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程秋君:中國古代的「家」學,安身立命

程秋君:中國古代的「家」學,安身立命

傳統中國文化中家的形象,蘊含了中國人關於人生和宇宙意義的基本解釋。梁漱溟曾說過,中國人的「家」「決定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命運,乃至中國整個文化的命運」。中國古代豐厚的「家」學為尋找安身立命之所,探尋終極幸福之源的人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

「家」是實現自我超越的源始場所。在古人看來,自我出生、成長、成人,有賴於家。家是自我棲身的場所,沒有家的庇護,身、心、靈將會漂泊無依。

如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代際關係、今生與後世和前世的關係,以及家人與社會及自然的關係,是支持自我成長、成人的必然前提。

自我「以修身為本」,經由孝慈、孝悌、仁愛、禮、敬、恕道等途徑,以動態方式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回互調節,不斷拓展並深化自我的內在世界,從而達到自我與他人、內在與外在有機統一。這種有機統一,既是協調人際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將人的自然延伸向自然界的最佳途徑。古人將天地喻為父母,將陰陽喻為夫婦,將兄弟姐妹喻為手足,將血緣親情推廣到天地萬物之情,便為明證。

家以溝通協調差異之間關係為起始,以實現「和而不同」、「親密差異」為旨歸。家以保全生命、延續族類生存的方式匯合了一切可能的差異性,生成有機的生命共同體。諸如性別差異、姓際差異、年齡差異、身份差異、資源差異、自然與文明差異等,這些差異亦自然亦文化、亦個別亦整體地支持並維護著家的存在。在對待「身份差異」的「正名」中,規定與「名」相符的責任和義務之「實」;在對待性別差異中,視兩性之和乃人倫之始,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在對待姓際差異上,視兩姓之和乃「附遠厚別」,乃「萬世之始」;在對待年齡差異上,其「尚齒」的文化,主張代際之間的「父慈子孝」、同代人之間的「孝悌」精神,顯示出特有的智慧。

中國古代的「家」尚貴生敬死之道。荀子言:「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這一敬始善終的「人道」理想,在中國古代「家」的思想中得到充分詮釋。作為「人之始」出生,來源於家庭中的父母之愛,正因為父母之愛的存在,而使無中生出生命,並開啟一個新的世界的無限可能性;而對於死亡這一不可逆轉的生命終點,中國古人通過族類之「生生」超越個體的有限性,生成一個充滿生存意義的統一體。儒家所崇尚的「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的「生生」之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道」、「事死如事生」、「慎終追遠」,表明家乃「始終俱善」之「人道」實現的自然場所。此貴生敬死,以敬愛、護養聚集於一體的方式,安置著同一屋檐下的老老少少,世世代代,生者與死者的歷史敘事。勞倫斯·湯普森認為,家是中國現實的宗教,將超越性和世俗性統一於一體。

古人以身家一體為本,類推於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構造出藝術化境域的親緣情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身體,是基於血緣親情的一體化的身體,所謂「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故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體也」。故有敬其身就是敬其親,傷其親即為傷身體的親緣情理,這種以身為本根生髮的親緣情理,由親愛之情類比類推於人類社會與天地萬物之間,同時將個人的使命感與歷史擔當推及人類社會和自然。所謂「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於事親,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由此不難理解孟子的「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這種以身家為本的情感和義理,不僅「親親而仁民」,而且「仁民而愛物」,以一種藝術化的境域,充塞天地之間。

從原本意義上講,人是棲身於親緣共同體,並從中獲得安定感和幸福感,喚起神聖使命感的居家之人。中國古代以身家一體為核心,將家的親緣情理推及他人、社會和宇宙,符合生命本身的軌跡,以及人類歷史的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經絡是運行氣血,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蓮池大師】學道莫先智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