在吃男主馬丁送來的麵包時,被食物噎住,窒息死亡的。)
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時,心裡就會帶上這種偏好暗示。喜歡某個人或事時,我們就會在現實中不斷搜尋印證,然後再用這些似是而非的印證,來佐證自己的心理預期,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的心理定勢。
這就是《新包法利夫人》這部影片傳遞出的思想——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選擇看到的樣子。
你相信潛規則,相信性侵,就會看到無數潛規則和性侵;
你相信不公平,就會發現無數不公平現象;
你相信努力,就會看到努力真的有回報;
你相信美好,那麼,世上處處皆有美好。
在劉強東事件里,你看到了什麼呢?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請關注頭條號「電影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