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楊桂東:他設計的東方美,一擊刺起中國時裝回溯根源的敏感神經 |LABEL-WHO

楊桂東:他設計的東方美,一擊刺起中國時裝回溯根源的敏感神經 |LABEL-WHO

原標題:楊桂東:他設計的東方美,一擊刺起中國時裝回溯根源的敏感神經 |LABEL-WHO



LABEL-WHO 是三明治和 LABELHOOD 聯合推出的一個關於中國時裝行業人物的非虛構深度報道專題,從 2018 年五月起直至年底,深度刻畫 15 名中國時裝行業各方面的人物肖像,包括設計師、品牌主理人、模特、製作人、時尚博主等等。


- LABEL-WHO Vol.4 -


楊桂東

門鈴聲和踏在木台階上的腳步聲響起,女性在鋪著古舊歐式地毯的空間內快速疾行。


這個帶著些許神秘意味的場景發生在 2018 年上海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 SAMUEL Guì YANG 2018AW 的發布現場。這一場秀是當時觀看人數最多的秀之一。


在服裝行業里,走秀是最為常見的呈現設計師作品的方式。T 台上,燈光點亮,模特逐一登場,觀眾的目光追隨著模特腳步的行進而流連。



▲ SAMUEL Guì YANG 2018AW的發布現場


但是對於設計師楊桂東而言,走秀,從來都不是呈現他設計的服裝作品最好的方式。


甚至在一些公開場合,楊桂東曾經表明過自己抗拒走秀,因為「走秀那個瞬間是非常快的」,而要在這麼短的瞬間里讓觀看者去體會設計師的故事,同時還要去留意服裝細節,是非常難的。



只是這一次,帶著已經成立三年的品牌,楊桂東選擇打破自己的慣例。


走秀不是最好的方式

2015 年 9 月,SAMUEL Guì YANG 品牌的第一場發布會在洛杉磯舉行。當時 27 歲、剛從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念完碩士畢業的楊桂東和編舞家 Milka Djordjevich 合作創作了一場行為藝術表演,而非一場單純的服裝秀。


三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表演者,身穿大理石紋印花的橡膠鞋以及水浮膠細線編織的衣服進行演出。三人時而並排緊貼,時而扯裂分離。音樂聲響起,現代而迷離。




▲ 楊桂東和編舞家 Djordjevich 合作創作的行為藝術表演


同時,在現場,楊桂東將最具有個人品牌標示性象徵的白色橡膠鞋冷凍在一塊方形冰塊中,在展覽過程中,讓冰塊慢慢融化。


在很多時候,楊桂東更像是一個年輕的藝術家,而不僅是服裝設計師。


2015 年對於楊桂東而言,是重要的一年。


那一年,他從倫敦中央聖馬丁的女裝設計碩士專業畢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在洛杉磯發布了個人品牌 SAMUEL Guì YANG 的第一季作品,同時開啟了一個與時間主題有關的藝術項目——Ephemeral Study(《短暫的研究》)


對於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楊桂東而言,那時候他並沒有很多時間去猶豫自己未來的道路到底應該怎麼走。品牌尚沒有完整的商業策劃書,對資金來源、團隊管理也沒有很清晰的概念,連工作室也沒有找到合適的選址。但是他已經決定要在洛杉磯召開個人品牌的第一次發布會。


▲ 楊桂東和編舞家 Djordjevich 合作創作的行為藝術表演


他借來朋友不用的工作室,在倫敦東邊非常偏僻的一個工業區里辦公。每天早上九點開始工作,安排印刷、靜態展、聲樂、舞蹈等種種合作,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和對方傳達自己的靈感來源。因為和洛杉磯存在時差,有時候晚上很晚了,他還要遠程溝通場地情況。


我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當時自己真是太勇敢了。


在嘗試了靜態展之後,他開始在服裝發布現場加入更多動態的互動。


在編排一場秀的同時,他喜歡可以在音樂、視覺、雕塑、印刷,乃至現場的燈光控制上,有更多的參與。


2017 年 4 月上海時裝周上,他把品牌 AW17 系列的發布會打造成了自己倫敦工作室里的辦公場景。




▲ SAMUEL Guì YANG 2017AW 發布現場(模擬倫敦辦公室)


模特在場域內自由走動,操作印表機、點燃熏香,而他本人坐在現場的一張長桌子上,捕捉模特的走動和服裝細節,快速畫下當時她們的著裝。桌上除了白紙和筆之外,還有一個木製的中式紙鎮,以及從矮到高四個不同顏色的中式花瓶。完成畫作之後,一位模特會將楊桂東當場完成的畫作拿去複印,最後粘貼在一塊豎起的白板上,集中呈現。


楊桂東說,這個場景幾乎重現了他們在工作室內創作的情形。



▲ SAMUEL Guì YANG 2018 AW backstage


這種類似現代藝術里「Live Performance」的方式,在當時得到了很多關注。


然而一年之後,楊桂東打破了品牌素來以藝術展覽呈現服裝的習慣,團隊決定用走秀的方式呈現 2018 的最新系列。


這個決定是結合當時場地的燈光、環境條件和當季服裝主題「The Femele Thief(女竊賊)」共同決定的。但他對「走秀」有自己的解釋,他希望能夠通過模特走動的方式去呈現這一季衣服設計當中的力量感:比如模特腰部的繫結和綁帶,比如胯部呈現出花苞狀的隆起。



然而,在回顧這場活動時,楊桂東仍然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下一次還是做回我們喜歡錶達的方式。」

他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自己喜歡的方式。



▲ 楊桂東倫敦工作室一隅


並非「倫敦派」


在時裝行業裡面,從倫敦聖馬丁學院畢業的設計師有時候很容易被市場辨別出來,因為同時期的設計師可能彼此之間會互相影響,在不自覺當中產生一些非常相似的、帶有符號性的作品,例如都在設計當中都運用「長袖子」或者是「超大碼」作為特點。


但是楊桂東沒法被歸類到任何「倫敦派」的範疇下。


現代傳播的集團時尚編輯總監、NOWNESS中國負責人葉曉薇曾穿著 SAMUEL Guì YANG AW17 的黑色 Two-way Dress 出席晚宴,在她看來,楊桂東的設計「既有概念性的結構思考又有整體優雅的美感。實驗的語言是西方的,但想解決的是東方的風格」,這兩者兼得並不容易。有一次,她在巴黎書店偶遇楊桂東,看到他的手裡拿了很多本書,不單是設計類,也有很多文化相關的書籍,「說不上前衛,也說不上古典,就是有他自己的品味。」


這種獨特和設計師本人的成長環境、性格有很大關聯。



▲ 劉雯身著 SAMUEL Guì YANG 17AW 系列登上 Wallpaper 卷宗中國版創刊號

在大多數媒體報道里常會提及的是楊桂東從小生活在深圳,但其實那只是他的「第二故鄉」。他的家鄉是廣東潮汕普寧,一個有著兩百餘萬人口的城市。在九十年代,潮汕不少有經商意識的人舉家搬遷到深圳做生意,楊桂東的家庭只是其中之一。



▲ 楊桂東的 instagram 上幼年和媽媽的照片


十歲那年,楊桂東跟著父母,從普寧來到深圳,已經覺得這座城市很大。那時候深圳在很多地方都和香港相近,楊桂東也從那時開始學會用粵語和同伴們交流。香港文化對他的影響大概也始於那個時候。他喜歡看王家衛的電影,像是《重慶森林》《阿飛正傳》。


到十八歲那年,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在國內已經轉向學習藝術的他,決定來到倫敦發展。他先是在英國牛津輔導學院學習,之後進入到倫敦中央聖馬丁學校讀預科。家長對他的決定一貫表示支持。


在念預科時,擺在楊桂東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學習 Fine Art,走純藝術的路線,另一個則是成為服裝設計師,他選擇了後者。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對「人體」很感興趣,而服裝是能夠勾勒、塑造人體輪廓;另一個原因,也是來自於家人的建議:時尚更具有商業價值。


外界都知道考入聖馬丁學院不易,但是學生進入之後,課業壓力更大。有時候導師會要求學生一周就交出一本畫冊,楊桂東那時候經常熬夜做到凌晨,第二天很早又要去學校上課。


聖馬丁學院所有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都會經歷過一個項目,叫做「White」,就是你只能利用白色的面料來製作一件成衣。楊桂東不算是科班出身,一開始對打板、縫紉等工藝的熟悉度遠遠不如他的同班同學,但是最後他完成了作品,還得到導師給的一個不錯的評價。這於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鼓勵。


從求學到畢業後決定定居倫敦,這麼多年裡,楊桂東也曾想過要離開。


2011 年,那時候他剛本科大二,他申請了休學一年去紐約實習。他曾經發過一條微博,說「seriously!new york is so much fun!」



▲ SAMUEL Guì YANG 2018SS 現場


但是後來事實證明在時裝行業實習的經歷並沒有那麼愉快。 作為實習生,能夠接觸到的工作有限,有時候會被安排整理雜物。不過,對他觸動更大的一件事情,是他觀察到很多服裝設計師每天的工作都是坐在電腦前繪製平面設計圖,或者是在網上搜索一些大品牌的舊設計用來研究參考,一整天工作下來幾乎都不需要真正動筆在紙上畫點什麼。


那次實習結束之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很想要做自己的東西。



▲ 楊桂東倫敦工作室一隅


對快速成名的警惕


在 2013 年,楊桂東曾經嘗過在商業市場「一夜爆紅」的滋味。


同為聖馬丁畢業的設計師萬一方和楊桂東合作,一起推出了「Simulation」品牌。當時他們都住在學校附近,彼此離得不遠,所以常常有機會交流。萬一方那時已經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WAN YI FANG,在和楊桂東聊天的時候,兩人談到楊桂東本科畢業作品中的一個單品「發光鞋」,一拍即合,決定將這個作品推向市場。


▲ 楊桂東倫敦工作室一隅


發光鞋的底部有一圈 LED 燈,鞋內設計了一個可以充電的 USB 介面。在經由幾位娛樂圈明星,如潘瑋柏、容祖兒、黃曉明,穿過之後,在市場上很快速掀起了一陣風潮。欣喜之餘,他們迅速投入到第二代產品的開發。


熱銷之後,問題開始逐一浮現:庫存量不足、損壞率高、售後服務跟不上以及仿冒產品開始出現。



▲ 楊桂東聯名萬一方設計的發光鞋


萬一方和楊桂東開始在微博上收到大量用戶的信息「轟炸」。買家直接私信他們反饋貨品的問題,但是他們發現僅僅通過描述和照片,無法判斷用戶購買的產品是否是從他們正規渠道售出。太多客服的工作開始影響他們原本的工作節奏,後來兩人討論之後,決定不再繼續開發這一系列。


現在說起這件事,楊桂東本人不願意多談,覺得那已經過去的事情。


2014 年,萬一方從倫敦回到廈門。在她現在的工作室內,還存放著楊桂東為「Simulation」品牌第二季開發所繪製的手稿,其中有些產品概念在現在看來仍然顯得很大膽。


在萬一方看來,楊桂東本人是一個「有非常多很棒的想法的人」。在很多時候,萬一方看到他繪製的圖稿,都會想,「這個要實踐起來應該很難吧」,但是楊桂東始終更看重的是概念本身,而不太在意這件事情實踐起來是否困難。

直到現在,楊桂東的身上始終保持著一種對商業的警覺,一種對快速成名的警惕。


在和媒體接觸的時候,楊桂東也會保持較為客氣的距離感。和急於打造個人形象、經營自己的社交網路的部分年輕設計師不同,楊桂東並不想要讓自己的形象太過突出,在接受採訪時不願「滲入太多個人化的內容,盡量以產品說話。」


T Magazine China 時裝總監錢曉靜第一次加楊桂東微信的時候,雖然被自己的助理告知了對方很害羞,但是收到的第一條信息是「借樣衣可以找我在上海的公關,這樣可以避免時差延誤」,她覺得這個設計師「蠻可愛的。因為我自己也不喜歡社交。」



▲ 楊桂東倫敦工作室一隅


「審慎魅力」的回歸


Zuczug(素然)品牌的創始人,也是國內知名的服裝設計師王一揚最早是在 2012 年,在微博上看到當年聖馬丁服裝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作品時,就對楊桂東的名字留下了印象。


2015 年,兩人在上海見面。當時楊桂東和他提起自己在攝影師曾瀚拍攝的《目連救母》系列作品裡看到一種獨特的戲服,可以讓扮演者一人分飾兩角、並做出打鬥、摔跤等一系列的工作。於是專程來到湖南觀看祁劇,中途過程還經歷了一些曲折。


王一揚認為「(楊桂東)不像是一部分在海外留學的學生,眼睛看不到國內。和他交談的時候,我會發現他對本土文化特別關注。



▲ SAMUEL Guì YANG 2018AW 的發布現場


最近十年間,運用中國元素是時裝設計領域裡流行的一個創作概念,有蔚然成風之勢。但是在楊桂東的作品裡面,古典的、東方的元素並不只是體現在旗袍立領或者中式紐結上。


從製作 AW16 Lookbook 時,因為受到《目連救母》的啟發,楊桂東團隊拍攝了一張手舉粗糲石頭塊遮住自己半張臉的女孩的照片,到 SS16 發布會上脖子上纏繞著橡膠青蛇的模特,再到 AW18 系列裡掛在模特耳朵上的「郎窯紅」耳環,楊桂東將他的設計理念不間斷地體現在每一季設計之上。



▲ SAMUEL Guì YANG 2018AW的發布現場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楊桂東對於東方美學的理解是通透的。


錢曉靜因為 T Magazine 一期「美與藝術」的專題聯繫上了楊桂東,她之前在發布會上看過 SAMUEL Guì YANG 的發布會,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這和我理解的『海派精神』是相當契合的,時髦、前衛,但不是一味追求『厲害』。」


在錢曉靜看來,所謂的「厲害的」設計可能是很先鋒的,也有可能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堆砌。而楊桂東作品裡試驗精神與剋制品味兼備是讓她覺得很動人的地方。


於是應著雜誌當期的主題,她邀請楊桂東以模特、演員杜鵑本人為命題,特別設計一套衣服只供 T Magazine 拍攝。後來,楊桂東在給錢曉靜發來自己的設計靈感簿,裡面一張《霸王別姬》里程蝶衣上妝的劇照,成為了後來他為杜鵑設計的手工染色襯衣領的靈感來源。



▲ 杜鵑 in T magazine


和杜鵑合作過很多次的攝影師曾無,後來不止一次和錢曉靜說過自己很喜歡這套造型,事後還專門轉發了錢曉靜的微博。


楊桂東在談到這些年他的設計靈感是如何形成以及是否有過創作瓶頸的時候,楊桂東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靈感。他說,靈感好像是一汪活的泉水,每次創作的過程就像是用玻璃杯從泉水中汲取了一杯。在喝完這一杯之後,設計師的手中可能會短暫地握有一個空杯,但是他依然可以去泉水之中再次汲取。


2018 年,SAMUEL Guì YANG 開始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媒體拍攝邀約。俞飛鴻、惠英紅、何穗等明星都穿著 SAMUEL Guì YANG 的服飾出現在時尚雜誌的頁面上。



▲ 惠英紅 in T magazine



▲ 俞飛鴻 in SoFigaro費加羅周刊


在錢曉靜看來,「現在的年輕設計師,做街頭風格的太多了,我覺得專業人士都在期待一種『審慎魅力』的回歸。


現在楊桂東大部分時間都在倫敦工作、生活。他將品牌的生產線設置在了倫敦周邊。他的工作室由連他在內的四位全職人員組成,同時在上海還設有一個分部,和兼職的技師、版師、實習生一起組成了一個十人左右的團隊。


只有每年兩季國內時裝周發布的時候,他會回國待上一兩個禮拜,一部分時間在上海,一部分時間回到深圳,或者普寧。也因為時裝周的緣故,每年的二月和九月都是他最忙碌的時間段。


楊桂東心裡有一片自留地,用以儲放私人的、親密的記憶。


LABELHOOD 在 2016 年發起一個採訪計劃,想要走訪國內設計師的故鄉,他們聯繫了楊桂東,請求採訪,但是後來被他委婉拒絕了。他說也許未來會有機會,「也許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



▲ 在融化的冰塊中的橡膠鞋


時至今日,楊桂東的微信頭像用的還是 2015 年拍攝於洛杉磯的一張照片,在SAMUEL Guì YANG 品牌第一次發布的場所。


在那張照片里,窗外透進來的陽關把室內切割成明與暗的兩塊地方,楊桂東蹲在大理石地面上,眼睛直視著鏡頭,又清冷,又明亮。


彷彿那一年,在展覽空間冰凍著白色橡膠鞋的冰塊,還沒有完全融化。



三明治:國內領先的非虛構寫作孵化平台


Writer:萬千


部分圖片由 SAMUEL Guì YANG 工作室提供,其餘來自網路



#


Today"s Topic


你對SAMUEL Guì YANG品牌印象最深刻的單品是?


#


Recent Articles


郭一然天:我設計的衣服是一般人都負擔得起的美學 |LABEL-WH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作棟樑CDL 的精彩文章:

周韻到底在《邪不壓正》中換了幾套衣服?

TAG:長作棟樑C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