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木不成林 石多散碎——元代以前樹石類繪畫的發端

木不成林 石多散碎——元代以前樹石類繪畫的發端

在中國畫史中,樹石類繪畫頗具意味。顧名思義,它以樹與石為描繪內容,其特點在於木不成林、石多散碎,一樹一石即能構成完整的畫面。樹石類繪畫形制獨特,隨著畫者的運籌經營及發揮,往往兼具不同筆法,因此很難從『山水畫』或『花鳥畫』這樣繪畫門類的角度對樹石類繪畫作出一個明晰的界定,它擷取了山水、花鳥畫的不同的特點,融而貫之。樹石類繪畫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五代時期,然而從元代開始,諸多文人墨客的筆下頻頻出現樹石類繪畫,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固然受到了來自時代背景的影響,卻也折射出中國畫發展的必然規律。

唐 孫位 高逸圖 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畫從漢末魏晉開始逐步形成體系,畫者對於如何將眼前紛雜的物象呈現在畫面上就已有了主觀的取捨與經營。傳為唐末畫家孫位所繪的《高逸圖》,描繪了竹林七賢相攜,縱情暢飲於竹林的場景,對於作為背景的園林畫者並未贅述,而是疏疏朗朗地布置了幾組草木與奇石的組合,每組由不同的種類,如柏、芭蕉等植物組成,不但昭示出『園林』的地域特徵,同時對『園林』中植物品類的繁盛也有所表現,而這種單組樹石的組合表現也為樹石類繪畫樹立了一個可行的樣本。

五代 徐熙 雪竹圖軸 絹本墨筆 151.1x99.2cm

上海博物館藏

而自魏晉以降,山水、花鳥畫的發展中亦不難看到樹石形態的樣貌,如傳為五代南唐畫家徐熙所作的《雪竹圖》,畫中描繪出數桿高低不等的竹子,搭以枯木秀石,簡潔明了地呈現出竹石覆雪的景象,從中已可探尋出一絲樹石類繪畫的端倪;在黃居宷的《竹石錦雞圖》中,畫者主要描繪一隅,並無縱深的景緻,古樹、怪石以及幾叢篁竹構成了畫面的主景,棲息嬉戲的禽鳥為畫面帶來靈動的生氣。與此相仿的畫作還有宋徽宗趙佶所作的《梅竹聚禽圖》等。

宋 趙佶 梅竹聚禽圖

不僅於此,在一些山水畫中也能夠尋覓到一些類似的意味,如北宋畫家郭熙的《窠石平遠圖》就著力刻畫了近景中的一組亂石以及亂石周邊生長的幾株老樹,在營造中刻意疏遠了遠景;南宋夏圭的《山水圖》《坐看雲起》等也有類似的格局。

郭熙《窠石平遠圖》

宋 夏圭《坐看雲起》

如果說上述諸畫例中可覓見與樹石類繪畫相似的畫面元素,故從某一方面說可算是樹石類繪畫之濫觴,那麼北宋時期蘇軾的畫作與畫論則為樹石類繪畫在元代的興盛樹立了典範,同時也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在這幅名為《枯木竹石圖》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左下角一方盤踞的怪石,其右側一株枝幹扭曲的古樹構成了畫面的主體。石頭外形方中帶圓,其皴法盤旋如渦,古樹枝幹的扭曲也極富誇張。看似有失法度的表現,卻道出了其畫論的主旨。降低對繪畫法度的要求,卻承載了更多主觀的人文因素,正如米芾、黃庭堅等所評『如其胸中盤郁也』『醉時吐出胸中墨』。蘇軾對繪畫的觀念也代表了當時方興未艾的文人畫理念,而文人畫理念在元代得到了更多的普及與響應,也為元代樹石類繪畫的興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北宋 蘇軾《枯木竹石圖》

原文作者:劉宬一(作者供職於福建省藝術研究院)

文章來源:《榮寶齋》2018年7月刊《古雅野逸 簡淡蕭疏——淺議元代樹石類繪畫》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 end ?

文藏

關注我們,精選好物《紫禁城》電子雜誌免費贈送給您!還是一整年的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北齊皇帝高洋:我發酒瘋老媽都不認,何況丈母娘
班婕妤為何鬥不過趙飛燕?只因這個男人太可怕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