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規模最大的海戰,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由此形成

明朝規模最大的海戰,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由此形成

露梁海戰作為一場明朝水師抗日援朝的海外戰爭,其背景還得從發動戰爭的日本侵略者說起。

萬曆十年(日本天正十年,1582年),日本發生「本能寺之變」,不久之後,豐臣秀吉接替織田信長,成為織田氏實際上的掌權者。萬曆十五年(天正十五年,1587年),豐臣秀吉征服日本九州,統一日本。他企圖以九州為基地,首先征服朝鮮,進而征服中國。為此,豐臣秀吉還特地向海盜汪直的遺黨詢問當時中國的情況。據朝鮮《宣祖修正實錄》記載:「琉球國遣僧入貢,關白(豐臣秀吉)賜金百兩,囑之曰:『吾欲遠征大唐,當以汝琉球國為引導。』既而召曩時汪五峰(汪直)之黨問之,汪五峰者,以中原人嘗導犯江浙者也。對曰:『吾等曾以五百餘人自南京劫掠橫行,下福建,過一年,全甲而還,唐畏日本如虎,滅大唐如反掌也。』關白日:『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國不亡,吾帝大唐矣。』」

聽了汪直遺黨的回答後,豐臣秀吉信心大增,積極備戰,並頒布船舶徵發令,在日本各地徵召船隻和士兵,並聯合在日本的基督教勢力,以允許傳教士到朝鮮、中國傳教為條件,換取西洋人的火繩槍、火藥等軍事物資。此外,在日本從事奴隸貿易的葡萄牙商人也十分支持豐臣秀吉的戰爭行為,因為隨著戰國亂世的終結,葡萄牙商人捕獲日本奴隸越來越難,他們迫切地希望將朝鮮變為新的奴隸來源地。這些商人向日本人許諾,他們可以用朝鮮戰俘來交換硝石、火藥等物資。

豐臣秀吉之所以發動侵朝戰爭,不僅是為了借道朝鮮入侵中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借戰爭之機,將日本國內的基督教大名派往戰場,通過戰爭削弱基督教大名的實力。16世紀末,耶穌會的勢力在日本異常龐大,九州的大友宗麟、有馬晴信,甚至豐臣秀吉的家臣小西行長、高山右近等都是基督徒。至萬曆二十年(1592年)朝鮮戰爭爆發前夜,在日本的基督徒數量已經達到20餘萬人。基督教所宣揚的教義與豐臣秀吉所宣稱的日本為「神國」,推崇「個人神化」格格不入,因此成為豐臣秀吉的心腹大患。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三月,豐臣秀吉派十餘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之役正式爆發。豐臣秀吉很快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危在旦夕。於是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明朝求援。明朝政府早已看透日本的意圖,為禦敵于海外,同時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中的藩屬國,明廷決定發兵援救朝鮮。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如松率領明軍入朝參戰。

早在戰爭爆發前夜,有關日本的情報就已經傳入明朝,明政府便著手在海防方面大規模修整戰備,以防禦日本人的大舉進犯。萬曆二十年(1592年)正月,明政府調陳璘為神機七營參將,次年,又充任「統領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副總兵」,負責薊鎮、遼東、保定、山東四個地區的海防。

日本水師

起初陳璘雖然任防海御倭副總兵,但他主要負責防禦遼東、山東沿海地區,並無赴援朝鮮的打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明軍在朝鮮與日軍陷入膠著狀態。次年,陳璘被任命為「御倭總兵官」,奉命自廣東招募水兵5000人,乘沙船、蒼船前往朝鮮戰場。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陳璘抵達朝鮮水師名將李舜臣據守的古今島,成功與李舜臣會師。明軍水師的到來極大地增強了中朝聯軍在海上的軍事力量。七月,中朝聯軍便攻下折爾島,成功將日軍圍困在蔚山、順天、泗川等地。八月,豐臣秀吉病死。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秘不發喪,於十月下達撤軍命令,在朝鮮各地的日軍開始準備由海路撤回日本。

露梁海戰總指揮陳璘

陳璘在得知日軍要撤退的消息後,將聯軍的營地從古今島移至左水營,佔領貓島,封鎖光陽灣,並派遣水師在露梁津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基本控制了朝鮮西南部海域。九月,陳璘與副總兵劉綎商議水陸並進,夾攻曳橋倭城。二十一日,陳璘令全軍進攻倭城下的水柵,但劉綎並未出兵。二十二日,陳璘繼續進攻,斬獲頗多。但這時劉綎剛剛開始製造攻城器械,要等到攻城器械造好之後,才能發動進攻,為此,陳璘等待了數日。十月一日,陳璘終於坐不住了,與劉綎約見,劉綎託詞說其雲梯、衝車並未造完,且援軍未到,要等到萬事俱備時再發起進攻。陳璘對此十分氣憤,認為大軍已經暴露,不如速戰,便與劉綎約定十月三日發兵,水陸俱進,水師趁漲潮發起進攻。

十月二日,陳璘便已經開始向日軍進攻。三日,陳璘與李舜臣的水師趁漲潮,向日軍發起總攻,但劉綎並未如約進攻,只是讓軍士敲鑼打鼓,陳璘在聽到鼓雜訊後,以為陸軍已經開始攻城,進攻更加英勇。此時,李舜臣提醒陳璘潮水將落,但陳璘此時戰意正酣,欲殺盡倭寇。不久,潮水退落,明軍的沙船、蒼船等23艘船均在淺灘擱淺,日軍因船隻噸位小,所以依然可以在淺灘航行,遂將陳璘率領的明軍船隊重重包圍。此時明軍用刀槍下戳,戳死大量的日軍。明軍同樣也損失慘重。直到朝鮮軍隊在「暗中」用片箭(箭桿比一般的箭短,要用輔助工具發射)射擊日軍,明軍才趁此脫離險境。

因劉綎不出兵而導致軍隊損失慘重,還險些釀成大禍,陳璘十分惱怒,他衝進劉綎營中,撕毀了劉綎的帥旗,罵劉綎「心腸不美」,認為如果劉綎及時出兵,則倭城可以攻下,水軍也不至於損失慘重。此後陳璘便放棄攻城,繼續圍困日軍。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西路日軍集結松島,準備逃脫,但被在貓島的聯軍所阻擋。小西行長便在日軍中挑選精兵,組成衝鋒隊,企圖強行突圍,但均被中朝聯軍擊退。見突圍不成,小西行長便向陳璘乞和,被陳璘、李舜臣拒絕。無奈之下,小西行長向島津義弘求援。島津義弘率戰船500餘艘、士兵1萬餘人,約同附近的日軍水師,於十八日夜分頭赴援。

中朝聯軍在偵察到日軍的援軍後,陳璘決定改變原來的計劃,不再圍困日軍,轉而優先進攻援軍,派副將鄧子龍率兵1000人,乘巨艦3艘,協同李舜臣為前鋒,進攻日軍。

二十四日,日軍艦隊在觀音浦停泊。陳璘率船隊衝進日軍戰隊,與日軍進行白刃戰。戰鬥中,日軍戰船鱗集,包圍了李舜臣的座艦。陳璘見李舜臣被圍,便換乘朝鮮船,沖入日軍的包圍圈,奮力救援李舜臣,但日軍勢眾,不久又將陳璘的戰船包圍。這時,兩名日軍跳上船頭,被明軍用鏜鈀刺中胸膛,跌落水中。陳璘令明軍發射火炮,射擊船舷兩旁的敵艦。日軍見此仰放鳥銃,企圖攻擊船上的明軍。陳璘又令明軍將身體躲在挨牌之後,等到日軍靠近,便起身用長槍俯刺,刺死日軍千餘人。戰鬥中陳璘突然鳴金收兵,日軍不解,稍稍退後。陳璘命人在船隻高處放噴筒點燃日軍船隻,由於此時正值大風,火勢異常猛烈,周圍的敵船皆被點燃,大量日軍被燒死,海水盡赤。此時,李舜臣成功突圍,前來與陳璘會和,在途中射死一名金甲倭賊,日軍稍退。明軍老將鄧子龍率壯士200人,登上朝鮮船,奮勇殺敵,其船不幸被其他船所放的火器點燃,日本人趁機登船,鄧子龍力戰而死。陳璘與李舜臣會和後,令中朝聯軍發射大炮,轟擊倭艦。被炮火覆蓋的日軍艦隊多艘船隻沉入海底,日軍逐漸失去戰鬥意志,開始向南方潰逃。李舜臣趁勢追擊,但被日本人的火繩槍射中胸口,不幸陣亡。臨終前李舜臣命令麾下將士秘不發喪,繼續追擊日軍,燒毀倭船200餘艘。島津義弘率領殘餘倭船百餘艘遁入外海,經過中朝聯軍一天的追擊,只剩下50餘艘船狼狽逃走,其餘倭船均被聯軍燒毀,萬餘日軍盡數沉入海底。小西行長趁海戰之際,率軍成功逃脫。至此,露梁海戰結束,中朝聯軍獲得大勝。

李舜臣之死

露梁海戰後,陳璘繼續追擊殘存的日軍,日軍撤退到錦山,堅守不出。不久,日軍又渡海躲藏到乙山,乙山懸崖深邃,道路艱險,明朝陸軍不敢前進。於是陳璘率部在晚上悄悄潛入,包圍了岩洞。等到天亮,火炮齊發,日軍驚慌之下逃往後山,陳璘軍惡戰日軍,日軍敗退,陳璘奮勇追殲,將敵人一網打盡,共斬獲1100顆首級。

露梁海戰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海戰,中朝聯軍成功截擊了從朝鮮返回日本的日軍,重創了日本的海上力量,為此後的東北亞局勢奠定了基礎。此戰,中朝聯軍內部雖有矛盾,但不至於不可化解,也沒有影響戰爭最後的勝利。

對海外作戰的明軍水師而言,露梁海戰的勝利得之不易,他們不僅要面對有備而來的強大敵人,還要在異國陌生的土地上作戰,這充分顯示了明軍水師的實力,同時也壯大了明朝水師的聲威。

本文摘自《大明水師三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巔峰時代的草原重騎兵
臂上風景,第三帝國的戰役盾章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