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身體里的「痰濕」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身體里的「痰濕」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撰稿 │龍善糖

在我們的生活中,痰、濕這兩個字經常出現,但是人們卻不一定知道,它們有不同的含義。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如果身體裡面的痰濕過量,就是病了。那麼,痰濕體質的「痰」是什麼?「濕」又是什麼?它們一塊兒出現嗎?為什麼要一併來說?

我們單看這字面:津、液、濕—都是以三點水為部首的,說明與水有密切的關係,獨獨這個「痰」字內含兩把火,怎麼回事呢?先說說人體的水液代謝過程,正常情況下,食物和水進入身體以後,經過脾氣的運化,變成津液等精微物質「運輸」到全身各處。

津液是什麼呢?

就是人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內存的體液和正常的分泌物。津呢,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在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中,並且能人血脈,起滋潤的作用。液呢,就稠一些了,流動性較小,灌注在關節、臟腑、腦、髓等組織中,起濡潤作用。因為津液可以相互轉化,所以常常一併來說。

濕,是怎麼來的呢?

醫有一句話叫做「津液不歸正化」,喝進來的水,吃進來的食物不能正常地運化吸收,不能轉化成為人體可以利用的津液,就變成了中醫大夫口中講的「水濕」。

那麼,水和食物能否轉化成為人體吸收利用的津液,關鍵看脾氣的功能是否強健,所以說脾有「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美譽,如果脾的功能出現了疲軟,水液和食物就變成了水濕,繼而會讓人感覺到腹脹,腹滿,有時會有嘔吐感。水濕停聚過多就成了飲,飲積聚過多,又受熱邪煎煉,就成了痰也就是「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痰稠而飲稀、痰濁而飲清。

我們身體內的「痰」在哪兒?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呼吸道,也就是氣管、支氣管,它們的表面都有一層黏膜。這些黏膜都會分泌一些黏液,發揮兩個作用:

1.濕潤體內空氣,以免乾燥的空氣刺激人體內嬌嫩的肺泡組織;

2.粘附去空氣中大量的細菌微生物和灰塵,最後在呼吸道纖毛擺動的作用下,就是咳痰的那一個動作,把這些過濾下來的東西排出體外。

可是人們對「痰」的理解往往都局限在咽喉里卡著的那一種了,我們怎麼從自己的身體內部觀察到「痰」的跡象呢?在中醫學中,吐出來的痰只是一個狹義的痰。

「痰」涵蓋的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只要你的津液積聚了,停留了,處於一個不正常的運行狀態,它都叫痰。

一般來說,「煉液為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痰開始都是液態的,是停滯的水液,但是淤在那裡時間長了,就成了有形的物質。比如說身上長了一個肉疙瘩,西醫叫脂肪瘤,中醫叫做痰核。實際上它就是人體脂肪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

從這個角度來說,「痰」是千變萬化的。很多疾病的表現都可以歸結於痰,比如說男性的陰莖硬結症,組織里長了一個硬東西,影響了勃起功能,手摸上去能感覺到硬結樣,這就是痰核。而女性的子宮肌瘤當然也在痰核的範疇。

「痰」的治療難度很大,有人形容說:「痰核」就像油漆,黏著在那裡,你要去磨去摳,一點一點把它「咔哧」掉,需要反覆沖、磨的過程所以我們又把治「痰」時用的方法叫做化痰、滌痰、消痰。不少的藥物也都是本著「消」、「磨」的方法把痰去掉。

打個比方,自然界中的河水、溪水都是長年流動的,那叫「清潤」,流動變緩慢的或者不流動的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淤堵現象,有的甚至變成了臭水溝,那就是「濁膩」。

身體里的津液也是流動的,當津液流動緩慢甚至不流動時就變成了黏膩、穢濁的「濕」,說明水液代謝出了問題。

觀察一下,有很多水濕困重的人,身上都有一股非常難聞的味道,他們睡過的房間也特別潮悶,味道很大。這些人身體里的廢水出不去,自我感覺也是很沉重的,身體不輕盈。其實,不論津、液、濕,還是飲、痰,都可以列入水液的範疇,只是所處的狀態不同。

中醫的後世醫家們根據水濕的種種表現,總結了「濕」的性質重濁黏膩。我們可以看出,和水相同的是它們的運動趨向,都是向下的,不同的是:一個是「潤下」,一個是「重濁」我們自己留心一下,在脾虛的時候,你會出現食欲不振、渴不欲飲的情況,中醫叫做納呆,其實身體已經開始自我調節了,既然消化不了,就讓你變得不愛吃,少吃或不吃,減輕脾的負擔,給脾恢復運化功能創造有利條件。

現在有人提倡每人每天8杯水(1500ml),這是機械的,死板的。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高矮胖瘦、胃大胃小、脾健脾虛都不一樣。

所以改善痰濕體質要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千萬不可一概而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瞳 的精彩文章:

如果還認為「三伏貼」就是冬病夏治,那你就OUT了!
正骨就能徹底治療頸椎病?那是你太天真了

TAG:醫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