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早產兒公益項目進展彙報

早產兒公益項目進展彙報

1

5月11日,我向大家發出了一份史上求職要求最模糊的招聘貼(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後寫的《有潛力的職場媽媽什麼樣?看完這1000多份簡歷後的答案》)。

儘管對於崗位要求是模糊的,但我心裡對於未來和我一起工作的夥伴的形象是很清晰的,「心裡有一團火,願意相信自己的一點點努力,可以留下一點什麼,可以改變一點什麼」。

這其中一件事,就是我想做一個公益項目。很開心我找到了這樣一位朋友,用她原話是,「我應聘你的時候壓根沒想過你會要做公益的,這真的太讓我喜出望外了,我加入!」

於是7月30日,我們啟動了《早產兒公益項目問卷調查》。說實話,當時內心是忐忑的,畢竟隨著小D的長大,「大J小D」這個公號已經從當初的幼兒護理慢慢轉向早教和性格培養。

我不知道這個問卷調查會收到多少回應,也不知道最終能有多少有效問卷。我想或許只有一兩百甚至幾十份,我當時說過,「試試吧,不行我們花錢找調研機構做。我們必須先了解早產父母的現狀和需求,我們才能真正設計一個做實事,解決實際問題的早產兒公益項目」。

2

但,幸福來得猝不及防,問卷調查發布後,我們收到無數留言鼓勵支持,還有想加入我一起的,和給我建議的。

最終這次公益項目意向調查收回問卷2674份,其中有效問卷2509份!我們的受訪者來自全國34個省份、地區和直轄市,當然也有不少來自海外的朋友。

參與問卷調查的97.21%為母親,2.79%為父親。

在這裡,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大力支持。

謝謝,謝謝你們!

3

這次調查,有些數據符合早產兒大數據的正常規律,比如61.98%的孩子出生在32周以後,59.9%的孩子不需要進行康復治療,和早產兒的發生概率比較一致。

這次調查就是想從大面上了解第一手的早產兒父母狀況,所以這樣的數據也說明了我這次收集的問卷有效性高,數據偏差小(我又想謝謝大家了,怎麼辦)。

你的孩子是否在康復?

而有些數據,則驗證了自己當初的狀況,比如從醫院到出院回家前三個月,尤其出院回家的前三個月,是最艱難的時刻。

她不會再有呼吸暫停了吧?她為什麼哭?她怎麼喝奶這麼慢?她為什麼吃這麼少?她為什麼睡不好?她為什麼幾天沒有大便?她的大便為什麼是這樣?她的體重為什麼沒增長?她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她這麼小,我這樣照顧對不對?會不會讓她受傷?會不會讓她生病?會不會耽誤她生長?會不會……會不會……會不會……

許多如今看來可以置之不理的事,在當時卻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和壓力,讓我們手足無措。如何自信照顧這軟軟的小人兒,是我們曾經面臨的障礙,我想也會是很多早產兒新手爸媽的挑戰。

哪段時間是最難熬的?

這次調查數據也證實了我的猜測,近一半早產兒家庭在孩子出生後,和伴侶及長輩的矛盾增加。

你遇到哪些人際變化挑戰?

現在回想,當時很多和隊友的摩擦,其實都是我們雙方自身情緒不穩定導致的。而這次在調查中,我也看到了這樣的結果,早產寶寶出生的第一年,我們一直處於愧疚、焦慮、壓抑、低落等負面情緒,久久出不來。

4

記得當時小D住院期間,每晚我都會哭醒,然後就睡不著了,發瘋似的上網,在搜索欄里打下小D的各種情況的醫學名詞。然後每次看完那些網上資料,我就會不斷地去回想小D早產的前幾天,我整個孕期,一遍一遍地回憶,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去搜,小D的各種情況的我是緊急剖腹產。

44.96%的受訪者一直覺得自己是造成孩子早產的原因,25.39%受訪者經常覺得因為自己,孩子才早產。

這樣的自責不僅來自母親,同樣也來自父親。70位參與本次調研的父親,有12位(17.14%)一直覺得孩子早產是自己的問題,20位(28.57%)經常覺得自己應該對孩子早產負責。

是否把孩子早產歸咎於自己的原因

記得很早以前我就和大家分享過,我覺得我有「創傷後遺症」的,曾經小D的第一年我選擇了切斷一切和國內朋友同事聯繫的方式。

我不想去看別人家的孩子,我也不想和其他人聊天。太多多經歷每回憶一次都會痛,太多關心都在提醒我有問題我的女兒有問題。

這次在看大家的問卷調查,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數字,更是當年我們所經歷的很多很多熟悉的畫面,像蒙太奇般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我看到的很多很多早產兒父母們的愧疚感、心情低落、焦慮和缺乏個人空間。那個「你們」裡面,也有曾經的我。

這份感受太深刻並且強烈了,直到第三年時,我才在公號里寫下了那句話,「每一次當醫生來和我們談孩子的情況時,請不要在耳邊響起絕望的哀樂,相反請吹起衝鋒的號角」。

但我知道,這句話要真正做到談何容易,「我們需要流過多少淚,才能真正淡定地兵來將擋」。

5

我想當時,我們至少是幸運的,紐約這裡隨時提供心理諮詢師和社工給我們做心理疏導,然而這一點在國內是及其匱乏的。因此,結合這次調查結果,我也確定了自己的公益項目方向-為早產兒父母提供心理支持。

我們想通過已經長大的早產兒的故事,提供新手早產兒父母們黑暗行走里的燈塔,告訴他們「看似漫漫前路,我們已經走出來了」,給予他們堅持下去的勇氣。

我們想讓養育過早產兒的父母們,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陪伴新手早產兒父母們走過最難熬的階段。是的,我們有醫生,但是再好的專業知識也抵不住那一句,「我曾經也這樣」;

我們想通過專業的心理學老師的指導,引領新手早產兒父母們更加積極陽光的面對生活種種。因為我真的知道「這條路很長」,父母是愛的容器,我們必須先把自己充盈,才能用愛帶著我們的孩子前進。

所以,我再一次向你們尋求幫助。

我們需要心理學專業背景的機構和人士,和我們共同開發早產兒父母心理支持方案和課程。我們期待我們的合作夥伴:

心理學專業背景

5年以上相關行業經驗

具備課程開發和項目管理經驗

擁有個體諮詢、工作坊類課程或情緒類主題實踐經驗尤佳

有朋輩諮詢或內部輔導員類課程經驗優先

本次調查,有近1900位受訪人願意分享自己餵養早產兒的經驗和心路歷程(我又要說謝謝了)。我們需要編輯、採訪專業背景人士的志願者協助收集整理其他家長故事。我們期待你:

認同我們的公益理念

3-5年編輯、採訪或者訪談相關工作經驗

每周能貢獻3-5小時

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我們還需要志願者協助管理社群,我們期望我們的社群管理員:

個性隨和、熱情、有同理心

較強溝通協調能力

時間靈活,網路聯繫通暢

有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撫育經驗尤佳

不是婦幼產品商家、康復師等利益相關方

當然,我們還需要大家的建議,開闊我們的思路,讓我們的這個項目更加踏實有效。

郵件標題格式:【領域】+姓名或機構名,如【心理支持】+ABC機構,【訪談】+張三,【社群管理】+李四。

截止日期:2018年9月14日

謝謝!

大J叨叨叨

推送完這篇文章,我就要打包準備回國了,非常非常期待可以見到北京、長沙和濟南的朋友們。我也好希望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見到更多的你們,可惜一周的行程太短了。讓我們留有一點點期待,希望不久我可以來到你們的城市。

我的另外一個號發起了一個徵集活動,戳->有獎徵集|你是如何用大J電台進行英語啟蒙的?下面這些都是我馬上要人肉快遞迴國送給大家的,期待你們的參與哦~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歷史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當媽後,你有沒有勇氣把「生活的苟且」照樣過成詩?
講座整理|從滴管打到愛喝奶,家有「厭奶」寶寶怎麼辦?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