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能貨櫃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我們和幾位業內人士聊了聊

智能貨櫃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我們和幾位業內人士聊了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無人貨架虛火散盡後,行業內外又一齊把或希冀或質疑的目光投向了智能貨櫃。

智能貨櫃的「走紅」早於無人貨架,但它從未達到後者的熱度。二者在商業模式上並無本質差別,核心理念都是讓貨無限接近消費者,只是無人貨架更加挑戰人性罷了。

和無人貨架相比,無論採用RFID還是機器視覺方案的智能貨櫃都具有一定的防盜功能,貨損相對可控。此外,智能貨櫃在補貨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貨櫃內的RFID和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控庫存情況,並及時反饋給後台進行定向補貨。正因為如此,無人貨架退潮,剩下一地雞毛時,仍然有許多人堅定地看好智能貨櫃。

那麼智能貨櫃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呢?這個問題恐怕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各路智能貨櫃玩家的切入點和商業模式都不盡相同。為了解開大家心中的疑惑,雷鋒網近日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試圖剖析不同玩家的商業路徑,釐清行業現狀,為大家提供一個相對清晰的答案。

兩大路線輸出技術

首先,從技術路線上來說,目前智能貨櫃主要分為兩大流派——RFID流派和計算機視覺流派。

RFID技術輸出基本沒戲

關於RFID技術,雷鋒網此前已經做過許多介紹。RFID技術的優勢在於比較成熟,產品容易規模化落地。目前市面上投放的智能貨櫃,絕大多數採用的正是RFID技術。

RFID技術的短板也非常明顯,標籤容易被屏蔽和損毀。所以很多人擔心採用RFID方案的智能貨櫃會重蹈無人貨架的覆轍,因貨損率太高難以為繼。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RFID智能貨櫃的貨損率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高,「尚處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RFID另一個被詬病的地方是成本,每一件商品上都需要粘貼RFID標籤,標籤本身的成本和粘貼的人工成本都不菲。「這就涉及到毛利,只要毛利夠高,就能cover」,該名業內人士說道。在他看來,只要運營得當,商品毛利是可以覆蓋標籤成本的。

RFID真正的問題在於門檻太低,無法形成商業壁壘。運營方通常會選擇自己研發貨櫃,即使他們有意對外採購,供應商也會因缺少核心競爭力而身陷價格戰的泥潭。

「做RFID貨櫃技術輸出的公司基本沒戲,這東西沒技術含量」。該業內人士直言不諱道。

視覺貨櫃迄今難以量產

與RFID相比,計算機視覺技術的門檻要高出許多。採用視覺方案的貨櫃因為邊際成本效應,實際成本也更加低廉。因此,作為技術輸出方,視覺貨櫃廠商是可以有一席生存之地的。

視覺方案中又可以細分出靜態識別和動態識別兩條路線。

所謂靜態識別,是通過比較開門前和關門後柜子裡面的商品變化,判斷顧客拿走了哪件商品。比如,開門前攝像頭拍攝一張照片,識別出貨櫃里有3瓶水;關門後再拍一張照片,識別出只剩2瓶水了,就說明顧客拿走了一瓶水。

動態識別則是通過識別顧客拿取和放回商品的動作,來判斷顧客最後拿走了哪些商品,而不用管貨櫃里還剩什麼。

和靜態識別相比,動態識別擁有幾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動態識別需要的攝像頭數量更少。靜態識別技術要求將貨櫃中每層架子旁邊都安裝1-2個攝像頭,如果一台貨櫃中有6層架子,就需要6-12個攝像頭。而動態識別技術只需要識別購買者的拿取放回的動作,不需要在每層架子上都安裝,一般一台貨櫃安裝2個攝像頭即可。

其次,動態識別貨櫃的空間利用率更高。靜態識別攝像頭需要距離下層隔板有較高高度,否則難以拍到全貌,因此柜子的利用空間會大大降低,基本上會浪費50%的容積,還會增加後期運營補貨成本。而動態識別對此則沒有限制,隔板高度可以隨意調節,可以放置更多的商品。

再次,動態識別貨櫃對商品的擺放限制更少。靜態識別最忌諱遮擋,如果較高的商品擺放在中間,矮的擺放在邊上,攝像頭就無法識別較矮的商品。如果你拿走較矮的商品,關門之後很可能由於沒有識別到而不會扣款。此外,商品堆疊擺放也會導致無法識別。

最後,動態識別貨櫃對SKU的限制更少。靜態識別不支持頂部外觀相同的商品識別,比如可樂、雪碧、芬達,頂部看起來都一樣,一旦發生傾倒、換位置等情況,導致產品受到遮擋,攝像頭就無法識別了。

單純就技術而論,動態識別技術壁壘更高,更適合企業作為技術輸出方生存。不過放在商業場景中,最後還是要看誰能率先落地。

殘酷的現實是,無論動態識別還是靜態識別,目前行業內都沒有特別成熟、能夠大批量生產的方案。絕大多數視覺貨櫃廠商的產品仍停留在客戶測試階段,市面上很難看到大範圍投放。

演算法不夠微創新來湊

視覺貨櫃最核心的技術在於商品識別。識別一兩個商品並不難,難的是識別成千上萬種商品。現有的商品識別演算法雖然在實驗室環境下取得了不錯的準確率,但放到真實業務場景,穩定性仍有待提升。

上個月,「第二屆無人店大會暨2018國際無人值守零售展」在上海舉辦,各大智能貨櫃廠商同堂較量。從現場體驗情況來看,大部分產品的穩定性都難言滿意。不過也有少數幾家產品準確到令人匪夷所思——無論如何搗亂、暴力測試,識別結果都準確無誤。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貨櫃的準確率已經超出了AI的範疇,而且賬單下發時間特別長,需要五六分鐘,很可能是有人工在後台核對。」

言外之意,暴力測試情況下,再厲害的演算法也不可能做到100%準確。一位視覺貨櫃企業的演算法人員告訴雷鋒網,針對易變形、不規則或個體差異太大的商品,演算法訓練會受到很大限制。

演算法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貨櫃廠商只好用各種微創新來彌補產品不足,增加賣點。在「第二屆無人店大會」上,我們看到了不少這樣的微創新。最常見的是在貨柜上疊加重力感應感測器,提高商品識別準確率。此外還有在貨柜上疊加大屏、光敏感測器,或融合多種經營業態的。也不乏創新不夠軟裝來湊,通過外在形態博取眼球的展商,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們不輕易否認微創新的價值,但智能貨櫃行業要取得質的發展,仍然有待演算法突破。從這個角度來說,視覺貨櫃廠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股勢力角逐運營

智能貨櫃市場玩家眾多,既有志在技術輸出者,也不乏專註貨櫃運營的企業,其中又摻雜幾股不同的勢力,彼此角逐。

首先是品牌商。

2017年6月25日,在深蘭科技舉辦的「人工智慧改變零售」峰會上,飲品界大佬娃哈哈和深蘭科技簽署了3年10萬台、10年百萬台TakeGo無人智能門店的意向協議。這也許是迄今為止,品牌商布局無人零售邁出的最受矚目的一步。

和傳統渠道相比,智能貨櫃完全受品牌商自己掌控,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無論對品牌展示還是新品推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比如飲品促銷旺季,各大品牌都會在產品陳列上投入大量精力,但渠道終端能否完全執行品牌商的陳列策略往往難以保障。此外,品牌商之間的端架競爭也推高了企業的營銷成本。而作為自建渠道的智能貨櫃則不存在這些問題。

移動支付等技術的普及也讓品牌商有機會從側面獲取消費者的消費數據。比如,消費者用支付寶買單後,通過雲端數據共享,品牌商可以獲得該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水平、消費時段等信息,形成用戶畫像。這讓品牌商得以擺脫依賴第三方市場調研製定產品和營銷策略的現狀,變得更加機動和靈活。

可以說,娃哈哈布局智能貨櫃是非常具體前瞻性的。遺憾的是,多方信源均顯示,深蘭科技的產品量產宣告失敗,根本沒有出貨。

其次是專業運營商。

專業運營商的角色相當於貿易商,他們採購設備、點位和商品,賺取銷售額與成本中間的差價。由於專業運營商本身不具備設備(部分會自研設備)、點位和商品中的任何一種資源,因此對運營水平要求最高。

最後是物業地產商。

物業地產商坐擁點位優勢,小區、校園、工業園區等環境相對封閉,具有一定排他性,容易形成壟斷競爭優勢。物業地產商運營智能貨櫃賺的實際還是地租的錢,他們即使不自己運營,也可以把點位出租給品牌商或專業運營商。這類玩家的經營方式往往比較粗放,他們不太在意消費數據,選用的多數是低端貨櫃。

巨頭的遊戲

無論品牌商、專業運營商、物業地產商誰來運營智能貨櫃,本質上都是成本與毛利潤的遊戲。「關鍵是如何用毛利率覆蓋成本」,一位業內人士說道。在他看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毛利率只有一條路徑——優化供應鏈。

供應鏈優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降低採購成本,二是壓縮補貨成本。貨櫃運營方必須要有足夠大的體量才能掌握議價權,這意味著足夠多的點位,也只有點位達到一定密度,才能壓縮補貨成本。說到底這還是一場規模換利潤的遊戲。

這是一個很燒錢的行業,如果你是一家創業公司,只做這一個業務,基本不可能成功。你需要是一家大公司,有類似協同的業務,也燒得起錢才行。」一位業內人士對雷鋒網說道。

結合當前的資本環境來看,無人貨架「大敗局」讓資本冷靜了不少,加上整體經濟形勢朝下,不少初創公司都反映融資困難。沒有資本輸血,智能貨櫃最後難免將成為巨頭的獨舞。


國內國外多點開花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幾年前,雷軍一句著名的風口理論風靡世界。風口理論反映的實際是社會需求的變化趨勢。

近年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遷。一方面,中國開始進入小家庭社會,對大規模集中採購的需求開始降低。另一方面,年輕群體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相比價格他們更加註重方便和快捷。繁忙的工作也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光顧幾公里外的購物中心。這使得便利店和智能貨櫃等便利型零售業態在國內受到熱捧。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自動售貨機數量在18萬台,2017年預計在30萬台左右。依據凱度諮詢預測,到2020年這一數量還將增加到138萬台。倘若技術足夠成熟,空間利用率更高的智能貨櫃取代自動售貨機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市場空間可期。

如果說國內市場是春意漸濃,那麼國外發達國家市場可以說是耕好了地就等著播種了。與國內相比,日本、美國等發到國家的人口紅利矛盾更加突出,自動售貨機的滲透率也遠高於中國。國內遲遲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少智能貨櫃企業都調轉視線瞄準了海外市場。

「除了需求強勁,海外市場的另一處差異在於認可技術,能夠對創新基於容錯空間。國內客戶比較喜歡挑錯,好處是能夠讓企業儘快迭代和優化產品。」一名業內人士說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小米終於進軍韓國智能手機市場了,然而三星的內心毫無波動
谷歌之後,微軟也被指AI作惡

TAG:雷鋒網 |