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江東豪族從五胡手中保住了華夏文明

文史宴:江東豪族從五胡手中保住了華夏文明

文/桓大司馬

江東豪族實力強大,在面對五胡南侵時,與豪族羸弱的蜀地不堪一擊的情況截然相反,成功的保衛了東晉政權,保住了華夏文明的火種。本文是《宿命三國》展示給文史宴讀者的最後一個章節,到此為止文史宴展示了本書一半的篇幅、五個人物的內容,喜歡的讀者歡迎支持。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東吳政治淪為宮斗

1

清洗江東本地人之後,東吳的軍政大權落入孫家遠支宗室孫峻、孫綝等人的手裡,東吳政治淪為宮斗,再也難以振作。

江東士族其實依然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實際上依然是東吳政權的基本盤,只是被剝奪了在政權中的決策權。但決策權既然落入未經歷練的孫氏宗族之手,江東士族即使再出現陸遜這樣的文武全才,也難以統率吳軍再現往日的輝煌。

後來吳郡朱氏的朱異也是文武全才,東興之戰中曾經大破魏軍,卻在援救淮南之戰中被孫綝無故殺害。

孫皓時代,陸遜之子陸抗雖然在西陵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晉軍(其前身是魏軍),但那是因為孫皓前期跟江東士族的短暫合作,等到孫皓與江東士族關係破裂,吳國軍事就再無起色,西陵之戰也不過是吳國滅亡之前的迴光返照罷了。

將門有將

後三國第一名將陸抗

到晉軍大舉伐吳時,江東士族集體將倒行逆施的暴君孫皓拋棄,東吳的長江防線遂一潰千里,無法收拾,東吳也在短短几個月內就亡了國。

其實,孫氏皇族與江東大族的矛盾並不是特例,割據君主與本地人尤其是本地豪族的矛盾是三國時代的突出現象。當相對封閉的各郡縣因為亂世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後,對當地社會帶來的震蕩是難以想像的,漢末群雄解決與當地人衝突的辦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曹操入主兗州後,因為當地士族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完全服從管束,曾經殺死兗州士人領袖邊讓立威,結果導致兗州士族領袖張邈、陳宮群起叛變,引呂布奪了兗州,讓曹操差點沒了老巢。

之後曹操知道了士族的威力,就開始對士族妥協,除了殺害阻止他篡漢的荀彧、崔琰外,很大程度上承認了士族對本鄉本土的控制權,到曹丕時代,為了稱帝,更加通過九品中正制,向士族出讓了政治權力的很大一部分。

蜀漢則情況頗有不同。東漢末年劉焉入蜀時,曾經依靠南陽、關中一帶的流民(即所謂「東州集團」),對益州本地士人進行了一波清洗,到劉備入蜀時,又進行了第二輪清洗。江東士族只被孫家洗了一次,益州士族卻被劉焉、劉備洗了兩次,所以實力弱小,完全被蜀漢政權壓制,在政治上難以產生重大影響。

東吳封建領主的強大力量

2

等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士族在皇權失范導致的八王之亂中,經過司馬氏宗室諸王一輪又一輪的殘殺,以及匈奴人、羯人的蓄意屠殺,大面積凋零。

雖然有大批士族或者往東北方向投奔遼東慕容氏,或者往西北方向投奔前涼張氏,或者往長江以南避難,但除去留居本土效力匈奴人和羯人(如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的那部分之外,這些流寓士族都失去了土地和財產,雖然攜帶著先進文化和貴族傳統,但到了新的地區還是要從頭做起。

蜀地豪族則因為被蜀漢政權壓制過度,力量一直較弱,蜀漢的統治階層荊州集團、東州集團雖然發展為勢力較強的大族,但在蜀漢滅亡後多被西晉政府遷回原籍,於是益州豪族一直不強。

所以當巴氐李特率六郡流民南下時,益州豪族不敵巴氐和本土道宗范長生的道教聯軍,巴氐李氏攻陷整個巴蜀,建立成漢政權。

唯有江東大族,因為在東吳時代茁壯成長,實力非凡,西晉能夠輕鬆消滅東吳,卻不敢輕易去動這些實力強大的大族,於是他們大部分保存了東吳時代的強大實力。

等到中原、蜀地相繼被五胡攻陷後,吳姓大族依然憑藉強大的實力保江東一方安寧。

周處的家族是東晉初年的守護神

當荊州的廩君蠻張昌造反,很快席捲荊、江、徐、揚、豫五州,幾乎全據江淮流域時,是吳地大族義興周氏的周玘(除三害的周處之子,賺曹休的周魴之孫)率家兵與政府軍合力,大破張昌的大將石冰,開啟了張昌的敗亡之路;

廣陵相陳敏在平定張昌的戰鬥中神勇無敵,見天下大亂,有意仿效孫策割據江東,又被周玘聯絡吳地士族顧榮、甘卓等予以剿滅;

吳興錢氏的錢璯圖謀作亂,奇襲都城建康,又是周玘率家兵剿滅。

這就是所謂的「三定江南」,在兩晉之交的亂世中,吳姓大族成了華夏族碩果僅存的實力派,成了華夏復興的希望,這其中不能不說沒有陸遜發動山越戰爭的遺澤在內。

吳姓士族的黯淡結局

3

晉朝司馬氏皇室絕大部分被羯人石勒屠滅,逃到江東的只有琅琊王司馬睿等碩果僅存的五人,史稱「五馬渡江」,他們也很想借吳姓士族的力量復興。

但是,東吳政權借外地人欺壓本地人的記憶仍在,吳姓大族在西晉的出仕經歷也因為中原人的排擠而不算愉快,他們對外地人完全不感冒,對司馬睿一行完全置之不理。

最終,是偉大的政治家琅琊王氏的王導出面,用個人魅力和中原先進的學問折服了吳姓士族的領袖顧榮和紀瞻,讓他們同意與北方流寓士人一起擁立司馬睿為帝,建立東晉。

東晉名相王導

吳姓士族的保護者和壓制者

南北士族的共和締造了東晉,而東晉初期建立秩序,主要也是藉助的南方士族的力量。

吳地士族的首領顧榮(吳郡顧氏)、紀瞻(丹陽紀氏)、陸曄(吳郡陸氏)等人與主政的王導合作,幫東晉在江東立國。

吳地豪族義興周玘、廬江周訪(汝南安城周氏的分支)、丹陽甘卓(巴郡臨江人甘寧之孫,落籍江東)以及出身蠻族的陶侃,則成為主軍的王敦(王導從兄)的左膀右臂,幫東晉王朝消滅不服司馬睿的江州刺史華軼,以及荊州的杜曾、杜弢等叛軍。

但是東晉政權一旦穩定,王導、王敦就使用手段,抬高中原流寓士族(又稱僑姓士族)的地位,將軍權收歸僑姓士族手中。

僑姓士族壟斷了朝廷高官,吳姓士族只能出任地方官,但經濟產權得到尊重,因此吳姓士族雖然不滿,卻沒有反叛,他們對東晉政權興緻缺缺,一般不參與東晉朝廷的各種內鬥,只在本鄉本土做安靜的美男子。

但他們的不滿有時候還是會表現出來,尤其是在一些武力豪族身上。

義興周氏的周玘曾經三定江南,對東晉政權的建立居功至偉,但被僑姓士人排擠,鬱鬱而終,臨死時吩咐其子周勰造反,盡殺北人,周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反叛,只是功虧一簣,東晉王朝也沒敢過於追究,周勰依舊當他的二千石高官(臨淮太守)。吳興沈氏的沈充則加入王敦造反的大軍,以殺僑姓士族為樂。

東晉中後期,五斗米道教主孫恩造反,又有大量信奉五斗米道的吳姓士族加入,使得叛軍一下子發展到十分壯大,東晉朝廷費盡心機,才把五斗米道起義鎮壓下去。

直到南朝,吳興丘氏的丘靈鞠還對當年顧榮被王導忽悠,引狼入室,造成北方人(傖父)欺壓本地人的情況耿耿於懷,聲稱要挖了顧榮的祖墳泄憤。

直到隋朝消滅陳朝,統一南北後,江南士族、豪族還因為隋文帝的收權措施而群起反叛,隋將楊素率領大軍來到,才將江南大起義撲滅,此後以大一統帝國的威勢,在江南施政還要向貴族制度稍作妥協。到唐朝中後期,江東乃至南方地區反對唐朝朝廷搜刮財富,還經常有本地豪族帶頭起事造反。

直到宋朝以後,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加強,地方權力大部分被剝奪,獨立性進一步削弱,本地人的抱團再也無法影響中央施政,地方獨立的時代才一去不復返。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古人說話都是說文言文嗎?不是的話他們怎麼說話
雅利安人為何沒能征服上古中國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