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他將收入的三分之一捐給慈善機構,卻從不多看乞丐一眼……

他將收入的三分之一捐給慈善機構,卻從不多看乞丐一眼……

殺害一頭健康的牛和傷害一個有嚴重殘疾的嬰兒哪種更能被接受?

如果你將這個問題拋給一個普通人,得到的答案多半會是前者。

但在著名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看來,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後者,它不僅涉及動物福祉,還關乎一種重要的哲學主張。

《紐約客》:「在世哲學家中最有爭議的一位」

要回答開篇那個問題,就要先理解辛格對「人」這個詞的定義,在他看來,「人」指一切擁有自我意識的生物,動物當然也在這個範疇內。

他在1975年出版的《動物解放》(AnimalLiberation)一書中談到:即便是像雞、老鼠這些相對麻木的動物,也擁有充分感知痛苦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一頭健康的牛可能比一個殘疾的嬰兒更有可能感受到痛苦。

只要動物能夠體驗到痛苦,人類就沒有權利因為醫學研究或養殖其作為食物而傷害它們。

「當美國國防部發現使用獵兔犬檢測毒氣引發了抗議後,曾提出以老鼠來替代,但我並未因此得到撫慰。」辛格在書中寫道。

有意思的是,作為動物保護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他卻直言自己並不是一個「動物愛好者」,他對那些觸手可及的貓貓狗狗並無「興趣」,比起被都市人奉為「情感寄託」的寵物們,他更關心那些被忽視的農場動物們。

在哲學上,他主張一種「有效的利他主義」,並提出著名的「池塘論證」

「如果我們從池塘邊走過,遇到一個溺水的孩童,只要付出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救他,那救他就是我們的道德義務。同理,如果世界上遙遠的地方有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孩子,我們只要降低一點點消費就足以將他們從飢餓和苦難中拯救,那這也應該是一種道德義務。」

在辛格看來:任何人,只要他所擁有的財富多於所需要的財富,就應該將多餘的部分拿出來,去幫助那些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他鼓勵富人賺更多錢的同時也要捐出更多的錢。

他和妻子從1971年開始就將收入的10%捐贈出去,這一比例慢慢增加,現在,他們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會捐贈給慈善組織,當然,他們一直有去跟蹤善款的流向,甚至還建立了一個叫做thelifeyoucansave.org 的平台。

但如果是走在大街上碰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乞丐,他不僅不會伸出援手,甚至都不會多看他們一眼。

他的不少言行看似充滿了「矛盾感」,倘若仔細琢磨,又能發現許多內在的「邏輯性」。

《紐約客》雜誌就曾談到:「彼得·辛格是在世哲學家中最有爭議的一位。」

LensxPeter Singer

半個月前,辛格先生應邀來中國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世界哲學大會,接受了 Lens 的專訪,針對動物保護、素食和「利他主義」等進行了一些回應。

「都市生活很難給予『伴侶動物』舒適的生活環境」

Q:最近,中國的網路上掀起關於「投毒殺狗」的爭論,一些養狗人士遛狗不牽繩,引起了另一些人的反感,後者故意在公共區域投放含有異煙肼的食物,將狗毒死,用以懲罰那些無良狗主人,對此,養狗人士非常憤怒,認為這是虐殺動物的惡性行為,您如何看待這種爭議?

A:我認為遛狗不牽繩的狗主人的確應該承擔起責任,但那些故意「投毒」的行為也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即使是那些被拴著的狗也有可能誤食。

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還是需要官方的介入,可以對不拴繩遛狗的人進行罰款,如果罰款金額夠高的話,應該能引起他們的重視。

當然,也可以劃定一些專門的區域,周邊設置圍欄,養狗人士可以讓狗在其中自由奔跑,非養狗人士可以自覺地遠離。

Q:很多養了貓貓狗狗的人都會在適當的時候帶寵物去做絕育手術,在您的觀念里這是否是對動物權益的一種干涉?

A:我認為絕育不僅僅關乎被絕育的動物本身,還關乎它們的後代:生下來的小貓小狗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看護。我不認為動物有生育的權利,這取決於它們的後代能否擁有一個好的生活。

Q:為什麼動物本身沒有生育的權利?

A:首先,我本人關於道德的觀點不是基於權利的,而是基於福祉的,我更關心如何去避免痛苦以及如何促進更好、更快樂的生活。

第二,我認為需要去考慮生殖帶來的後果,對於被絕育的動物來說,它如果不做絕育,會被殺掉或被拋棄掉,即會有一個比較悲慘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我看不到不這樣做對動物來說有什麼好處。

Q:一些人見到無家可歸的貓貓狗狗會好心把它們送去動物收容所,但很多收容所規定:送來的動物如果一周之內無人領養,會實施安樂死,收容所這樣的做法您認為是否合理?

A:如果收容所對動物救助的時長能夠超過一周就更好了,因為一周時間對動物來說不算很長。

但這是一個關於有限資源的問題,如果延長了時間之後仍然無人收養,那在安樂死之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Q:很多都市人都對所養的寵物很有感情,有的甚至將其當成了自己的精神寄託,您如何看待現代人和寵物之間的這種關係?

A:我認為在都市生活中,人們很難給予「伴侶動物」一個非常舒適快樂的生活環境。對於動物來說,它們可能更希望在郊外到處跑,或者更貼近自然一些。

所以如果在城市中選擇養寵物的話,你真的需要將伴侶動物當成自己家庭的一員,保證它們沒有被「忽視」,保證它們的權益都有被考慮到,確保你真的是為它們著想的,要像對待家庭成員一樣對待它們。

「我不是一個動物愛好者」

Q:您是何時開始意識到動物保護很重要的?

A: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當時,我還是牛津哲學系的學生,有一次我和一位加拿大同學理查德·凱成一起吃午飯,他詢問義大利面醬中有沒有肉,聲稱自己是一位素食主義者(「蛋奶素」:吃蛋、吃奶)。

在當時,能碰見一位素食者是件挺罕見的事情,我很好奇地問他為什麼吃素,他回答說因為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是存在問題的。

當時的我並不知曉人類如何對待動物,也很少思考這個問題,他跟我說了很多工業化農場的發展歷程,動物並不是像我們想像得那樣生活在田野中,很多動物其實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農舍中,農場主和生產廠家們為了利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完全不考慮對動物的影響......

他的講述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後來我自己去做了一些研究,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他所言非虛,從此走上了動物保護的道路。

Q:您是從那之後開始成為素食主義者的嗎?

A:是的,那時我是個「蛋奶素」。我是漸漸不去消費其他動物製品的(奶製品等),這個過程其實花費了挺長時間。

我現在很少很少吃肉,但也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純素食者」。比如在外旅遊時,有時候很難去找到純素的食物,但總體來說,只要條件允許,我都盡量做到「全素」。

Q:就您自身體驗來看,吃素帶來了哪些好處呢?

A: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飲食習慣。肉類相對來說比較「沉重」,素食完全可以提供健康所需的各種營養。吃素對消化系統也是有益的,它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獲得更多的能量,變得更有活力,我和我孩子的例子都能說明這一點。

Q:今年是《動物解放》出版四十周年,您覺得這本書中的哪些觀念對人們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根據您的觀察,哪些現象更惡化了?

A:在西方世界(歐洲和北美),這本書帶來的影響的確非常明顯,在第一版的《動物解放》中,我描繪了工業化農場中農養火雞的狀況,它們有的被丟棄,有的被毒死,還有的被丟進麻袋悶死......

現在,這樣的現象在歐盟已經不合法了,在北美的部分州也是不合法的,這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正在進行。

但中國的情況仍然糟糕,雖然西方人吃的肉比十年前少了一些,但中國對肉的消耗量卻在直線上升。

可以說,我在《動物解放》一書中描述的工業化農場的現象,就是中國農場的現狀,數以億計的豬、牛、羊等農場動物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中國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台任何動物福利法。

貧富與否,是很看運氣的事

Q:您之前在一次TED演講中提到一起發生在中國的交通事故,一名兩歲大的小女孩被車撞後路人反應冷漠。在中國,很多人並不是不想救人,而是擔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要犧牲自身利益去幫助他人,您還會呼籲這種方式嗎?

A:會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幫助別人。

在這個情境中,問題的核心在於那種「被擴大的犧牲」。我聽說過在中國,救人者反被指控成「兇手」的事情,但我認為你在幫助別人之前,就應該對此有心理準備,對可能的風險應該有個預估。

拿這個兩歲小女孩的例子來說,如果她在第一次被車撞的時候就有人過去幫她,哪怕能叫輛救護車,或者放個牌子在那裡警示別人,她就不會第二次被撞,那她可能今天就還活著。

為了救人去承擔一定的風險是值得的,「救人卻為自己招惹了麻煩」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荒謬的現象,不是嗎?在這個例子里,如果有行人或騎自行車的人因為幫助這個小女孩而被指控,在我看來挺不可理喻的。

Q:但目前社會的現狀是很多人並不願意承擔風險去幫助別人,您會怎樣說服持這種想法的人?

A:我希望這些人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一下如果他們是受害者的親人,甚至,他們自己就是受害者的話……路人那麼冷漠,他們會怎麼想。

Q:很多人將慈善視為「超義務」的行為,做了值得表揚,沒有做,也不是什麼道德錯誤,您似乎主張將慈善納入道德義務的一部分,拒絕幫助解決貧窮和飢餓問題的富人,在您看來道德上是有瑕疵的嗎?

A:我認為凡是賺的錢超過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人都應該幫助那些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人,你總得付出點努力,無論這個比例是多少,可以是10%、20%......甚至是90%,這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情況。如果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遠多於他所需要的財富,卻不願意向窮人施予援手,那麼我認為他並不是在過一種有道德感的生活。

Q:那您認為富人有沒有逃避幫助窮人的自由?

A:沒有這種自由,擁有越多錢,就要承擔越多責任。貧富與否,是很看運氣的事。你可能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父母供你讀書,給予你優質的資源,但是對於那些生活在貧窮國家中的人來說,他們根本沒有享受同等資源的機會,沒有醫療保障,沒有食物......這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你足夠幸運地成為了一個富人,你就應該為窮人做點什麼,去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Q:您認為能夠持續激勵一個人幫助他人的動機是什麼?

A:對我來說,這種動機源於對他人所受的苦難的關懷和共情,不止是人類,動物也是一樣,要將自己帶入那種情境中,感受他們的遭遇。

Q:「利他主義者」常被批評容易陷入「道德自戀」,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A:我本身也在避免成為「道德自戀者」。關於「利他主義」,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意識到結果不是為了你自己。

「利他主義」使得做善事更有效率,它試圖找到能夠最大化發揮影響力、最優利用資源的慈善組織,使善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都是關於「後果」的,如果你真的將注意力放在如何為所有人創造最大價值上的話,是不會成為一個「道德自戀者」的。

Q:您如何看待救助乞丐的問題?如果乞丐中混入了騙子怎麼辦?

A:我從不救助那些街頭乞丐,因為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一個個調查他們是否是真實的,我寧願把錢捐給那些自己信得過的組織。

部分圖片由中信出版集團編輯提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F:

The New Yorker:The Dangerous Philosopher

The Guardian: 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the World

TED Peter Singer: The why and how of effective altruism

三聯生活周刊《從傑里米·邊沁到彼得·辛格》

編輯整理:Holly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用我活著的頭腦,帶走你的生活
在一張照片里,她29歲,同時42歲……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