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明朝滅亡300年,這小國卻沿大明年號200多年,他們有多親?

明朝滅亡300年,這小國卻沿大明年號200多年,他們有多親?

眾所周知,歷史上跟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國家,非半島跟莫屬。尤其在明朝時期,作為大明的藩屬,半島的國號即由明太祖所賜,年號跟大明一樣,律令、官制、服飾等都向大明看齊,文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改都不改(當然發音不一樣,半島使用漢字,但讀音還是他們的那套「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尤其在萬曆年間,明朝幫助半島擊退了日本的進攻,使半島免於亡國之難。半島上下感念「父母之國」再造藩邦的恩德,對明朝簡直愛到了極點。而正是這樣濃烈的愛,造就了此後明、清和半島三國之間那一段段複雜的恩怨糾葛。

恩沒報成反結怨

在半島君臣的心目中,萬曆皇帝出兵援朝是半島在覆滅之際得以倖存的最根本原因。特別是大明軍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期間不拿半島一粒米、一尺布,所有的後勤軍需都從國內自帶(當時的半島被日本打得啥也沒剩下,你就是想讓他們提供後勤支持他們也提供不了)。完了離開時不僅沒帶走一片雲彩,反而給半島留下了大量物資以助半島重建,這更讓半島感激涕零。因此明軍撤軍之後,半島宣祖大王親自來到南漢山摩崖石刻了「再造藩邦」四個大字,並要後世子孫牢記大明恩德,永世不能相忘,否則必遭天譴、人神共棄。

萬曆末年,隨著努爾哈赤率領女真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明朝的遼東之地從此陷入到了連綿不斷的戰亂之中。隨著明軍在遼東喪師失地,焦頭爛額的明政府病急亂投醫,詔令半島出兵助大明徵討努爾哈赤。半島得訊後,立即意識到報恩的機會來了,於是派出了以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為首的高規格軍官團,以及馬步官兵一萬三千人來到遼東,參加了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可問題是,半島打不過日本,日本打不過大明,大明打不過努爾哈赤,你現在讓半島去打努爾哈赤,他們是努爾哈赤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要是能打贏,那還有天理嗎?所以,半島軍隊毫無懸念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連都元帥姜弘立都成了俘虜。

這下可好,恩沒報成,反而惹惱了一個勁敵。一時間,主政半島的光海君感到憂懼不已。半島不設太子,國王的兒子都被稱為「某某君」。光海君為避免女真報復,想與努爾哈赤求和,但又怕此舉被朝野和大明知道,從而使自己被扣上「忘恩負義」的帽子。於是,他以個人名義給努爾哈赤去了一封信,表示自己這次出兵實乃迫不得已,請女真諒解,以後定當謹守邊界,每年都有孝敬奉上云云。光海君此舉本是想息事寧人,可不想老奸巨猾的努爾哈赤得信之後,立即發動各種微博微信頭條號等自媒體廣泛轉發這封信,弄得半島人盡皆知。半島臣民一看,大明對我們有再造之恩,身為國主怎可背棄父母之邦而與建虜(半島對建州女真的蔑稱)媾和?於是一時間,光海君民心盡失,一些對其不滿的朝臣趁機發動政變,用石灰弄瞎了他的雙眼,而後將其流放至江華島。大家擁立光海君的侄子為王,是為仁祖大王。仁祖一繼位,便宣布光海君寫給努爾哈赤的信無效,半島定要和女真死磕到底,這就是半島歷史上著名的「仁祖反正」。

表面服了心不服

由於女真當時要集中全力與明朝干仗,所以仁祖反正令其頗感不安。為了消除日後征明的後顧之憂,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後金大汗皇太極以貝勒阿敏為主帥,統領阿濟格、濟爾哈朗、杜度、碩托等將領以4萬鐵騎進攻半島。此時的半島由於陷入黨爭,加之軍備孱弱,無力抵擋後金的入侵,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仁祖大王在慌亂之中放棄都城漢城(今韓國首爾),逃往江華島避難。八旗鐵騎雖然野戰無敵,但畢竟不能渡海,面對江華島只能望洋興嘆。加之補給路線又遭半島義軍和被打散的朝軍散兵游勇的襲擊,阿敏便派人前去江華島議和。雙方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後半島以認後金為兄、每年進呈歲幣為代價換取後金退兵。因這一年是農曆丁卯年,所以這一事件被半島稱為「丁卯胡亂」。

雖然丁卯胡亂迫使半島不得不接受城下之盟,但其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而且,他們還千方百計地幫著大明和後金作對。比如說,後金讓半島進貢木材,半島就故意把一些內部發朽的木材交給後金;後金要求半島提供膠漆製造弓矢,半島就故意往膠漆里兌水,使其功效大減。而且,半島還向明朝上疏說明原因。明朝在答詔中對半島的行為表示諒解,不怨你,是我沒保護好你。這一下子給仁祖大王感動的,大明於危難中仍不忘我國,乃我真父母也。

當然,對半島私底下的小動作,皇太極心知肚明。所以在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他以半島不按期繳納歲幣為由,親統十二萬大軍再攻半島,是為「丙子再亂」。這一回,面對仁祖再度逃往江華島的舉動,清軍趁冬天近海海面冰封之機登陸江華島,將仁祖在內的半島宗室悉數俘獲。這下子半島沒轍了,他們只好去除明朝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遣質子二人入清。不過半島雖然屈服於清朝,但他們對清朝非常反感,稱之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半島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

讓大明永遠活在心中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軍進京,思宗烈皇帝煤山自縊,大明滅亡。消息傳到半島,半島君臣如喪考妣,痛哭之聲似山崩地裂。悲傷之餘,他們也在琢磨,父母之邦怎麼會滅亡呢?半島肅宗大王內疚地認為,如果不是當年大明出兵救半島而大損國力,就算京師淪陷,也未必不能像南宋那樣偏安江南。於是,肅宗在王宮後苑中建起一座大報壇,以至高無上的祭天之禮祭祀明朝神宗皇帝,自此也成為了半島王朝今後兩百年間最為隆重的祭禮。

這一幕只是明亡之後,半島思念明朝的一個縮影。實際上,有清一代,半島在從軍事上、政治上臣服大清的同時,卻始終瀰漫著以明朝為正統、把清朝視為夷狄而與之虛與委蛇的主流意識形態。肅宗之後的幾代國王都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甚至孝宗還制定了「養精兵十萬,出其不意,直抵關外」的西征計劃。但半島畢竟國力有限,十萬精兵始終也沒練出來,西征只好不了了之。其實平心而論,清朝對半島要比明朝好得多,半島給清朝的歲幣只有給明朝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而且半島有了災荒,清朝還會予以救濟。反觀明朝,每年都要求半島進貢珍珠、人蔘、貂皮等特產,還要進貢美女。也不知道這麼個小地方哪來的美女,到今天還是A套餐整出來的。

為了永遠記住大明,半島君臣一直是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仍使用大明年號。可問題是崇禎十七年後大明就沒有了,這怎麼辦?半島君臣決定,要讓大明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於是他們挖空心思想出一招:崇禎十七年是農曆甲申年,以後的年份就以「皇明崇禎甲申後××年」來紀念。這一紀念法半島用了多久?到1930代,國民黨元老張繼先生出訪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半島(此時半島已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發現半島民間仍在使用「崇禎甲申後」的紀念方式,而不是使用日本年號。這時候不僅大明沒了,連大清都滅亡了。由此可見,半島對明朝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徙倚望滄海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帶過兵的上將,他去世後美國CIA局放假三天
歷史上最美的皇后,不是四大美女,是她!

TAG:徙倚望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