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做人厚道也致禍?行善需要全面思考

做人厚道也致禍?行善需要全面思考

「做人要厚道」,這句話有什麼不對的嗎?

聽起來沒有任何毛病。但是有這樣一個故事,會讓人對這句話產生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呂蒙正是宋代宰相,為人特別寬厚。他老年時辭去宰相職位,回到故鄉,百姓都非常敬仰他。

有一天,鄉里有個人喝醉酒後辱罵他,他不為所動,也不生氣,對僕人說:「不要和喝酒的人一般見識。」然後他閉門思過。

一年後,那個喝醉酒的人犯了死罪被關進監牢。

呂公後悔地說:「當時如果稍稍和他理論一下,把他送到官府懲罰一下,就可以因為小懲罰而阻止他再犯更大的錯誤。我當時只想到為人厚道,沒有想到姑息養奸,使他發展到有罪的地步。」

也許有人認為,那個人是咎由自取,呂蒙正處理的沒什麼不對,所以根本不必自責。

但是呂蒙正有其自身的修為,他是從更深的層次,是從怎麼能真正幫助那個人的角度出發,來反思這件事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真正想行善幫人的時候,就不得不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

《荀子·大略》:「禍與福鄰,莫知其門。」《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與禍的轉化是如此複雜、多變,很多時候,我們不去認真審視、分辨的話,是難以看清的。

古代有位老人因為丟了馬,很多人都來安慰他,老人卻說,不見得是件壞事,不久公馬就帶回了一匹母馬。

而在大家都祝賀他的時候,他又說,這不見得是件好事,果然不久因為騎馬他兒子摔斷了腿。人們又紛紛感慨同情的時候,他心態依舊。

後來征軍的時候,他兒子由於殘疾沒去而幸運地生存了下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說明了福與禍是互為鄰居,相倚相伏的。值得我們稱道的是故事中的老人。

他雖然沒有料事如神的本領,但是他無論對於福,還是對於禍,都能透過事情的這一面想到事情的另一面,從而平靜地對待。

這種全面看待事物,平和對待禍福的做法,不正體現了荀子所說的對待禍福的正確態度嗎?《荀子·仲尼》:「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

所以當我們真心要行善,真心要為別人著想的時候,就不能著善相。

《金剛經》云:「不著相布施。」表面看似善的行為未必產生真正善的效果。一旦著了相,就分不清自己所做的,是真正能給對方帶來好的結果還是最終會給對方帶來壞的結果。

所以行善幫人,既要看發心,也要看結果。只是發心好,結果不好,不是真正的行善。發心好,結果也好,才是真的好。

不在乎表面的毀譽,哪怕對方一時不理解,別人都誤解,也要真正幫助到對方,這才是真正的厚道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每天都在強調學習 究竟是為了什麼?
一腳六十年?保護環境 不是說說而已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